王斌
- 作品数:32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血管压迫的面肌痉挛术后三叉神经痛1例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颅神经受累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本病例结合查阅文献,分析无血管压迫的多颅神经受累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处理对策。结果患者行面肌痉挛术中未发现动脉及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域,有一骨性凸起明显对面神经根部造成压迫,在面神经及骨性凸起之间置入Teflon,充分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术后4年,患者同侧面部出现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次入院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结论无血管压迫的面肌痉挛患者,如发现其他组织结构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征象,可在面神经及压迫组织之间给予充分减压,疗效仍确切;术后出现三叉神经痛症状可行卵圆孔内半月神经节(Meckel囊)微球囊压迫术治疗,避免再次开颅手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 王全才马逸李岩峰黄海韬王斌周建波董经宇徐杨熙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颅神经
-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肿瘤源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肿瘤源性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7年5月行PBC治疗的72例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的短期和长期的疼痛控制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短期结果:疼痛完全缓解69例,部分缓解3例;术后面部麻木63例,角膜反射减弱7例,感觉异常但可忍受2例,脑脊液漏1例,角膜炎1例,疱疹2例。失访患者32例,可随访患者40例,平均随访72.1个月(范围10~162个月),其中2例死亡。随访结果:远期疼痛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5例,复发5例,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19例,其中7例较术后无明显变化,12例已经明显减轻或局部麻木,脑脊液漏1例,较前减轻,偶尔会有脑脊液渗出,感觉异常难以忍受1例。结论PBC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部分肿瘤源性TN患者,能够起到对开颅手术的有益的补充。
- 王全才马逸黄海韬王斌杨大伟李岩峰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肿瘤源性
-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 李岩峰马逸黄海韬邹建军王斌李付勇王全才
- 关键词:球囊压迫手术时机
- 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2
- 2008年
-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应用改良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共500例,其中包括双侧三叉神经痛8例及家族性三叉神经痛5例。年龄26~91岁,平均65.3岁。疼痛持续时间为8个月-38年,平均7.4年。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及已经产生并发症者。多数患者在本次治疗前曾接受过其他外科治疗,其中包括微血管减压手术(MVD)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术(RF)64例,伽玛刀治疗12例。
- 王斌马逸邹建军李岩峰黄海韬李付勇
- 关键词:压迫法微血管减压手术射频热凝术伽玛刀治疗
- 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方法 16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586例)、阿昔洛韦组(573例)及伐昔洛韦组(521例)。患者均采用球囊压迫术治疗,针对术后疱疹,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阿昔洛韦及伐昔洛韦治疗。观察三组患者药物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术后65.53%患者出现疱疹,并且分布广泛,口周、面颊及眼睑都有累及,持续时间(10.21±2.32)d;阿昔洛韦组术后24.08%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及面颊,持续时间(7.13±1.57)d;伐昔洛韦组术后10.17%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持续时间(3.56±1.35)d。见表2,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昔洛韦组与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1);与阿昔洛韦组比较,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08<0.05)。结论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确切,效果优于阿昔洛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王全才李岩峰马逸王斌黄海韬
- 关键词:伐昔洛韦三叉神经痛疱疹
- 显微神经减压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被引量:2
- 2008年
- 1对象与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6月,我们对25例临床确诊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行显微神经减压术,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24~81岁,平均52岁。疼痛部位均为枕部,其中双侧枕部3例。
- 邹建军王斌李付勇马逸李岩峰黄海韬
- 关键词:枕大神经痛神经外科手术
-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片压迫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同时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术后未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50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的16例患者术中所拍摄的压迫三叉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均为哑铃型(100%),而不是理想的"梨形",而对照组出现哑铃型者仅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经营养神经治疗后均完全恢复。结论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是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球囊突入后颅窝压迫到滑车神经所致,故应注意操作方法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
- 李付勇马雅文马逸邹建军李岩峰王斌黄海韬王全才李亮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
-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超高龄三叉神经痛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总结经皮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PMC治疗6例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三叉神经痛均完全缓解。随访6~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个月因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9个月复发1例,但较术前减轻;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黄海韬马逸李岩峰邹建军王斌李付勇王全才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高龄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总结及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总结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14例行MVD治疗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有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52个月,平均40.8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8.07%(406/414),并发症主要包括听力下降、耳鸣、头晕、迟发性面瘫及脑脊液瘘等,但多为一过性,术中责任血管多数为小脑后下动脉,其后是小脑前下动脉和椎动脉参与压迫;远期有效率为99.03%(410/414),远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听力下降,耳聋及耳鸣等,暂无复发病例。结论MVD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HPS方法,熟练的掌握MVD手术技巧、术中耐心细致的处理和术后谨慎防治并发症,奠定了一台MVD手术成功的基础。
- 王全才马逸黄海韬王斌周建波董经宇徐杨熙李岩峰
-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颅神经
-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失败原因分析
-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失败常见原因。总结哪些因素是可预见和避免发生的;哪些是无法避免的,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以患者出院为终点,回顾性分析分析5114例采用PMC手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
- 邹建军马逸王斌李岩峰黄海韬李付勇王全才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