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效举

作品数:17 被引量:591H指数:12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土壤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壤变化
  • 5篇红壤
  • 4篇土壤质量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丘陵区
  • 3篇红壤丘陵
  • 3篇红壤丘陵区
  • 2篇土壤系统
  • 2篇土壤有机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不同利用方式
  • 2篇茶树
  • 2篇茶叶
  • 2篇茶叶品质
  • 2篇茶园
  • 1篇地理信息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辽宁大学

作者

  • 17篇王效举
  • 5篇龚子同
  • 3篇李法云
  • 2篇付宝荣
  • 2篇李忠佩
  • 2篇陈鸿昭
  • 1篇熊在平
  • 1篇史成华
  • 1篇肖鹏飞
  • 1篇胡雪峰
  • 1篇范志平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地理科学
  • 2篇辽宁大学学报...
  • 2篇热带亚热带土...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茶叶通讯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04
  • 1篇2000
  • 4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和分析被引量:91
1997年
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的概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a后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统计分析了农田、桔园、牧草地、人工林。
王效举龚子同
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变化土地利用
三峡地区茶园土壤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被引量:36
1994年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王效举陈鸿昭
关键词:茶园土壤地球化学茶叶
红壤丘陵小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评价和预测被引量:88
1998年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年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的评价。通过土壤信息系统和土壤变化数据库的建立,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壤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地等二十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内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内土壤质量变化。
王效举龚子同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变化土壤质量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被引量:100
1998年
采用双组分模型模拟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并用一些调查和监测数据进行了初步验证.此双组分模型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新形成有机碳和原有有机碳两个组分.每个组分有机碳的形成转化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本文用此模型对亚热带土壤开垦利用为马尾松林地、湿地松林地、柑桔园和牧草地4种方式10年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初步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可见,此方法适于用来模拟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系统变更初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
李忠佩王效举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
亚热带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被引量:28
1996年
亚热带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王效举,龚子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QuantitativeEvaluationofSoilQualityChangesinTimeandSpaceataSmallAreaLeve...
王效举龚子同
关键词:土壤
关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问题被引量:11
1994年
本文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前次方案)”的特点阐述了它在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与规划、农业技术转让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王效举史成华龚子同
关键词:土壤系统土壤分类
农业生产与土壤变化被引量:28
1998年
本文在提出土壤变化概念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上镶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物理性质诸方面的正、逆向效应,最后指出研究农业生产对土壤变化的影响是发展持续农业所必需的.
胡雪峰王效举
关键词:土壤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农业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镉、锌生物有效性的数学模型评价(英文)被引量:8
2004年
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由于土壤和植物参数测定具有相当难度,经验模型而非理论模型常被用于评价和预测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弗兰德利希模型(Freundlich typemodel)已被一些学者实际应用于预测和评价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pH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同时建立于上述3个参数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数学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还未得到验证.为此,在对已发表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土壤重金属全量、pH和有机质含量为参数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模型.实际分析表明,虽然模型中各参数的系数因土壤类型、气候和作物种类而不同,两模型均能很好地评价和预测作物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吸收.与弗兰德利希模型相比较,所建数学模型能更精确地评价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锌的生物有效性.
李法云付宝荣王效举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forage grass fields,citrus orchard and coniferous forests被引量:8
2004年
Dynam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is an availabl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exact impact of land management on soils fertility. In this study the biomass of plants and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were compared in four typical land use systems which were planted with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am.), Bahiagrass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Citrus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and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Lamb.) during 10 years in south China. Although biomass of plants in these four land use systems was nearly at the same level in the former investigation, total biomass for Ryegrass (RG), Bahiagrass (BG) was 3.68 and 3.7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Citrus (CT), and 2.06 and 2.1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Masson pine (MP) over 10 years of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underground total biomass for both RG and BG was over 10 times larger than that for CT and MP, indicating that forage grasses was much more beneficial to increase organic C and N storage in soils than CT and MP. The chan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and N mainly occurred within soil depth of the 0–40 cm. The increased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was for 1.5 t·hm?2 and 0.2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RG and BG, and was for 1.2 t·hm?2 and 0.02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CT. An average loss was for 0.4 t·hm?2 and 0.04 t·hm?2 in the soil with planting MP during 10-year period.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 Soil organic nitrogen - Dynamic change - Land use -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CLC number S153.61 Document code A Foundation item: This research was part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100144), and by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Shenyang City (1011501900).Biography: WANG Xiao-ju (1967-), mail, Ph.D. Researcher in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aitama. Saitama Prefecture 347 0115, Japan.Responsible editor: Zhu Hong
王效举李法云范志平熊在平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土壤质量变化图的编制被引量:19
1997年
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并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DI)的概念,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建立了在小区域水平上编制土壤质量变化图的方法.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与多时段土壤变化数据库相连,可以方便有效地实现土壤质量变化图的编制.土壤相对质量指数可以使得区域土壤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其变化量△RSQI可以作为在区域水平上编制土壤质量变化图和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依据.本研究为土壤质量变化图的编制提供了借鉴,也为该区土壤质量和性质的进一步监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
王效举龚子同张西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壤质量土地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