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虎
- 作品数:22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用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管瘢痕粘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5年
- 卢立炳周茹建王宝虎王小军徐俊涛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几丁糖
-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3种方式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优缺点及其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6~61岁,平均42.5岁。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前外侧入路组(A组)19例,外侧入路组(B组)15例,后外侧入路组(C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功能,评估方式采用HSS评分。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91.3±10.4)min,术中出血量(175.3±20.3)ml;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86.6±9.2)min,术中出血量(155.8±18.2)ml;后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9.5±10.8)min,术中出血量(235.9±29.1)ml。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0~35个月,平均14.9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前外侧入路组89.6±7.5,外侧入路组90.2±6.4,后外侧入路组88.9±5.1,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治疗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暴露固定,3种方式中,后外侧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其余2种方式,在短期随访的膝关节功能方面三者并没有明显区别。
- 徐龙王宝虎林清宇张占丰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外科手术
- 蜂鹿壮骨胶囊(丸或丹)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机理研究
- 傅瑞阳黄辉沈新云王宝虎徐惠平卢立炳周茹建胡月琴徐俊涛
- 该项目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结合该院名老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经优化组合研制而成的蜂鹿壮骨胶囊,在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方面疗效显著,其组方独特,以传统中药与经科学方法提取而成的中药有效成分相结合,并将原汤药制剂改成胶囊剂...
- 关键词:
- 关键词: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医理论中药制剂
- 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 卢立炳王宝虎徐俊涛周茹建沈新云徐良费忆历付瑞阳陈小兰王小军
- 项目实施方案:传统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硬膜外持续麻醉,取侧卧屈髋屈膝位(中央型突出取俯卧位),患侧在上,以病变间隙为中点,背部正中偏患侧切口,长约5.0cm左右,逐层进入,暴露椎板,切除黄韧带进入椎管,暴露神经根,摘除突...
- 关键词: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
- 内侧撑开器与斯氏针牵开纠正跟骨骨折内翻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比较使用内侧撑开器与斯氏针牵开纠正跟骨骨折内翻畸形的优缺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州市中医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19~63(39.8±5.9)岁。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病例分为2组,撑开器组30例,斯氏针组30例。术前术后拍摄患足X线平片,测量跟骨的Bǒhler’s角、Gissane’s角、内翻角、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术后随访观察患足功能,评估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ǒhler’s角、Gissane’s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器组术后跟骨内翻角纠正情况优于斯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撑开器组的AOFAS评分为(85.29±6.67),与斯氏针组评分(63.11±9.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手术中使用内侧撑开器相较于使用斯氏针牵开,能更好地纠正跟骨内翻角,且没有对跟骨其他因素的改善造成不良影响。
- 邬博来王宝虎吴乐彬
-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翻畸形撑开器斯氏针
- 肩胛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被引量:2
- 2009年
- 王小军王宝虎沈新云徐龙
-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
- 对“‘旋后牵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观察’一文读后感”的回复被引量:1
- 2010年
- 很高兴拜读贵刊2009年22卷12期926页登载的"‘旋后牵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观察’一文读后感"(以下简称《读后感》)[1],非常感谢作者对笔者拙文"旋后牵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2]的关注,并提出不同的观点。现就《读后感》提出的问题回复如下。
- 傅瑞阳王娅玲顾钟忠王宝虎朱仡李烨王恩萍
- 关键词:网球肘正骨手法牵引术
- 旋后牵伸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旋后牵伸手法对比内旋伸肘顿拉手法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采用简单数字随机化方法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旋后牵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内旋伸肘顿拉手法治疗,2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指标,2组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良率100%,优于对照组的7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传统手法上改进的旋后牵伸手法,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 傅瑞阳顾钟忠王宝虎沈新云王娅玲朱仡李烨王恩萍
-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推拿疗法
-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与治疗
- 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一词,但我们的祖先自春秋战国以来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的病症有了不少的 论述与研究,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不少的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为中医理论指导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找到了科学依据。根...
- 卢立炳王宝虎周茹建徐俊涛沈新云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治疗骨代谢疾病辨证
- 文献传递
-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侧方压缩性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侧方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侧方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23例(单侧入路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1例(双侧入路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55~91岁,中位数71.5岁。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骨水泥弥散系数,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椎体压缩侧凸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①骨水泥弥散系数。术后1周,单侧入路组骨水泥弥散系数低于双侧入路组[(17.12±5.14)%,(28.07±3.29)%,t=51.740,P=0.001]。②椎体压缩侧凸角。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4.107,P=0.074);2组患者椎体压缩侧凸角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8.371,P=0.241);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压缩侧凸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428.107,P=0.000);2组患者椎体压缩侧凸角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且2组的下降趋势完全一致(单侧入路组:23.17°±3.51°,10.84°±2.53°,10.77°±2.61°,10.75°±2.70°,10.71°±2.73°,F=532.236,P=0.000;双侧入路组:25.08°±2.78°,9.70°±1.81°,9.67°±2.17°,9.69°±2.28°,9.69°±2.32°,F=219.463,P=0.000)。③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805,P=0.005);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8.963,P=0.014);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94.152,P=0.000);2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单侧入路组:(8.1±2.1)分,(3.2±0.5)分,(2.7±0.5)分,(2.9±0.5)分,(3.1±0.4)分,F=414.275,P=0.000;�
- 王宝虎邬博来马智敏吴乐彬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