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官清

作品数:30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带状疱疹
  • 16篇疱疹
  • 13篇水痘
  • 12篇带状疱疹病毒
  • 12篇水痘-带状疱...
  • 12篇病毒
  • 6篇水痘-带状疱...
  • 5篇疫苗
  • 4篇血管
  • 4篇基因
  • 3篇血管炎
  • 3篇水痘减毒活疫...
  • 3篇突变
  • 3篇荨麻
  • 3篇荨麻疹
  • 3篇荨麻疹性血管...
  • 3篇麻疹
  • 3篇减毒活疫苗
  • 3篇病理
  • 2篇多态

机构

  • 22篇厦门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厦门市中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免疫学教研室
  • 1篇周口市中心医...

作者

  • 30篇王官清
  • 9篇王合
  • 9篇李晓霞
  • 6篇吴宁俊
  • 5篇陈婷婷
  • 5篇卢珍玲
  • 5篇王晓慧
  • 4篇王德辉
  • 4篇姜晓勇
  • 3篇田雅兰
  • 3篇刘晓坤
  • 3篇李新生
  • 3篇曾丽月
  • 3篇黄灵
  • 3篇任军
  • 2篇江渊
  • 2篇曾抗
  • 2篇程波
  • 2篇杜迎春
  • 2篇苏志坚

传媒

  • 6篇中华微生物学...
  • 6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华东六省一市...
  • 1篇光明中医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十甲营养不良合并全秃2例报告
例1男,6岁,因脱发伴甲改变3年就诊。患儿3岁时出现脱发,在当地医院以'斑秃'治疗无好转,曾出现头发及两侧眉毛全部脱落。约2月后出现双手足指趾甲表面粗糙、干燥和脱屑。无发热或关节痛。平常不喜食蔬菜。睡眠和智力发育未发现异...
王官清陈婷婷任军王晓慧
关键词:甲营养不良智力发育鱼鳞病异位性皮炎真菌镜检
白黎芦醇体外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9G进一步研究白黎芦醇体外抑制VZV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细胞VZV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直接感染)或将带细胞VZV与MV9G细胞共培养(CAVs共培养)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CFVs直接感染前或CAVs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加入白黎芦醇,通过比较药物对CFVs或CAVs激发荧光素酶的抑制强度分析白黎芦醇直接灭活病毒、抑制病毒黏附和穿透、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及其时间点和可逆性;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VZV即刻早期蛋白62(IE62)mRNA拷贝数和IE62表达强度变化分析白黎芦醇对IE62转录和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白黎芦醇〉30.0μg/ml时MV9G细胞三磷酸腺苷(ATPs)含量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ATPs降低50%时白黎芦醇浓度(CD50)约60.3μg/ml。CFVs与白黎芦醇(25.0μg/ml)预混37℃水浴孵育2h后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激发荧光素酶下降50%。MV9G细胞在含白黎芦醇培养基中37%孵育2h后直接感染CFVs,CFVs激发荧光素酶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但4℃孵育时无显著变化。在CAVs共培养中加入白黎芦醇后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降低,药物抑制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约8.7μg/ml。分别在CAVs共培养3、6、9、12、24、30和36h时加入白黎芦醇,3~24h加药各组CAVs激发荧光素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h、30h和36h加药组与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Vs共培养时撤除白黎芦醇后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高于撤药前,尤以24h和72h撤药组明显。VZVIE62mRNA拷贝数和IE62抗体阳性细胞数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白黎芦醇细胞毒性较强,MV9G细胞可耐受最高浓度为30.0μg/ml。白黎芦醇部分灭活CFVs、抑制CFVs穿透MV9G细胞但对CFVs黏附MV9G细胞无影响,以浓度依赖方式可逆性抑制CAVs细胞内复制。白黎芦醇可能
王官清田雅兰李晓霞陈婷婷吴宁俊卢珍玲井上直树
关键词:白黎芦醇抗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基因启动子的分析
目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依赖宿主细胞生存且生长缓慢的特性使细胞培养基础上的VZV检测和定量分析费时费力,从而阻碍了筛选新型抗VZV药物、分离耐药VZV以及研究VZV感染机制。本研究的目的是从VZV主要基因的启动子...
王官清野泽直树井上直树
关键词:启动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文献传递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合并樱桃状血管瘤1例被引量:1
2007年
姜晓勇王官清王合刘晓坤
关键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血管瘤樱桃刺激性斑块面部
荨麻疹性血管炎15例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UV)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5例UV患者的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1∶1.14。平均年龄37.4岁,平均病程14.2月。皮疹以水肿性红斑(73.3%)和风团(60.0%)多见,全身不对称分布,伴瘙痒或疼痛。实验室检查异常以ESR加快(55.6%)和CRP升高(40.0%)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低补体血症者仅26.7%。组织病理显示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真皮浅层小静脉炎。结论UV是一种真皮浅层小静脉炎,但可累及皮下组织小动脉。
李晓霞王合王德辉王官清
关键词:血管炎荨麻疹
女性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及E6、E7抗原表达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女性尖锐湿疣(CA)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以及高危型HPV16的E2、E6、E7基因突变及致癌抗原E6、E7表达。方法从24例女性CA、11例2级CIN(CIN2)和23例3级CIN(CIN3)共58份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HPV基因组DNA,用PCR-膜杂交法检测HPV亚型,DNA测序法检测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型E6、E7抗原表达。结果女性CA、CIN2和CIN3患者58份标本中共检出10个HPV亚型,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20.8%、45.5%和60.9%,HPV16型检出率分别为12.5%、18.2%和34.8%。24例女性CA中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检出率为20.8%和70.8%,宫颈CA高危型HPV检出率60.0%。HPV16型E2、E6、E7基因分别检出10、4和4个突变位点。首次在1例女性外阴CA和3例CIN3中一致检出HPV16型E2基因9个突变位点。HPV16型E6抗原在CA、CIN2和CIN3均有表达,但E7抗原仅在CIN3表达。结论女性宫颈CA和CIN多为高危型HPV感染,女性外阴CA的HPV16型E2基因突变可能与CIN3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灵潘超廉成翔李晓霞王官清
关键词:基因突变
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双侧带状疱疹1例被引量:8
2015年
患者女,22岁,因右上肢和腹背左侧同时出现红斑、簇集水疱伴疼痛1周就诊。有"狼疮性肾炎"病史3年,现口服强的松60 mg/d。查体见右上肢和腹背左侧带状排列红斑及簇集水疱。实验室检查异常:白小板92.2×109/L、单核细胞比例10.0%,尿蛋白++,血沉35.0 mm/1 h,补体C3 0.75 g/L,CD3 56.6%、CD4 24.1%,ANA、抗Sm抗体和抗ds DNA抗体均阳性。诊断狼疮性肾炎并发双侧带状疱疹。予口服阿昔洛韦、肌注维生素B1和B12等治疗10 d后带状疱疹痊愈。
黄灵廉成翔吴宁俊李晓霞王官清
关键词:带状疱疹狼疮性肾炎
福建地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属人类疱疹病毒α亚科,称人类疱疹病毒3型(HHV-3),是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显著降低了儿童水痘和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但疫苗接种后可发生水痘样皮疹,接种的疫苗也可潜伏体内引发带状疱疹。而且,疫苗接种后发生的水痘或带状疱疹可能为野毒株或疫苗株感染所致。利用基于ORF6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鉴别VZV野毒株和疫苗株对水痘疫苗接种效果评价、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等有重要意义。
陈婷婷王合王晓慧田雅兰吴宁俊王官清
关键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分析临床分离株水痘减毒活疫苗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人类疱疹病毒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1例国内首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We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对Wern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组织起源、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完善患者各系统筛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各系统筛查结果提示患者多组织发育不良或加速退行性变。其临床表现复杂,伴有神经性耳聋等,但无糖尿病及白内障,临床诊断为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结论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较为罕见,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该病极易误诊,应对Werner综合征相关基因进一步筛查研究。
任军刘晓坤李新生王晓慧王官清曾抗
关键词:WERNER综合征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1例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患者WRN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1例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患者的WR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例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患者及其亲属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其外周血总RNA进行RT-PCR,将cDNA产物测序;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将DNA产物测序验证突变,以同样方法检测其1例亲属及30例健康对照。结果:患者WRN基因发现4处碱基改变:内含子2967+237 A>G和3309+26C>T、同义突变c.2361 G>T和c.3237 G>A。结论:该例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患者存在WRN基因2个内含子SNP和2个已报道cSNPs。
任军刘晓坤李新生王晓慧王官清陈婷婷曾抗
关键词:WERNER综合征突变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