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志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氯吡格雷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不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后所测hs-CRP水平分为2组,即A组(hs-CRP〈2.87mg/L,86例),B组(hs-CRP≥2.87mg/L,90例)。再将A组完全随机分为A1组(对照组,42例)和A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4例);B组亦完全随机分为B,组(对照组,44例)和B: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mg/d。随访1年,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情况。结果A1组与A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同(A1、A2、B1、B2组分别为6,9、7、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减少基线hs-CRP水平增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而不能减少基线hs-CRP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 王朝争王克志
- 关键词:氯吡格雷高敏C反应蛋白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心血管事件
- 主动脉夹层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
- 2013年
- 患者女,62岁,因胸骨后及剑突下持续疼痛3h人院,疼痛呈压榨性,多汗,向背部及双上肢放射。入院查体:老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可,Bp110/70mmHg,P60hi分,R20次/分,
- 王克志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病例报告
- 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及预防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及预防办法。方法通过分析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选择相应药物对症治疗,并采取控制饮食,减轻体重,保持心理平衡,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参与文化生活,定期体检,学会自我管理等措施,预防或协助治疗高血压病。结果病情减轻,发病率降低。结论只要认清老年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特点,对症下药,再坚持改变日常不良的生活方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一定会减轻,发病率也会降低,寿命会延长。
- 邹开亮赵则祥王克志王芳
-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被引量:7
- 2005年
- 张道华牛文堂王克志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封堵术
- 缬沙坦及其与培哚普利合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醛固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及缬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培哚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疗程24周。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变化。对照组40例为健康查体者。结果120例慢性心衰患者血浆AngⅡ、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健康查体者升高(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AngⅡ水平治疗后12周升高(P<0.05);24周与12周比较醛固酮及Ang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培哚普利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24周较12周时又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水平下降(P<0.01),而AngⅡ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后24周与12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缬沙坦及培哚普利与缬沙坦联合长期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不产生明显的醛固酮逃逸。
- 张道华牛文堂王克志
- 关键词:培哚普利心力衰竭醛固酮
- 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综合评估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综合评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7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同时依据所得结果实施科学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生活指导。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偶侧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能够促使治疗有效进行,更好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 王克志
-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