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芳
- 作品数:30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羰酰氰间氯苯腙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了解本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对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以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acra、acrb基因的情况;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两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MIC,并对比加入CCCP后MIC的变化。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三类6种抗生素耐药结果中环丙沙星(CIP)耐药率最高52株(73.24%),氨曲南(ATM)最小30.99%,耐药模式以多药耐药为主(51.11%);外排泵基因acra,acrb在多重耐药菌中阳性率高达91.89%和81.03%;加入CCCP前后多重耐菌株和敏感株的MIC值的变化差值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大肠埃希菌存在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外排泵基因acra和acrb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能够降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
- 邹永胜王旭黄永茂游春芳陈枫钟利向成玉陈庄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抑菌浓度
- 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了解本地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s)的耐药情况,分析氨基糖苷修饰酶(aminoglycoside 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与AmpC酶、AGs耐药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方法,检测产AmpC酶菌株;用KB纸片扩散抗生素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分离出产AmpC酶的菌株9株(11.69%);产酶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及交叉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其中耐3种及以上AG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酶菌株AMEs基因携带率高于非产酶菌株,以aac(3)-Ⅱ、aac(6)'-Ⅰ、an(t3")-Ⅰ等3种基因明显(P<0.05)。结论产AmpC酶菌株耐药对AGs耐药率亦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提示AmpC酶与AMEs基因导致的耐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邓敏黄永茂游春芳张馨琢陈枫钟利陈庄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AMPC酶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情况,分析产ESBLs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154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5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80株,检出率51.95%。在各类标本中,尿中产ESBLs菌株分离率最高(52.50%),其次是痰(22.50%)。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外,产ESBLs菌株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该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对多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临床应加强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 游春芳周利民张肃川殷明刚伍欢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GGT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 2017年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是目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病毒应答。目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临床上多采用转氨酶水平、HCV-RNA定量、HCV基因分型及宿主白介素28B基因.
- 游春芳周利民邓薇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持续病毒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转氨酶水平
- 外排泵抑制剂羰酰氰间氯苯腙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排泵抑制剂羰酰氰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 phenylhydrazone,CCCP)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影响。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71株大肠埃希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用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的acrA和acrB基因,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并对比加入CCCP前后的MICs值。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3类6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73.24%),对氨曲南耐药率最低(30.99%),耐药模式以多重耐药为主(52.11%);外排泵基因acrA和acrB在多重耐药菌株中阳性率高达91.89%和81.03%;加入CCCP前后多重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MICs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能够降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s。
- 邹永胜王旭黄永茂游春芳陈枫钟利向成玉陈庄
- 关键词:药物耐受性抗菌药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人血清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NAFLD病人作为观察组,8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RIPK3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RIPK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RIPK3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RIPK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对N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病人血清RIPK3水平(1.12±0.34)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69±0.27)mg/L(P<0.05)。NAFLD病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RIPK3水平与ALT、AST、GGT及肝组织炎症、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IPK3水平、BMI、TG、ALT、AST及GGT均是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RIPK3诊断NAFLD的AUC为0.83、灵敏度为80.56%,特异度为72.50%。血清RIPK3联合肝功能指标诊断的AUC为0.95、灵敏度为89.32%,特异度为91.67%,联合的诊断效能优于各自单独检测(ZRIPK3-联合=3.60,Z_(ALT-联合)=4.37,Z_(AST-联合)=3.41,Z_(GGT-联合)=5.14,均P<0.05)。结论血清RIPK3在NAFLD病人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与病人病情呈正相关,联合血清RIPK3与肝功能指标可提高NAFLD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唐静游春芳邓薇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
- 2023年自贡市一起柯萨奇病毒A4引起的幼儿园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
- 2024年
- 目的 了解柯萨奇病毒A4(coxsackievirus A4,CV-A4)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排毒时长,为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2023年5月对自贡市金苹果幼儿园1起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处置,采集幼儿园小2班教师2份、全体儿童咽拭子9份和环境样本10份,经RT-PCR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儿童再次连续采样(间隔1周)至核酸检测阴性时终止。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病例14名,罹患率为53.9%(14/26)。患儿临床症状以发热(100.0%)、咽痛(78.6%)及咽峡部疱疹(71.4%)为主,咽拭子和环境样本中均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型为CV-A4。排毒时长中位数为21(95%CI:14.0~28.0)d,生存分析检验显示病例与隐性感染者、男性与女性排毒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CV-A4型引起的幼儿园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排毒时间较长,建议幼儿园、学校在节假日后强化晨午检工作,持续对儿童进行追踪随访,卫生与教育部门协同做好流行季节肠道病原学监测。
- 张洁游春芳明雪微刘雅琼崔婷婷王斌陈曦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PEG-IFNα-2a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CHC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同时联合利巴韦林口服10~15 mg·kg^(-1)·d^(-1),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在0周时检测SF,在0、4、12、24、48及72周检测HCV RNA以判断疗效。根据疗效分为快速病毒学应答组(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组(EVR)、持续病毒学应答组(SVR)、无应答组、复发组;根据SF水平分为高SF组(≥400 ng/ml)与低SF组(<400 ng/ml)。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85例CHC患者中获得RVR 36例(42.35%),EVR 70例(82.35%),SVR 68例(80.00%),无应答15例(17.65%),复发2例(2.35%)。NR组与复发组SF水平升高明显,其中NR组SF水平[(1489.15±278.21)ng/ml]显著高于RVR组[(398.12±252.45)ng/ml]、EVR组[(514.85±275.64)ng/ml]、SVR组[(486.45±251.6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0.826、10.151、10.614,P值均<0.01)。SF水平与PEG-IFN疗效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_s=-0.688,P<0.001)。低SF组的RVR(85.29%vs 13.73%)、EVR(100%vs 70.59%)和SVR(100%vs 66.67%)显著优于高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CHC患者治疗前SF水平与PEG-IFN抗病毒疗效存在相关性,表明SF水平对CHC患者PEG-IFN抗病毒的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游春芳周利民邓薇
- 关键词:干扰素Α-2A
- 乙肝肝硬化合并布氏杆菌病1例
- 2018年
- 乙肝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为在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乙肝肝硬化可并发细菌性腹膜炎,但是合并布氏杆菌的血流感染非常罕见,我院于2017年4月20日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培养中分离出马耳他布鲁氏菌,现报道如下:
- 余建洪张肃川徐雪梅游春芳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布氏杆菌病发热
-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耐药性及修饰酶基因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本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AGs)的耐药情况,并分析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检出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AGs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在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37株(49.33%)。产ESBLs菌耐药情况:依次为庆大霉素(78.38%)、链霉素(70.27%)、卡那霉素(62.16%)、妥布霉素(50.05%)、奈替米星(18.92%)、阿米卡星(10.81%)。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除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产ESBLs菌中耐多药模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菌携带AMEs基因检出情况:共检出5种基因,其中以aac(3)-Ⅱ(64.86%)和aac(6′)-Ⅰ(45.95%)为主,未检出aac(6′)-Ⅱ。除ant(2")-Ⅰ和aac(3)-Ⅰ外,其余3种基因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两基因携带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 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
- 黄永茂游春芳张馨琢邓敏陈枫钟利陈庄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