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非
-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留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月亮娘娘”和映映——论《喜福会》中女性主体性在父权二元对立中的丧失被引量:7
- 2008年
- 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映映·圣克莱尔所叙述童年时向“月亮娘娘”许愿的经历,解读小说如何创造性套用中国古老神话《嫦娥奔月》来揭露父权二元对立思想对于女性的他者化。文章结合小说的结构特点和叙述手法来说明,小说在女性主体性建构问题上所要传递的信息是,解构二元对立才是当务之急。
- 沈非
- 关键词:二元对立女性主体性他者
- 论《喜福会》“麻将叙事”策略
- 2014年
-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 沈非
- 关键词:喜福会麻将
- 言语名利场
- 2009年
-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憎恶身边人们的"虚伪话",以至于要装聋作哑、弃绝言语。文章利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导致他这一反应的原因。通过引入语言变体、言语社区等概念,分析小说中描述的一些纽约中产阶级市侩言语行为的社会语言学动因。言语行为在他们那里成为炫耀和展示权势、地位的工具。言语行为也表现出小说呈现的纽约城"混凝土丛林"弱肉强食之残酷竞争法则的影响。
- 沈非
- 关键词:言语行为语言变体言语社区
- 论《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超真实
- 2014年
- 用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分析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戏剧和电视广播等媒体模型支配众人物的思维行为方式,使其以模型幻象为原型来建构生活。在小说呈现的超真实世界里,拟真复制品无限泛滥,摧毁现实世界中的参照性,产生超真实的指涉体系,实现超真实"阻遏策略"。超真实中的探寻无非是自欺欺人的幌子,掩饰了"真相已经无从探知"这一事实。
- 沈非郑兆青
- 关键词:《拍卖第四十九批》超真实
- 让·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单向性”的批判
- 2014年
-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单向性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即一切以资本和价值功利性为目的,一味压榨索取从自然到人力等一切资源,拒绝给予任何报偿与馈赠。鲍德里亚对单向性的批判是以双向可逆、互惠互报的象征交换为对立点展开的。单向性破坏了象征交换式的天人、人人之间的公平互惠约定,无度剥夺大自然,并通过对劳动、工资和消费的操控,把人完全纳入资本产出系统。
- 沈非
- 关键词:单向性
- 《冬天的故事》中隐含的另一个神话被引量:5
- 2002年
- 通过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中所隐含的狄俄尼索斯神话的分析 ,探讨了该剧所表述的对充满灾难的悲剧人生深刻而达观的看法。
- 沈非
- 关键词:人性
- 《白噪音》中的大学教育与知识生产
- 2020年
- 美国当代小说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白噪音》呈现和批判了大学教育和知识生产被淹没消融于消费商业白噪音中的"后现代状况"。小说中商业消费白噪音对山上学院的轮番轰击被设计为情节发展的多层辐射波状模式,这种文本构形结合讽刺模仿手法,揭示了白噪音对山上学院全面深入的渗透与侵蚀。本文析出小说中白噪音针对山上学院发起的两轮冲击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轮外向回振波,从三个层次上解读商业消费白噪音对山上学院大学理念、百年堂中的教学和大学知识生产的侵袭和控制。
- 沈非
- 关键词:大学教育知识生产
- 德罗斯特效应美学原则:唐·德里罗《美国志》中的媒介宰制与离心超越
- 2024年
- 当代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的长篇处女作《美国志》体现了他在媒介生态中把艺术探索和社会批判结合起来的基本理念与方法论。小说运用了可揭示媒介本质的德罗斯特效应美学原则,将德罗斯特效应的两种基本范式“镜中镜”和“螺旋”打造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动力复合体,旨在创新叙事手法、推进文本建构。《美国志》依赖德罗斯特效应镜中镜范式下的分形艺术,推动文本构形与主题发展,揭示了媒介对美国社会与人的主体性的控制、投射与复制;同时运用螺旋范式呈现艺术对媒介控制的离心超越与批判的能动性作用。德罗斯特效应美学原则的利用,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体系,媒介批评、艺术创新和社会批判等元素在其中互映互动、彼此促进,实现三者的螺旋式递进发展。
- 沈非
- 关键词:德里罗范式动力体系
- 《美国志》中的形象与后现代那喀索斯
- 2019年
-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长篇处女作《美国志》是其首部"后现代状况小说",呈现了"图像转向"趋势下形象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后现代社会中,形象的社会作用已偏离传统理论分析范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重写的那喀索斯神话提供了相应的解读新范式,他提出形象延伸、麻痹和伺服机制等概念,有助于分析《美国志》中反复出现的"后现代那喀索斯"意象及其形象宰制寓意。《美国志》中,"第三人称"形象成为新的宗教偶像麻痹与控制人,将其困于形象封闭环路中;人成为背负供奉形象的伺服机制。
- 沈非
- 关键词:麦克卢汉
- 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6
- 2009年
-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现实是,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基本上还是说得多,实践少。通过大学英语课堂,笔者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材和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理念的实质和精神,并创造条件将其付诸实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了适合理工科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经济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 程艳琴沈非高永辉
-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理工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