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锡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响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11例中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危重病例、老年患者、合并有脑疝、脑疝时间长、有高血压病史均可增加脑梗死的机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有脑疝及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史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对脑外伤的及早治疗,积极预防脑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汪锡华肖伟忠王之涵沙龙贵韩东华
-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死
- 创伤性和手术性脑损伤急性期血清NSE和S100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脑外伤和手术性脑损伤急性期血清NSE和S100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以推断监测血清NSE和S100是否有助于判断临床病情、评估预后和早期发现治疗继发性脑损伤。
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
- 汪锡华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继发性脑损伤
- 文献传递
- 颅脑损伤和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时间对预后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时间(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或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颅脑外伤入院急诊手术患者132例,以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重型(GCS≤8)、轻型(GCS>8)两组;以上两组又根据受伤到手术的时间的不同每组各分为3组(<1.5h组、1.5~3h组、>3h组);重型(GCS≤8)组又根据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1h组、1~2.5h组、>2.5h组)三组。重型、轻型两组行组内和组间预后比较。结果:患者术前时间与预后呈负相关,术前时间越短,预后越好;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为正相关,术前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根据(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与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分别比较的结果,依然是时间越短,预后越好,两种分组比较预后基本同步。结论:术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缩短术前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预后。
- 汪锡华肖伟忠王之涵韩东华沙龙贵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
- 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是否伴有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116例(MS)和非代谢综合征组98例(nMS)。结果 MS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nMS组脑梗死;MS组脑梗死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显著高于nMS组脑梗死。结论代谢综合征影响脑梗死预后,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肖伟忠汪锡华韩东华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脑梗死预后
- 高龄患者中央区巨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中央区巨大脑膜瘤的病史特点、治疗方法、手术决策、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岁以上运动功能区脑膜瘤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决策、围手术期及术后处理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切除范围根据改良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者32例,Ⅱ级切除者13例。术后患者全部存活,出现肺部感染5例,心律不齐6例,消化道出血2例,继发性脑梗塞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2例。术后随访3月~3年,均未见复发,运动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有5例出现记忆力下降。结论高龄患者中央区巨大脑膜瘤与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外侧裂血管及重要神经结构关系紧密,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中央区巨大脑膜瘤的高龄患者可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 任力周新军黄焕斌沙龙贵韩东华汪锡华魏子龙邱永明郭烈美
- 关键词:显微手术中央区脑膜瘤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