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丹丹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口服吸收入脑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比较不同制剂技术对梓葛复方制剂口服后葛根素、梓醇吸收及入脑的影响,为开发梓葛口服新制剂奠定实验基础。制备载药的纳米晶、自微乳[分别用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和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小鼠灌胃给药后,H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脑组织中葛根素和梓醇的含量,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葛根素、梓醇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和脑靶向指数。各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吸收和入脑有不同影响:自微乳(吐温-80)较其余各组更能促进葛根素的口服吸收(P<0.05),包合物较纳米晶能显著增加梓醇的口服吸收(P<0.01);包合物组葛根素的脑靶向指数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梓醇则是包合物、自微乳均较纳米晶有更高的脑靶向指数(P<0.05);就脑组织AUC而言,葛根素以自微乳(吐温-80)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梓醇以包合物组最大,但与自微乳组无显著性差异。自微乳(吐温-80)技术能提高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入脑量,有望用于开发梓葛复方口服新制剂。
- 汤丹丹张焦王计瑞张继芬徐晓玉
- 关键词:葛根素梓醇自微乳包合物
- 喷雾干燥法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干粉吸入剂及其表征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制备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干粉吸入剂,探讨其用于肺部吸入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考察工艺因素对微球载药量、流动性、吸湿性、空气动力学径和体外沉积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磷脂与壳聚糖的比例对微球性质有很大影响。优化的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为表面光滑的完整球形,载药量为(11.79±0.82)%,空气动力学径为(3.93±0.53)μm,体外肺部沉积率可达(59.36±5.17)%,排空率为(98.55±0.60)%。微球吸湿性小但流动性较差。DSC和XRD显示,姜黄素在磷脂复合物微球中的存在状态并非游离态而是保持了与磷脂的复合状态。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有望用于肺部吸入给药。
- 李纳汤丹丹王丽雯徐晓玉张继芬
- 关键词:干粉吸入剂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姜黄素
- H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生物样品中葛根素和梓醇的浓度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小鼠血浆、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浓度的HPLC-MS/MS法,为梓葛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提供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对羟基苯甲醛和桃叶珊瑚苷为葛根素、梓醇的内标物,血浆或脑匀浆沉淀蛋白后,采用HPLC-MS/MS法同时检测各物质。色谱条件:采用Eclipse plus C_(18)(100 mm×4.6 mm,3.5μm)色谱柱,以甲醇^(-1)0 mmol·L^(-1)乙酸胺(含0.1%甲酸)(80∶20)为流动相,流速0.6 m 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化源,多重反应监测,葛根素和对羟基苯甲醛采用负离子方式(选择监测离子反应分别为m/z 415.0→295.0和m/z 120.9→91.8),梓醇和桃叶珊瑚苷采用正离子方式(选择监测离子反应分别为m/z380.4→183.0和m/z 364.2→167.0)。按中国药典规定进行相应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6 3~11.3μg·m L^(-1)(r=0.993 6)、0.398~25.5μg·m L^(-1)(r=0.995 9),定量下限(LLOQ)分别为0.056 3μg·m L^(-1)、0.039 8μg·m L^(-1);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8 2~2.25μg·m L^(-1)(r=0.996 4)、0.019 9~2.25μg·m L^(-1)(r=0.998 5),LLOQ分别为0.028 2μg·m L^(-1)、0.019 9μg·m L^(-1)。葛根素和梓醇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为81.7%~110.0%,相对提取回收率为81.3%~105.0%,基质效应的RSD均小于15%。小鼠灌胃梓葛纳米晶混悬液后,小鼠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t1/2分别为(2.14±1.13)h和(1.70±0.41)h,脑匀浆中的t1/2分别为(4.30±1.63)h和(3.88±1.09)h;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AUC0-t分别为(7.40±3.05)mg·L^(-1)·h^(-1)和(32.13±5.29)mg·L^(-1)·h^(-1),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AUC0-t分别为(1.29±0.42)mg·L^(-1)·h^(-1)和(0.54±0.16)mg·L^(-1)·h^(-1)。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快捷,适用于梓葛配伍制剂的药动学研究。
- 汤丹丹张焦王帆张继芬徐晓玉
- 关键词:葛根素梓醇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野葛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冰片促进葛根素和梓醇口服吸收入脑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考察冰片对葛根素和梓醇口服吸收及穿透血脑屏障入脑的影响,筛选适合梓葛复方口服制剂的冰片浓度。采用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利用此模型研究6.25~100mg·L^(-1)冰片对葛根素、梓醇转运的影响。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25,50,100 mg·kg^(-1)冰片溶液后再立即灌胃给予葛根素(200mg·kg^(-1))、梓醇(45 mg·kg-1)纳米晶混悬液,比较葛根素、梓醇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7 d后,屏障功能基本形成。与未加入冰片组相比,冰片质量浓度为12.5~100 mg·L^(-1)时,葛根素、梓醇跨血脑屏障模型的渗透系数显著增大(P<0.05),冰片作用于共培养模型2 h后的跨内皮细胞电阻值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灌胃50 mg·kg-1和100 mg·kg^(-1)冰片能显著促进葛根素的口服吸收,但冰片对梓醇的口服吸收无显著影响。100 mg·kg^(-1)冰片组葛根素的AUC脑/AUC血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梓醇则是50 mg·kg^(-1)组最高(P<0.05)。就脑组织AUC而言,葛根素以100 mg·kg^(-1)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梓醇以50 mg·kg^(-1)组最大,但与100 mg·kg^(-1)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冰片能促进葛根素、梓醇口服给药的入脑量,质量浓度以100 mg·kg^(-1)为佳。
- 汤丹丹张焦王计瑞张继芬徐晓玉
- 关键词:冰片葛根素梓醇血脑屏障口服
- 药物分子对羟丙基-β-环糊精复合包合物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研究不同性质药物葛根素、冰片、梓醇两两包合时的相互影响,探索多组分、多性质的中药复方包合物的包合规律。以HP-β-CD作为包合材料,冷冻干燥法制备包合物。通过包合量测定、DSC和X射线衍射考察葛根素、冰片、梓醇两两包合时的包合情况。结果显示,难溶性药物葛根素和冰片同时包合,当葛根素过量时,葛根素的包合量与单独包合时无明显差异,冰片未被包合;当葛根素量不足而HP-β-CD过量时,冰片才被包合,且包合量低于冰片单独包合。水溶性药物梓醇与葛根素或冰片共同包合时,葛根素或冰片的包合量与单独包合时无明显差异,DSC和X射线衍射图谱均无梓醇的特征峰。难溶性药物葛根素和冰片同时包合时存在竞争,葛根素竞争性更强。水溶性药物梓醇能与HP-β-CD复合但不影响葛根素和冰片的包合。
- 汤丹丹李纳王丽雯张继芬徐晓玉
- 关键词:葛根素梓醇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