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桂兰

作品数:34 被引量:38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污染
  • 11篇
  • 10篇水稻
  • 8篇土壤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6篇植物
  • 5篇砷污染
  • 5篇重金属污染
  • 5篇金属污染
  • 4篇微生物
  • 3篇有机碳
  • 3篇砷酸
  • 3篇砷酸盐
  • 3篇转运系数
  • 2篇代谢
  • 2篇单胞菌
  • 2篇典型土壤
  • 2篇修复植物
  • 2篇有机碳源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中国科学院城...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嘉兴市农业科...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省分析测...
  • 1篇中国农村技术...

作者

  • 34篇段桂兰
  • 16篇朱永官
  • 6篇胡莹
  • 5篇刘云霞
  • 5篇张红梅
  • 5篇程旺大
  • 4篇刘文菊
  • 4篇王伯勋
  • 3篇黄益宗
  • 3篇王利红
  • 3篇王学东
  • 3篇陈玉
  • 2篇王芳
  • 2篇陈正
  • 2篇徐玉新
  • 2篇陈保冬
  • 2篇薛培英
  • 2篇岑况
  • 2篇孙国新
  • 2篇唐仲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环境科学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体砷代谢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9年
近年来砷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砷通过地下水饮用、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伤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控制砷进入动植物和人体的数量,改变砷在生物体内的赋存形态,从而降低砷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本文综述了砷在生物体内的基本代谢过程;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砷酸盐还原酶、亚砷酸甲基转移酶的结构及功能。通过调控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可改变砷在生物体内的形态配比和毒性,从而降低砷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
王利红尹西翔段桂兰孙国新徐清忠李赛钰
关键词:砷代谢砷甲基化
水稻基因类型与生长环境对精米中砷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砷(As)是动植物非必需的有毒类金属。水稻是对As有较强吸收和富集能力的大宗粮食作物,大米的食用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人体暴露As的最主要途径,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稻籽粒中As的积累与水稻的基因型及众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复杂的交互作用。在浙江省选择了不同土壤砷背景值的5块水稻田,同时在嘉兴市农科院布置了人工添加As的盆栽实验,比较了20个水稻品种在这6个实验点的精米中As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与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水稻籽粒中As的积累均有极显著影响,并且筛选得到了5个精米中As含量较低的基因型:秀水128、秀水09、秀水134、甬粳16和Y-05-8。
段桂兰张红梅刘云霞胡莹程旺大
关键词:水稻环境效应
多环芳烃(PAHs)微生物降解的原位表征方法被引量:2
2015年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是去除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有关PAHs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依靠分离培养技术,难以准确认识PAHs微生物降解的原位过程及机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原位表征方法可以在基因及单细胞水平研究PAHs在复杂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过程,能够原位表征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和代谢活性,是阐明PAHs原位降解过程及分子机制的强有力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宏基因组技术(meta-genomics)、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table isotope probe,SI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拉曼光谱技术(Raman spectra)以及二次离子质谱技术(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等原位表征技术在PAHs微生物降解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PAHs微生物降解过程及机制的原位表征将为缓解与修复PAHs污染提供科学基础。
陈松灿段桂兰朱永官
关键词: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宏基因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拉曼光谱技术
我国典型土壤中Co对生物的毒害及其阈值推导
2024年
随着人类对钴(Co)元素开发利用活动的增强,土壤Co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对土壤Co的生态风险和阈值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筛选Co生态毒性数据,并结合毒理学实验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我国土壤Co的生态风险阈值。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检索和生态毒性实验获得了不同土壤性质下Co对10种生物的10%效应浓度(EC 10),变化范围为7~4696 mg/kg。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建立了8个物种EC 10和土壤性质(pH、CEC、OC含量和Clay含量)以及这些物种自身敏感性k值的关系,得到8个物种的k值在-0.21~1.458,并通过种间外推模型获得无归一化模型的黑麦草及玉米渣矿化k值(-1.207和2.201)。最终获得包含土壤性质和k值的10个物种的回归模型,据此模型将预测的EC 10值归一化到4种土壤条件下。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得到4种土壤条件下Co的生态安全阈值(HC 5),经过老化淋洗因子的校正,在酸性、中性、碱性和石灰性土壤条件下分别为7.3、44、72.08和38.88 mg/kg,该结果可为土壤Co污染风险评价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张竞元王学东梁力川段桂兰
关键词:土壤生态风险阈值
城市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的景观植物配置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景观植物修复城市重金属污染地块可同时满足污染修复和城市绿化的需求。首先对可用于城市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的景观植物进行了筛选。在此基础上,归纳景观植物的配置策略,重点考虑了生物因素中植物的适应性原则、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位原则,非生物因素中污染重金属种类、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等要素。最后提出未来利用景观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地块的研究展望。
周锐崔慧灵段桂兰朱永官
关键词:重金属景观植物植物配置土壤修复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被引量:45
2003年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 Pg 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 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 kg 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 km 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 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 Tg 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
刘国华傅伯杰吴钢段桂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碳密度
一种分离的砷酸盐还原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分离的砷酸盐还原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其于2022年8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5584。还公开了包含所述砷酸...
段桂兰王泽文朱永官
我国典型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原理研究
朱永官刘艳菊刘文菊段桂兰丁辉
该项目立足于环境科学领域,从中国土壤污染特点出发,根据国际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研究的最新前沿,研究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原理和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保护和改善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该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关键词:
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生态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
砷-铅交互作用对水稻根表铁膜富集及根系吸收砷铅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土-砂联合培养方法诱导水稻根表自然形成铁氧化物膜,研究了As-Pb交互作用对水稻根表铁膜吸附砷铅及根系吸收As和Pb的影响.结果表明,As和Pb的添加显著地影响水稻根表铁膜对As和Pb的吸附,并且As-Pb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水稻根系对两元素的吸收及根表铁膜对As的吸附.添加Pb可促进水稻根系对As的吸收.当As浓度为25μmol.L-1时,浓度为25μmol.L-1Pb处理与对照相比导致水稻根系吸收As提高了53.3%.同样,施用As也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对Pb的吸收,当Pb的浓度为25μmol.L-1和50μmol.L-1时,50μmol.L-1As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根系吸收Pb分别提高20.2%和28.6%.添加As显著地促进Pb由铁膜向根系中转运,而添加Pb对As由铁膜向根系中的转运影响不大.因此,在重金属复合污染情况下,水稻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的吸附及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均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胡莹段桂兰刘云霞黄益宗
关键词:水稻
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26
2007年
砷污染是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之一,土壤砷污染治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不同砷超富集植物的发现,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投资和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深入理解超富集植物体内砷代谢和富集机制是有效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砷污染土壤的关键.近年来,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蜈蚣草(P.vittata)对砷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显著高于非超富集植物,转运到地上部的砷主要储存在羽叶细胞的液胞中;蜈蚣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和五价砷(As(V))还原能力;菌根共生有利于蜈蚣草的生长和砷的富集.有关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砷酸盐还原酶基因(PvACR2)和植络素合成酶基因(PvPCS1)都被克隆并表征,cTPI同源基因(PV4-8)也被证明具有将As(V)还原成三价砷(As(III))的功能.尽管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迅速进展,但至今学术界仍没有全面理解为什么这些蕨类植物具有超富集砷的功能,相关功能基因、酶和转运蛋白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段桂兰王利红陈玉孟祥燕董妍朱永官
关键词:蜈蚣草超富集植物修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