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坚
- 作品数:11 被引量:202H指数:8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将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MSI-BPD)引进中国,检验其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理论因素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1295名大学生填写了本量表,其中有效问卷1206份,男749人,女457人,平均年龄20.02±1.77岁。132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后进行了重测,回收有效问卷98份。结果:MSI-BPD的信度检验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有关要求,与中国人人格障碍问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分量表(CPDI-BPD)和症状检测量表(SCL-90)的关联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效度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数据与四因素理论模型拟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可以被中国大学生样本接受。四因素为:情感扰乱、认知系统紊乱、冲动性行为失调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结论:本研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初步修订了MSI-BPD,需要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试用。
- 王雨吟梁耀坚钟杰
- 关键词:信度
-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体的比例随时间快速下降。通过转变矩阵解释了过渡组和高发组的不稳定性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并发现冲动性、负向情绪等个体易感因素比家庭等人际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更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 王碧瑶张敏强张洁婷胡俊攸佳宁梁耀坚
-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 觉知抗抑郁训练对参与者抑郁情绪干预初探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探讨觉知抗抑郁训练对参与者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出贝克抑郁量表(BDI)得分≥14分的7名参与者,实施为期八周的觉知训练。在训练前后及三个月追踪期均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效果评估量表(OQ45)和五因素觉知度量表(FFMQ)进行评测。结果:训练后,参与者在BDI、STAI、PANAS中的负性情绪及OQ45上的后测得分显著降低;在FFMQ的描述、有觉知地行动因子上后测得分显著增加;干预效果在三个月追踪期得到维持。结论:八周觉知抗抑郁训练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参与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邓玉琴刘兴华梁耀坚攸佳宁唐一源
- 关键词:抑郁
- 用“代际-脑-经验模型”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被引量:9
- 2006年
-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而在中国大陆没有进入CCMD诊断系统,因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将对BPD的临床现象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澄清,并在国外有关研究BPD的脑神经科学、神经生化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代际—脑—经验模型”(Intergenera-tionalBrain-and-ExperienceModel,IBEM),并以之为线索探讨BPD的病理机制,以期深入理解BPD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的独特性,最后对在我国大陆开展BP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梁耀坚钟杰
-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病理心理学
- 抑郁障碍患者与焦虑障碍患者的CPAI-2测评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与焦虑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差异。方法使用本土化的人格测量工具《中国人个性测量表2》(CPAI-2)对抑郁障碍患者和焦虑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在一般人格特征上两类人群在新颖性、多元思考、理智-情感、阿Q精神、老实-圆滑、人际触觉等6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病态人格特征上两类人群在焦虑紧张、抑郁、病态依赖、兴奋性、脱离现实等5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和焦虑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存在有共性和个性。
- 林芳周霞张岚张妙清梁耀坚张树辉
- 关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人格
- 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4
- 2002年
- 目的:通过心理干预前后免疫参数的变化,了解心理干预能否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运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统计方法,对120例(采集到血样者81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化疗期间经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各项免疫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K细胞活性对心理行为的变化比较敏感,干预后明显提高;实验组免疫球蛋白三项指标化疗前后比较稳定,但对照组化疗后明显下降。癌症患者的愤怒表达和掩饰性性格特点与NK细胞活性显著相关;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随免疫参数的不同而异;各种影响因素以综合作用为主,部分因素间交互作用明显。结论:心理干预对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机制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蔺秀云
- 关键词:心理干预癌症免疫功能
- 心智觉知认知疗法:从禅修到心理治疗的发展被引量:29
- 2008年
- 本文简要介绍了心智觉知认知疗法的定义,目前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的状况,探讨了其治疗的可能机制,展望了心智觉知认知疗法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 刘兴华梁耀坚段桂芹李希希
- 关键词:认知疗法
-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7
- 2013年
-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无效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探讨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有11.8%的大学生在过去1 a中有过1次或以上自伤行为,男生发生率(15.3%)高于女生(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自伤的危险因素(β男=3.42,P=0.025;β女=2.33,P=0.001),而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β男=-2.10,P=0.002;女生:β女=-1.60,P=0.045)。结论自伤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应研究以家庭辅导为主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 攸佳宁钟杰梁耀坚
-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精神卫生家庭
-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在对癌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过程中应对策略及其相关因素的中介作用。方法 :运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 ,对实验组病人进行了为期 3个月的心理干预 ,选用疾病应对问卷作为主要测查工具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统计方法 ,对 12 0名住院化疗病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病人在干预后较多运用主动认知和主动行为策略 ,较少运用回避方法 ,对照组则变化不大 ;干预后病人情绪状态、功能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所采用的应对方法有一定关系 :与主动认知应对方法呈正相关 ,与回避性应对方法呈负相关 ,与主动行为应对方法则关系不明显。结论 :应对策略及其相关因素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起一定的中介作用。
- 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蔺秀云
- 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癌症患者
- 抑郁障碍患者与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测定比较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与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差异。方法使用本土化的人格测量工具《中国人个性测量表2》(CPAI-2)对抑郁障碍患者和焦虑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在一般性格特征上两类人群在新颖性(t=2.39,P<0.05)、多元思考(t=3.01,P<0.01)、理智-情感(t=3.09,P<0.01)、阿Q精神(t=2.26,P<0.05)、老实-圆滑(t=-1.98,P<0.05)、人际触觉(t=2.57,P<0.05)等六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病态性格特征上两类人群在焦虑紧张(t=2.15,P<0.05)、抑郁(t=-2.48,P<0.01)、病态依赖(t=-2.34,P<0.05)、兴奋性(t=2.42,P<0.05)等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和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存在有共性和个性。
- 林芳周霞张岚张妙清梁耀坚张树辉
- 关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