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敢

作品数:23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桂林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8篇壮语
  • 7篇教学
  • 5篇语言
  • 4篇英语
  • 4篇偏误
  • 4篇外语
  • 3篇英汉
  • 3篇英语作为外语
  • 3篇台语
  • 3篇文化
  • 3篇民族
  • 3篇翻译
  • 2篇侗台语
  • 2篇心智
  • 2篇语法
  • 2篇语法化
  • 2篇语言文化
  • 2篇语音
  • 2篇语音偏误
  • 2篇生态翻译

机构

  • 19篇桂林旅游学院
  • 14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百色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州大...

作者

  • 23篇梁敢
  • 2篇陆勇
  • 1篇韦景云
  • 1篇艾杰瑞

传媒

  • 5篇柳州师专学报
  • 5篇百色学院学报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韶关学院学报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民族语文
  • 1篇语言科学
  • 1篇创新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民族翻译
  • 1篇中国语言学会...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鸣壮语“名词+naη2(每)”结构的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
2014年
文章基于"每到某时候"时间状语小句,考察了武鸣壮语naη2(每)在"名词+naη2"结构中的词汇化。该结构中的名词以典型的单音节时间名词为主,naη2来源于壮语taη2(到),经同化、重新分析而成。taη2(到)与高频词ηon2(日、天)结合发生同化音变,即ηon2taη2→ηon2naη2,"天到"初始结构被重新分析为"每天"。伴随着naη2的语法化,"名词+naη2(每)"结构发生了词汇化。动静态时间状语连续统有助于这一演化的认识。
梁敢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
英汉壮思维器官跨语言文化比较被引量:2
2009年
思维是人类具有的共同能力之一。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身体器官来思维和表达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层面做具体的分析比较获得。就思维器官跨语言文化比较角度而言,英语民族倾向于用脑智"mind"(脑),汉族倾向于用心智"heart"(心),而壮族则倾向于用喉智"hoz"(throat喉咙,即用喉咙思维和表达情感)。通过跨语言文化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化差异及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梁敢陆勇
关键词:心智跨文化比较
清代壮族学者刘定逌诗联生态翻译学阐释被引量:1
2013年
刘定逌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文章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定逌诗联进行英译,再现其诗联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诗人融感性、浪漫及理性反讽特征为一体的思想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对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形成的过程及对诗的目的意义等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还原其生态面貌,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梁敢
关键词:诗联生态翻译历史文化内涵
略论壮语人名的解读与生态翻译
2014年
事物的命名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中积淀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壮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命名方式较多保留着"中心语+修饰语"特征。白丽珠译著《武鸣壮族民间故事》体现一种和谐语言生态观,但其将Gungqceih、Fouqnduk两个壮语人名分别译为"最公"Gungcei、"笨富"Old Filthy Rich欠生态性。基于壮方言土语材料及生态翻译学理论,重新考察认为,选择更具生态性的"修公"Gungqceih public servant、"狡富"Old Cunningly Rich翻译,有助于准确再现壮族生态文化内涵。
梁敢
关键词:生态翻译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ou(gh)语音偏误探析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问卷法对国内高校252位大学生受试者进行了ou(gh)语音偏误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音偏误率大致与词频成反比分布。造成偏误原因有词频、文言不一、缺乏历史音韵学知识等。音变规律的掌握及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词频分布阅读材料可有效减少这一偏误。
梁敢
关键词:语音偏误
英语虚拟结构中的错配原则
2011年
虚拟语气结构是英语语法教学中难点之一。英语虚拟结构因表达形式多样且与英语谓语动词纠缠在一起使得其用法显得错综复杂。加上中国学生母语中大多缺少虚拟语法范畴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变得不易把握。为此基于认知语法,认为英语虚拟结构对应于"可能世界"(possibleworld)而非"真实世界"(realworld),同时两者间时体的故意"错配"(mismatching)是实现虚拟的关键。
梁敢
关键词:语法教学研究
英壮中动语态对比研究
韩礼德指出:如果描述的动作过程本身只与一个过程参与者有关,并且没有施事特征(feature of agency),那么这样的分句,既不是主动语态,也不是被动语态,而是中动语态。从认知角度来看,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确实...
梁敢
关键词:句法分析语法功能
文献传递
壮语体貌范畴研究
体貌范畴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倍受国内外语言学学者的关注,然而各语言体貌范畴的研究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利用田野语言学方法收集第一手材料,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罗波镇梁彭村的壮语为主要语料来源,同时兼顾南部壮语等其他壮语方言...
梁敢
关键词:体范畴
文献传递
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及其句法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基于母语材料,从语义、句法功能对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重新考察,发现罗波壮语中的■d■■i1(好)经及物化后得出一个特殊的"形+名"核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类推扩展、重新分析而形成一种边缘化的被动句。与壮语其他被动标记完全不同,"好■d■■i1"后不能直接加动词。这说明■d■■i1(好)尽管进入了被动结构,起到引进施事者之功能,但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标记。
梁敢
关键词:壮语被动句句法
国际侗台语学界的领航人——西南边疆语言文化专家访谈之“艾杰瑞专访”
2015年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国际侗台语学界著名专家艾杰瑞教授,在语音学、音系学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等领域造诣精湛。一直以来,艾杰瑞教授通过跨学科新方法致力于推动语言学不断发展,视野开阔,硕果累累,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及侗台语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敢艾杰瑞
关键词:国际语言学语言文化交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