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洋
- 作品数:67 被引量:225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耳蜗脂溢性角化一例被引量:2
- 2005年
- 患者男,78岁.因左耳窝褐色肿物6年余于2004年2月15日来我所就诊.患者6年前发现左耳窝褐色肿物,约黄豆大小.
- 张锡宝罗权李常兴罗育武林路洋
- 关键词:脂溢性角化耳蜗糖皮质激素肿物左耳
- 广州市2009年性病实验室室间质评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性病实验室开展室间质评活动,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完善全市三级性病监测网络。方法发放衣原体(Ct)抗原样本、梅毒螺旋体血清样本、性病常规阅片,共计990份,要求做Ct抗原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和性病常规阅片。结果 58家实验室室间质评成绩平均分90.09分,各质控项目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定性试验100分,非特异性抗体定性检验97.24分,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验90分,衣原体抗原检测86.55分,分泌物涂片阅片86.38分。全市成绩优秀实验室39家(67.24%),操作水平(SI)≥0有39家,占67.24%。通过性病规范化建设的实验室成绩优秀面达到90.91%。结论通过性病规范化建设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医疗单位。通过这次质评活动还发现,部分单位使用试剂不合理,检验报告不规范等问题,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室内、室间质控,提高检测水平。
- 毕超曹文苓林路洋张莉梁艳华宋卫忠
- 关键词:性病实验室
- TARC与CCR4在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检测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与其受体CC2R4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AD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清TARC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CR4的表达。结果:AD患者血清TARC水平为(1169.1±106.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37.3±45.6)pg/mL的水平(P<0.01)。CCR4表达水平为(60.1±2.4)%,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ARC和CCR4表达水平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TARC与CCR4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杨艳李嘉彦林路洋周欣罗育武龚业青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朱慧兰
- 关键词:TARCCCR4
- 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性病门诊140例有现症生殖器疱疹(GH)患者用FQ-PCR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II型(HSV-2)和ELISA方法进行HSV-2抗原和抗体(包括IgG和IgM)检测。结果:FQ-PCR和HSV-2抗原法检测140例GH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2.14%和89.29%,均明显高于HSV-2 IgG(66.43%)和IgM(14.29%)(P<0.01);125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如水疱、溃疡和宫颈糜烂等患者中:FQ-PCR和HSV-2抗原分别为100%和97.60%,均明显高于HSV-2IgG(65.60%)和HSV-2 IgM(14.40%)(P<0.01);15例表现为结痂的患者中:FQ-PCR、HSV-2抗原和HSV-2 IgM阳性率分别为26.67%、20.0%和13.33%,均明显低于HSV-2 IgG阳性率(P<0.01)。结论:FQ-PCR法和ELISA HSV-2抗原法均能快速准确检测GH感染;ELISA HSV-2 IgM抗体诊断GH感染的价值不大;ELISA HSV-2 IgG法对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的GH有较大的价值。
- 朱慧兰李常兴林路洋张锡宝
- 关键词:生殖器疱疹HSV-2IGM
- 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与补体C5a、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抗组胺敏感CU及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标志物[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补体(C5a、C3、C4)、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O",AS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CU病情等与CU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与敏感CU患者[(40.43±10.89)ng/ml]比较,抗组胺药耐受CU患者C5a水平[(50.67±16.83)ng/ml]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1+2、TF、TM、HMWK、t-PA、C3、C4、ESR、ASO、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组胺药物敏感与否与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相关(r=0.42,P<0.01;r=0.57,P<0.01)。结论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C5a水平升高、症状评分较高且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抗组胺耐药CU患者病情更严重且存在更复杂的自身免疫因素。
- 梁碧华李润祥林路洋龚业青熊斯颖马少吟朱慧兰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补体炎性标志物
- 广州地区2013年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青霉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00株淋球菌检出PPNG 33株(33%)、TRNG 40株(40%),青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98%,17%,检出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42株(42%),未发现头孢曲松、头孢克肟耐药菌株,但其低敏率分别为12%,11%,未发现大观霉素耐药菌株和低敏菌株。结论广州地区分离淋球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耐药严峻,但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均敏感,需对药物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
- 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林路洋李平李嘉彦黄平张锡宝
- 关键词:淋球菌最低抑菌浓度PPNG耐药监测
- 梅毒血清2145份阳性检测结果分析
- 目的 通过梅毒检测结果分析,了解当前梅毒感染现状和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初筛试验(RPR VDRL)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确证试验(TPPA FTA--ABS),检测7049例性病门诊就诊患者标本(血...
- 张莉田歆林路洋宋卫忠梁艳华毕超黎小东曹文苓
- 关键词:梅毒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特应性皮炎患者PBMC中TARC与CCR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与其相应受体CCR4的表达,以探讨其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5例AD患者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TARC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CR4的表达。结果与治疗前(1169.1±106.5pg/mL)相比,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AD患者血清TARC(810.1±77.6pg/mL)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60.1±2.4)%相比,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AD患者外周血CCR4表达水平(54.6±2.2)%显著降低(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通过降低TARC与CCR4,从而减少Th2细胞的募集、活化而发挥其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 杨艳李嘉彦林路洋周欣罗育武龚业青李润祥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朱慧兰
- 关键词:TARCCCR4卡介菌多糖核酸
- 广州地区74株淋球菌耐药性结果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74株淋球菌检出PPNG 31株(41.9%)、TRNG 19株(25.7%)、环丙沙星耐药率达97.3%,高度耐药株(MIC≥16 mg/L)22株(29.7%),未发现对头孢三嗪、壮观霉素耐药的菌株,且抗菌活性最强。结论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 曹文苓黎小东毕超田歆梁艳华宋卫忠林路洋张锡宝
- 关键词:淋球菌最低抑菌浓度PPNG耐药性
- 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AT与FIX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凝血因子Ⅸ(FI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TAT、FIX与CU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CU患者、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CU以及健康献血者血浆TAT与FIX的水平。结果: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TAT水平(32.13±14.72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94±7.95 n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TAT水平(26.53±14.43 ng/mL)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FIX水平(2.32±0.77μg/mL)低于正常对照组(4.25±1.16μ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FIX水平(3.02±1.36 ng/mL)较治疗前升高(P<0.01),但尚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U患者血浆TAT水平升高,FIX水平降低,提示CU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以及FIX消耗,抗组胺药治疗后CU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向正常水平方向改变,但短时间用药症状控制后其凝血状态并不能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 梁碧华李润祥林路洋龚业青李振洁朱慧兰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