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寿富

作品数:46 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实证
  • 5篇竞争力
  • 4篇制造业
  • 4篇实证分析
  • 4篇县域
  • 3篇中介
  • 3篇能源
  • 3篇县域经济
  • 3篇经济增长
  • 3篇技术创新
  • 3篇工业化
  • 2篇战略联盟
  • 2篇中国环境
  • 2篇中介效应
  • 2篇生态
  • 2篇数字经济
  • 2篇碳排放
  • 2篇能源利用
  • 2篇能源利用效率
  • 2篇主成分

机构

  • 38篇福建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南华大学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 1篇福建商学院

作者

  • 43篇林寿富
  • 6篇赵定涛
  • 4篇王招治
  • 2篇毕军贤
  • 2篇黄茂兴
  • 2篇孙吉
  • 1篇陈洪昭
  • 1篇王善勇
  • 1篇吴强
  • 1篇管河山
  • 1篇苏回水
  • 1篇王晓晔

传媒

  • 8篇经济研究参考
  • 4篇东南学术
  • 3篇统计与决策
  • 3篇福建商学院学...
  • 2篇软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经济论坛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西安财经学院...
  • 1篇产业经济研究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选择问题。工业化规模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是中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县域工业化是中部工业"三废"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中部县域是发达区域环境污染的转移地。
赵定涛毕军贤林寿富
关键词:县域工业化环境负荷
数字经济对碳生产效率的影响:时空演化、传导机制与政策启示
2023年
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融合发展是我国在新发展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有力实践。碳生产效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水平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发力点。现有研究对碳生产效率相关研究仍未完善,而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与碳生产效率机制作用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构建碳生产率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运用三维核密度、非线性中介效应与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演变趋势,探讨数字经济与碳生产效率的基本作用路径与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碳生产效率水平在稳步提升的同时也存在极化分布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碳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对其产生部分中介效应与非线性传导作用。
石嘉婧林寿富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煤电价格联动的博弈论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煤电价格之争由来已久,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为了缓解煤电价格之争已经实施了两次"煤电价格联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煤电价格联动"方案的必然性,并结合煤炭、电力行业的分析发现,该方案对解决我国目前的电力紧缺问题,缓解煤电企业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效的,为煤电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合作平台。
王晓晔林寿富吴强
关键词:煤电价格联动煤电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进化关系、阶段及模式被引量:6
2017年
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文章从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首先,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次,借鉴协同学和生态学理论,模拟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三类协同关系;最后,划分和剖析了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进化阶段及其特征,并据此提炼了三种典型的协同进化模式,以期为促进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提供参考,进而解决城市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寿富苏也夫
关键词: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
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指数的构建与测算——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被引量:1
2024年
对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进行重新界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及20个三级指标的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形成数字能力指数测算模型。并以沪深两市2012-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指数测算,从总体、区域、行业和所有制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的演变特征。研究结论如下:(1)企业数字能力指数包含数字支撑能力、数字应用能力、数字赋能能力和数字创新能力四个维度。从指标赋权来看,四个维度中数字支撑能力权重占比最大,数字创新能力权重占比最小。(2)数字能力指数强调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被用于指导和测算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评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程度和水平,了解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潜力,提升生产效率,帮助制造业企业识别能力短板,更好地培育与提升数字能力。(3)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指数呈现整体偏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高科技制造业行业数字能力指数较高、民营制造业企业数字能力指数较高等异质性。
王招治王招治林寿富
中国有效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测度与区域差距的成因识别被引量:7
2023年
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但何为有效技术创新至今鲜有研究。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提出了有效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动因——要素——效果”路径的工业企业有效技术创新内在机理模型和技术创新有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创新有效度。然后,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从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环境两大视角,采用QAP方法对影响技术创新有效度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全样本、分时期和分时点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产出变量,尤其是资金投入和专利产出已成为决定省域创新差异的关键内部因素;而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则成为与其呈显著反方向变动的重要外部因素。
王谦林寿富管河山
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与联动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12年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学术界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将"十一五"期间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拟通过对这三个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寻找和发现有助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同时,文章还就"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推进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黄茂兴林寿富
关键词:竞争力
国家创新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基于G20经验数据的实证
2017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从创新政策举措、研发投入及创新成果情况分析了G20国家创新发展现状。同时,从制造业生产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定量分析了G20国家的制造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G20国家创新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关系,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为各国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林寿富苏也夫孙吉
关键词:制造业
面向环境友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基于中部县域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我国县域环境数据的缺乏一直是影响县域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至今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尝试运用间接的方法来分析面向环境友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并基于中部县域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并进一步划分了中部140个生态县的经济发展模式,然后以其为训练样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指标构建线性判别函数,以此对其他358个非生态县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判别各个县域应该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判别各个县域应该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解决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能够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林寿富赵定涛
关键词:环境友好县域
中国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与G7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处于劣势,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环境协调竞争力表现稍好,但也相对较弱。中国环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有效扩展环境容量和空间;统筹协调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林寿富
关键词:环境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