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宝珠

作品数:36 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红斑
  • 6篇狼疮
  • 6篇红斑狼疮
  • 5篇细胞
  • 4篇皮肤
  • 4篇系统性红斑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内皮
  • 3篇血管
  • 3篇肿瘤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免疫
  • 3篇COX-2
  • 3篇表皮
  • 3篇病理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清
  • 2篇胰岛
  • 2篇胰岛Β细胞

机构

  • 28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佛山市妇幼保...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36篇林宝珠
  • 16篇曾凡钦
  • 7篇毛越苹
  • 5篇席丽艳
  • 5篇刘次伟
  • 4篇朱晓浚
  • 4篇罗益金
  • 4篇李希清
  • 3篇段朝晖
  • 3篇陈建浩
  • 3篇梅册芳
  • 2篇刘丹
  • 2篇范瑞强
  • 2篇严励
  • 2篇刘红芳
  • 2篇陈宜芳
  • 2篇梁瑞
  • 2篇李伯有
  • 2篇戴冽
  • 2篇尹若菲

传媒

  • 7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岭南皮肤性病...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临床新医...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广州中医学院...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E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TEN患者均伴有黏膜糜烂,皮损(表皮已剥脱或即将剥脱)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9.40±6.51)%;糖皮质激素用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1.5~2.0)mg/(kg·d);IVIG用量:(0.2~0.4)g/(kg·d),连续用药(6.0±1.3)d。联合用药第(3.0±1.3)天开始起效,痊愈9例,共治疗(23.60±5.49)d;基本痊愈5例,共治疗(16.70±3.14)d;死亡1例。所有患者均可耐受IVIG治疗。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TEN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少死亡,减少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朱晓浚刘次伟刘少珍林宝珠
关键词:表皮坏死松解症中毒性糖皮质激素
单相酶扩散法测定SLE患者血清DNA酶的浓度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 建立 D Nase 检测的方法,并探讨血清 D Nase 浓度异常在 S L E 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于国内首次用单相酶扩散法检测了63 例 S L E 患者。结果  S L E 患者血清中 D Nase 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血清 D Nase 的浓度下降与 D N A 含量升高呈负相关。用于 D Nase 检测的琼脂板中最适 D N A 和 E B 浓度分别为30 % 和25 % ,该法检测 D Nase 的灵敏度可达2 μg/ L。结论 用单相酶扩散法检测血清 D Nase 浓度简便、灵敏、可靠,血清 D Nase 水平低下在 S L E 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测定患者 D Nase 浓度在研究 S L E 复杂的免疫发病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宜芳曾凡钦许德清李伯有林宝珠
关键词:红斑狼疮DNA酶
表皮肿瘤中COX-2与P53的检测
2006年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与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COX-2和P53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肿瘤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为SCC95%,BD73.3%,SK46.6%,BCE68.0%,表达强度以SCC最为显著,周围正常组织未见表达。突变型P53在SCC(80.0%),BCE(75.0%),BD(33.3%)肿瘤组织的阳性率较高,而在SK(13.3%)中基本不表达。SCC和BCECOX-2表达阳性者其突变型P53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表皮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P53的突变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p53突变可能是通过上调COX-2水平发挥抗凋亡作用,从而促进SCC,BCE的形成和发展。
毛越苹段朝晖曾凡钦林宝珠
关键词:COX-2P53表皮肿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梅毒1例
2006年
梅册芳林宝珠罗益金
关键词:红斑狼疮梅毒
女性SLE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
目的 分析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女性SLE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 146例女性SLE患者和85例女性非SLE对照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计算HOMA-IR反映基础胰岛素敏感性,Ma...
曾映娟程桦曾凡钦戴冽杨川林宝珠郑东辉刘次伟刘丹严励
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2
1995年
用中药制剂消痤灵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治疗痤疮163例,结果消痤灵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2%,西药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消痤灵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皮肤过敏和其他毒副反应,本研究显示消痤灵是用于治疗痤疮的安全有效的中药新制剂。
国维范瑞强尹玉贞池凤好黄咏菁陈达灿廖传德林宝珠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疗法消痤灵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被引量:2
2012年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ydroavacciniforme-likecutaneousTcelllymphoma)是近年来才认识和报道的极罕见的儿童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疹极易与种痘样水疱病相混淆,确诊主要靠皮损活检和免疫组化。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梅册芳林金标孙世明林宝珠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种痘样水疱病
泛昔洛韦治疗55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采取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病人用泛昔洛韦片(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进行临床治疗研究。 结果: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止疱时间平均为3.02±1.80天(对照组为4.05±1.61.P<0.05),结痂时间平均为5.24±3.02天(对照组为6.15±2.44,P>0.05),脱痂时间平均为11.22±3.38天(对照组为12.87±2.80,P<0.05),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3.84±2.39天(对照组为5.40±3.44,P<0.05),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平均为8.84±3.95天(对照组为10.95±3.99,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32.7%(对照组为5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对照组为5.45%、P>0.05)。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有所提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服用剂量及次数少,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带状疱疹有效、安全的药物。
毛越苹曾凡钦吕翠珍林宝珠翁智胜陈新超杨健杨文林
关键词:泛昔洛韦带状疱疹
表皮肿瘤中COX-2,VEGF表达的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皮肤原位癌(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及正常组织5例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种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为SCC 95.0%,BD73.3%,SK46.6%,BCE 68.0%,表达强度以SCC最为显著.VEGF在SCC(85.0%),BD(60.0%),SK(53.3%)的表达阳性率较高,而在正常组织和BCE(13.3%)中基本不表达.SCCCOX-2表达阳性者其VEGF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表皮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VEGF表达与否与组织细胞的性质无关;VEGF的表达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COX-2可能与VEGF发挥协同作用,促进SCC的形成及发展.
毛越苹段朝晖曾凡钦林宝珠
关键词: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皮肤肿瘤
养血止痒片联合消炎止痒霜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价养血止痒片联合消炎止痒霜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本病与患者机体衰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以养血止痒片联合消炎止痒霜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病患者45例,设对照组45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养血止痒片联合消炎止痒霜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病的总有效率为82.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无明显副作用。
梁瑞范瑞强林宝珠
关键词:老年性皮肤瘙痒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