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 作品数:10 被引量:161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丝攻试验在踝关节手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应用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评估丝攻试验在踝关节手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手术治疗的理论上下胫腓联合可能受累及的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8例,女24例;年龄19~56岁,平均40.4岁。术中骨性结构稳定后,由2位医生分别对患者先后用外翻外旋应力试验、拉钩试验、丝攻试验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计算两位医生各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合并阳性率,以及每种方法两位医生诊断的不一致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外翻外旋应力试验两位医生分别诊断10例(19.2%)、8例(15.4%)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其中有6例(11.5%)诊断不一致,合并阳性率为23.1%。拉钩试验两位医生分别诊断11例(21.2%)、12例(23.1%)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其中有5例(9.6%)诊断不一致,合并阳性率为26.9%。丝攻试验两位医生均诊断14例(26.9%)患者下胫腓联合不稳,无诊断不一致(0%),合并阳性率为26.9%。3种方法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丝攻试验诊断的一致性高于外翻外旋应力试验和拉钩试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丝攻试验在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检出率高,一致性好,且术者可以避免x线照射,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黄建华 王建东 林健 曹雷 王秋根关键词:踝关节 骨折 关节稳定性 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经改良跗骨窦切口,使用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了2012-03/2013-04月收治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38例患者,男32例,女6例)。其中18例跟骨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另外20例跟骨采用传统经外侧扩大L型切口入路,切开复位锁定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测量Bhler角及Gissane角改善情况,并记录软组织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17例跟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Bhler角及Gissane角改善值为(15.39±8.11)°和(8.84±12.24)°,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84.23±7.97,优良率82.4%。无切口问题发生,1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9%)。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合适的骨折类型,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F3接骨板技术可以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方式之一。 黄建华 伍凯 林健 王秋根关键词:跟骨 骨折 发达国家足病医学专业教育简介与思考 被引量:2 2016年 近年来,足病医学专业在我国表现出极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广大患者对于足部健康越来越重视,对足病的诊疗需求日益突出。然而,足病医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足病专科医生应该怎样培养,这些重要问题在我国仍缺乏较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依然十分匮乏。反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他们专门开设足病医学专业的学位教育,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育人无数。本文通过介绍这些发达国家开设足病医学专业的历史背景与演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位授予、执照的获得及就业方向、以及教学研究进展等核心问题,阐述其对足病医学学科发展的意义,以期为我国足病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林健 伍凯 黄建华 王秋根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的新趋势与新技术 被引量:3 2015年 2015年4月17日,捷迈学院(Zimmer Institute)第五届中国创伤新理念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Davis医学中心的Philip Wolinsky教授以"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的新趋势与新技术"为题,就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阐述,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笔者有幸作为翻译,全程参与了会议,受益良多。经Wolinsky教授同意与授权,将其报告内容整理成文,与广大同道们分享。 林健关键词: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与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8 2015年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35例(36侧)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18例(19侧)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组),17例(17侧)采用经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影像学评价包括Bshler角及Gissane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survey,SF-36)。结果微创组术后随访平均(14.6±2.36)个月,传统组(18.3±2.3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和传统组B6hler角及Gissane角的术后值及末次随访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4.74±8.14)分,(1.68±0.95)分和(89.36±4.69)分;传统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2.06±10.95)分,(1.94±1.43)分和(86.71±5.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血肿形成、皮缘坏死、伤15裂开及骨髓炎等切口问题发生,距下关节僵硬3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侧。传统组发生切口并发症2侧(1侧血肿形成,1侧伤口裂开),距下关节僵硬8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侧。结论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骨折可以取得与经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疗效,但前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更低。 伍凯 林健 黄建华 王秋根关键词:跟骨 辅助钢板结合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上段多段骨折 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评价辅助钢板结合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上段多段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31例胫骨中上段多段骨折的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2岁(23~77岁),9例为Gustilo Ⅰ型开放性骨折,其余22例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先以辅助钢板将胫骨最近端的两个骨折块复位固定,再以扩髓交锁髓内钉对多段骨折进行整体固定.手术时机平均为伤后35.2 h(16~72 h).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Johner-Wruh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5个月(17~2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伤口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软组织并发症.X线摄片示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1个月(4~6个月).所有患者的近、远端骨折线均同期愈合,无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0°-127°,按照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辅助钢板结合扩髓交锁髓内钉的方法可以分解多段骨折复位固定的过程,降低手术难度,提高复位质量和固定强度,是治疗胫骨中上段多段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林健 王秋根 黄建华 王建东 李凡 高伟 李豪青 陶杰关键词:胫骨骨折 骨板 第2或3跖骨跖侧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警惕隐匿性Lisfranc损伤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跖跗关节无移位但第2或3跖骨跖侧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警示是否有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风险。方法 2011-06/2015-10月,将第2或3跖骨跖侧基底部骨折的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右侧10例,左侧7例。运动损伤5例,车祸外伤6例,重物砸伤6例。伴随损伤:2例合并肋骨骨折,2例合并头面部裂伤。所有患者在局部阻滞麻醉下行外展应力及模拟负重应力试验,对阳性患者作手术治疗;阴性患者行保守治疗,以短腿石膏托固定6周。遵循规范的康复锻炼及随访,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应力试验显示:15例(88.24%)为阳性;仅2例(11.76%)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后足功能评分75~100分,平均90.20分,其中优7例,良9例,一般1例,优良率94.12%。术后无伤口感染、无继发移位、无足部畸形、无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第2、3跖骨撕脱性骨折应作为一种CT征象提示Lisfranc关节在外伤时承受了巨大暴力,很可能同时发生隐匿性损伤,建议行应力试验以明确诊断并妥善治疗。 林健 黄建华 伍凯 王秋根关键词:LISFRANC损伤 跖骨骨折 应力试验 丝攻应力试验在术中诊断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丝攻应力试验在术中评估三角韧带完整性的价值。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对62例踝关节骨折且疑似三角韧带损伤患者进行重力应力试验及丝攻应力试验,男38例,女2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4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2例,旋前外旋型28例,旋前外展型2例。首先在术前作重力应力试验,分别由3位医生单独进行评估,当2名及以上医生获得相同诊断结果时,即作为重力应力试验的诊断结果。随后对腓骨及后踝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再由3位医生单独进行丝攻应力试验,评估三角韧带是否损伤。随后切开内侧踝穴探查三角韧带的完整性,并以此作为参照,评估重力应力试验和丝攻应力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计算两种试验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误诊率及漏诊率。使用Kappa系数判定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术前重力应力试验,62例患者中提示有47例患者(75.8%)阳性;术中的丝攻应力试验,提示52例患者(83.9%)阳性;最终手术探查发现48例(77.4%)存在三角韧带损伤。丝攻应力试验的敏感性为100%(48/48),特异性为71.4%(10/14),阳性预测值为92,3%(48/52),阴性预测值为100%(10/10),误诊率为28.6%(4/14),漏诊率为0(0/48);重力试验的敏感性为95.8%(46/48),特异性为92.9%(13/14),阳性预测值为97.9%(46/47),阴性预测值为86.7%(13/15),误诊率7.1%(1/14),漏诊率为4.2%(2/48)。丝攻应力试验和重力试验结果,各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比例均〉90%,Kappa系数均〉0.75。结论丝攻应力试验和重力应力试验均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丝攻应力试验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单,放射线暴露少的特点,尽管其误诊率稍高于重力应力试验,但在术中评估急性三角韧 伍凯 林健 黄建华 王秋根关键词:韧带 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探讨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治疗8例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8-56岁,平均40.8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三维CT扫描以了解骨折类型及主要骨折块的空间位置。在等待7-14d,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后柱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前外侧联合前内侧切口,需处理后柱的患者则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其中6例患者接受自体或者异体骨植骨。侧副韧带损伤可1期修复;而十字韧带损伤术中不常规修复,术后给予6周支具或石膏外固定。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8-26周,平均21.5周。X线片示膝关节面平整,关节力线良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90分,平均78.12分,其中优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6/8)。Lysholm评分为58-91分,平均81.37分,其中优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50%(4/8)。结论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胫骨前平台骨折为主,多伴有膝关节后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的特殊骨折,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早期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伍凯 黄建华 林健 W王秋根关键词:胫骨骨折 内固定器 扩大L型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伤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2014年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L型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临床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患者(239例跟骨骨折)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跟骨切口并发症的7个因素(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植骨、牵开方式、引流、吸烟和抗生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9例跟骨骨折中,21例(8.8%)出现手术切口并发症,其中8例(3.3%)伤口裂开,5例(2.1%)血肿形成,7例(2.9%)皮缘坏死,1例(0.4%)骨髓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引流、牵开方式、植骨和吸烟6个因素与切口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早于伤后7 d、手术时间>1.5 h、术后不引流、静态牵开方式以及吸烟都是跟骨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抗生素应用时间长短和植骨与否对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推迟手术至伤后7 d、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注意牵开皮瓣的方式和时间、禁止吸烟对于避免跟骨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益。 伍凯 林健 黄建华 王秋根关键词:跟骨 骨折 切口 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