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用血管理评价指标的意义及应用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临床用血管理评价的内涵和意义,确定临床用血管理评价的指标,完善临床用血评估评价体系。方法将输血的统计数据结合现有医院医政管理已确定的统计数据,按照用血相关的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和控制标准,在医院间、临床用血科室、临床用血医生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立临床用血管理评价的相应指标。结果确定临床用血管理评价的定义,确立13个评价指标名称、计算公式、意义和应用方向。结论通过制定完善临床用血管理评价指标,为医院和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为临床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安全有效用血水平、节约血液资源提供技术手段。
- 李淑萍林东宫济武
- 关键词:用血管理评价指标
- 不规则抗体所致配血困难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赵晓洋宫济武田利红周航孙峥刘燕明林东
- 关键词:配血困难不规则抗体输血安全抗体筛检受血者输血前
- 北京市部分库存血再检测结果分析与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我国输血感染HBV、HCV、HIV等病毒的风险度,提出建立我国的血液预警系统。方法回顾性对2004-2007年医院7883份库存血进行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抗-HCV、抗-HIV、梅毒等8项再检测。结果HBsAg阳性者69例,阳性率0.88%;单项抗-HBc阳性率为2.65%,抗-HBc和抗-HBe双阳性占2.09%;检出抗-HCV阳性7份,阳性率为0.09%。结论建立我国的血液预警系统,加强HBsAg、HBcAb、HCV血源性感染指标的监测,提高人民对血液安全信任度。
- 赵晓洋林东宫济武
- 关键词:血液安全输血风险
- 献血者筛查方法与风险模型的初探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现行免疫学检测乙型肝炎5项、艾滋病、梅毒等8项感染指标方法的安全性,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HBV、HCV、HIV核酸扩增(NAT)检测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标法对我院库存血和血浆共计4 726份,进行乙型肝炎5项、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阳性数(阳性率)分别40(0.85%)、6(0.12%)、0(0)、1(0.02%)。抗-HBc阳性1390份,阳性率29.41%;单抗-HBc阳性146份,阳性率3.09%。结论采用酶标法检测抗-HCV阳性率低于HCV核酸检测法;核酸检测可早期发现“窗口期”献血者病毒感染指标,宜在献血者中开展此项检测,并需建立献血者的风险模型。
- 赵晓洋宫济武林东周航孙峥田利红刘燕明
-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
- 老年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等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1.对象: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住院输血和术前备血患者2075例,男1011例,女1074例。其中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5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艾滋病毒(HIV)等8项血源性疾病检测者1795例,刨腹产患者只做HBsAg单项和感染3项检测(HCV、梅毒、HIV)共280例。在进行8项检测患者中,老年组1096例(61%),年龄60~93岁,平均75.3岁;非老年组699例(39%),年龄17~59,平均39.2岁。
- 赵晓洋孙峥宫济武田利红周航刘燕明林东
-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输血前非老年组HBSABHBEAB
- 输血传播病毒标志物初复检模式在临床输血中意义的探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探讨献血者输血传播病毒标志物初复检模式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4年至2001年间,对成品血液随机检测爱滋病(HIV)抗体,丙肝(HCV)抗体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测定,共12156份,按初复检前及初复检后两个不同规定检测标准时期进行分别统计。结果:开展初复检前阳性率HIV 0%;HCV 0.99%;HBsAg 0.70%;开展初复检后阳性率:HIV0%;HCV0.37%;HBsAg0.42;x^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HCV:P<0.005;HBsAg:P<0.05)。结论:通过初复检,能很好地改善血液检测质量,但如要显著提高检测质量,应建立专门的试剂质量评估方法和提高试剂质量标准,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发展成熟的检测技术尽快用于实际检测。
- 李淑萍宫济武林东周航
-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临床输血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
- 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探讨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及预防医院感染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1992~2001年间,对成品血液随机抽测艾滋病抗体(HIV)、丙肝病毒抗体(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国家未规定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c抗体(HBcAb)测定,共13 696份,按国家3种不同规定检测标准的各个时期进行分别统计。结果 开展检测前阳性率:HIV0.008%;HCV4.87%;开展检测后至双检前阳性率:HIV0%、HCV0.99%、HBsAg0.70%;开展双检后阳性率:HIV0%、HCV0.37%、HBsAg0.42%、HBsAb、HBeAg、HBeAb、HBcAb总阳性率为35.29%。结论 加强 HIV、HCV及 HBsAg及 HBcAb血源性感染指标的监测,能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 宫济武周航林东李淑萍
- 关键词:血源性感染HCV肝炎医院感染输血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重症肌无力8例被引量:10
- 2000年
- 刘燕明宫济武周航林东郭文敬
-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症肌无力
- 北京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分析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输血相容性检测现状,规范输血检测管理,建立室间质评方案,提高检测质量。方法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参考国外质量评价方案,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测定、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等检测方法建立实验室室间质评;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标本、检测方法、试剂、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结果2003~2005年参加室间质评的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检测质量和管理意识逐步增强。检测方法趋于合理化,操作过程与检测试剂的应用逐渐规范,检测水平逐步提高。结论开展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有利于发现临床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不断提高输血科(血库)的检测水平,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 宫济武刘燕明周航林东
- 关键词:临床输血
- 库存血4726份再检测结果分析
- 2006年
- 赵晓洋宫济武林东
- 关键词:血库血液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