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栋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骨折
  • 5篇关节
  • 4篇入路
  • 4篇手术
  • 4篇胫骨
  • 4篇胫骨平台
  • 4篇剪力
  • 4篇股骨
  • 3篇头坏死
  • 3篇膝关节
  • 3篇坏死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头
  • 3篇骨头坏死
  • 3篇骨质
  • 3篇股骨头
  • 3篇股骨头坏死
  • 3篇干细胞
  • 3篇钢板
  • 3篇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7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自...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9篇杭栋华
  • 12篇王秋根
  • 7篇陶杰
  • 6篇高伟
  • 5篇高堪达
  • 4篇王建东
  • 4篇朱力波
  • 3篇朱宗昊
  • 3篇李夏
  • 3篇汪方
  • 3篇吴小峰
  • 3篇吴晓明
  • 2篇李豪青
  • 2篇罗杨宇
  • 1篇曹云
  • 1篇李凡
  • 1篇梁昌详
  • 1篇丁浩
  • 1篇马春辉
  • 1篇郭常安

传媒

  • 3篇第七届全国创...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二届泛长江...
  • 1篇第二届长三角...

年份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GF-165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犬股骨头坏死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hVEGF-165基因转染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自体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用股骨颈截骨后克氏针再固定的方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分为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未治疗组,每组9只动物(18侧髋关节)。脂质体法将hVEGF-165基因转染进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模后10周经大转子将细胞植入股骨头坏死区,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转基因干细胞随机植入同一动物的左侧或右侧后肢。细胞移植后第2、8和12周取股骨头标本进行骨小梁定量分析,结合X线和同位素断层扫描分析3组间成骨修复的差别,并比较第12周时各组标本中截骨平面以上的血管数。结果①造模手术后10周,手术侧股骨颈骨折已愈合,但股骨头均出现典型的坏死。②骨小梁定量分析提示,在每一个时间点各组的成骨修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成骨修复好于单纯干细胞移植,未治疗组最差。X线和SPECT的表现与此相符。③12周时,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中血管数量最多,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未治疗组的血管数量没有统计差别。结论与未转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相比,转染hVEGF-165基因后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增加股骨头坏死区血管的数量,修复股骨头坏死的速度也更快。
杭栋华阎作勤郭常安夏天梁昌详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RIPK1抑制糖皮质激素体外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抑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体外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凋亡效果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分为3组:GC+MSC组,GC+RIPK1-MSC组和生理盐水+MSC组(对照组)。通过形态学观察、MTT分析、AO/EB染色、Hoechest 333342染色、Live/Dead染色、TUNEL凋亡检测及Western blot分析等方法确定抑制效果,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结果 GC诱导24h后,MSC发生凋亡,并证实RIPK1可对抗这种凋亡。RIPK1上调伴随TRAF2/cIAP1/cFLIPL水平升高,其为对抗凋亡的关键蛋白通路。结论 RIPK1可抑制GC诱导的MSC凋亡,为早期阻遏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提供了新思路。
杭栋华李夏曹雷朱宗昊王建东徐乔龙王秋根李凡
关键词:细胞凋亡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信号通路股骨头坏死
全膝关节脱位的韧带重建术--2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目地急性膝关节脱位的治疗仍存争议。本文探讨急性膝关节脱位(Acute knee dislocation)后,关节镜下一期重建受损PCL,ACL和PLC韧带,以及同时重建MCL和LCL韧带的可行性与方法操作。结合既往文献,...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
临床病例讨论-锁骨钩钢板的并发症成因分析及对策
与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等方法相比较,锁骨钩钢板具有既能提供骨折牢固固定,又能保留肩锁关节活动的优点,所以逐渐受到广大医生的认同,成为目前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一例锁骨远端NeerⅢ型骨折使用锁...
吴晓明陶杰王秋根高伟李豪青杭栋华
骨盆骨折残留移位与预后被引量:1
2007年
骨盆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不稳定骨盆骨折通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或神经的损伤和大出血。随着现代固定技术的发展,骨科医生开始不断追求解剖复位,虽然精确的复位可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但是片面追求解剖复位也往往意味着手术时间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出血更多,神经损伤的风险也更高。因此如何在术中复位程度和术后远期效果间取得平衡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关于骨盆骨折术后残留移位与随访结果关系的文献报道(主要是TileC型骨盆骨折),现综述如下。
杭栋华王秋根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后残留高能量损伤预后解剖复位C型骨盆骨折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人路自胭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分别显露后内与后外侧髁。骨折块直视下复位,用3.5mm“T型”锁定钢板或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于胫骨后内或后外侧固定骨块。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均I期修复。[结果]13例患者全部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1个月80°-130°,平均105°;术后3个月90°-135°,平均115.3°;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115°-135°,平均125.1°。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年的TPA和PA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6-97分,平均92.1分。无1例发生手术区皮肤坏死、感染或内固定松动。[结论]本组所采用的改良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减少前方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复位和固定骨折块可以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高伟朱力波吴小峰高堪达
关键词:侧方入路膝关节功能钢板固定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 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李夏高伟朱力波王建东朱宗昊高堪达
关键词:胫骨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入路加压钢板
文献传递
基于三维模型的手术导航系统、方法、设备和介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手术导航系统、方法、设备和介质,通过获取手术前对患者的扫描图像数据并据以生成三维模拟图像;在手术过程中获取患者在动态定位坐标系中的定位图像、及患者实时动态数据,并获取手术器械在动态定位坐标系...
马小军付强吴建锋杭栋华朱亮
文献传递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入路自腘肌和...
杭栋华陶杰王秋根高伟朱力波吴小峰高堪达
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改良的侧后方"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剪力骨折13例。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后外侧入路自胭肌和...
陶杰杭栋华王秋根李夏高伟朱力波王建东朱宗昊高堪达
关键词:侧方入路膝关节功能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