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立年

作品数:8 被引量:339H指数: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水稻
  • 4篇生理
  • 3篇氮肥
  • 3篇生理机制
  • 3篇生理原因
  • 2篇氮肥管理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氮肥利用效率
  • 2篇实地氮肥管理
  • 2篇利用率
  • 2篇利用效率
  • 2篇耐热
  • 2篇耐热性
  • 2篇高温
  • 1篇氮磷钾
  • 1篇稻米
  • 1篇稻米品质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机构

  • 8篇扬州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杨建昌
  • 8篇杨立年
  • 7篇王志琴
  • 4篇刘立军
  • 2篇段骅
  • 2篇曹云英
  • 2篇孙小淋
  • 1篇奚岭林
  • 1篇周少川
  • 1篇陈婷婷
  • 1篇黄冬芬
  • 1篇张自常
  • 1篇徐国伟
  • 1篇段华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全国第十三届...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耐镉基因型水稻农艺和生理性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于2004和2005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了不同耐镉基因型水稻农艺和生理性状的比较研究。2个耐镉(Cd)基因型汕优63(杂交籼稻)和扬粳9538(粳稻)及2个Cd敏感基因型扬稻6号(籼稻)和武运粳7号(粳稻)种植于盆钵。于移栽前盆钵土中加入Cd,浓度为150mgkg^-1(Cd处理),以未加Cd为对照(CK)。Cd处理后,耐Cd基因型籽粒产量较CK降低6.2%-8.9%,Cd敏感基因型产量较对照降低38.3%-47.1%。每盆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结实率和千粒重在Cd处理和CK间无显著差异。Cd处理显著抑制Cd敏感基因型的分蘖发生,导致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显著下降,但对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在Cd胁迫下,分蘖至拔节期Cd敏感基因型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低于耐Cd基因型,叶片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根系伤流液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浓度则显著高于耐Cd基因型。抽穗以后Cd对上述生理指标以及整个生育时期叶片脱落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Cd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生育前期(分蘖至拔节期),此期分蘖发生多、根系活力和叶片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强及乙烯合成少是耐Cd基因型水稻的主要农艺和生理特征。
黄冬芬奚岭林杨立年王志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根系活力乙烯
不同养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7%,稻谷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的40%以上。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连续10多年超过6 t h...
刘立军杨立年陈婷婷王志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养分管理
文献传递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被引量:66
2009年
以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SSNM的施氮量较常规施肥方法(FFP)降低了48.1%~63.0%,产量提高了0.1%~9.3%。SSNM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较FFP提高了31.4%~56.8%和143.6%~166.0%。水稻氮吸收高峰出现在穗分化期至抽穗期,此阶段SSNM处理氮的吸收量和其占最终总吸收量的比例均明显高于FFP。抽穗后SSNM水稻的吸氮量也明显高于FFP。自幼穗分化期开始,SSNM水稻根系重量和根系活力(尤其是单茎占有的根系活性)逐步超过FFP。SSNM明显提高了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水稻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和Fd-谷氨酸合酶的活性。抽穗后SSNM处理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高于FFP,上述结果表明SSNM有利于促进水稻中后期根系生长,提高物质生产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刘立军杨立年孙小淋王志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氮肥利用率生理机制
麦秸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2
2008年
粳稻品种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管理条件下,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植株中N含量及N、P、K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较低,P、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秸秆还田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N、P、K的收获指数。在秸秆还田量相同条件下,与FFP相比,SSNM降低了N、P的吸收量,提高了抽穗至成熟N、P、K的转运率,增加了N和P收获指数。表明秸秆还田和SSNM可以提高水稻N、P、K的吸收利用效率。
徐国伟杨立年王志琴刘立军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实地氮肥管理
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被引量:22
2010年
水稻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农业上第一用水大户。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和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重问题。因此,研究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节约水资源,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介绍了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孙小淋杨立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生理
抽穗和灌浆早期高温对耐热性不同籼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被引量:86
2009年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的花粉可育率、受精率,而耐热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明显降低热敏感品种的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且抽穗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早期处理。高温胁迫显著增加耐热品种黄华占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不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耐热品种结果则相反。高温处理增加两类品种叶片温度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耐热品种增降的幅度显著小于热敏感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及较高的籽粒ATP酶活性是耐热性品种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也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
曹云英段骅杨立年王志琴刘立军杨建昌
关键词:高温耐热性生理机制
水稻育苗移栽旱种方式对米质的影响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结果】与TF相比,BN和PM显著降低了产量,SM的产量与TF无显著差异。SM显著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显著增加了胶稠度、碱消值和崩解值。BN和PM对上述稻米品质的影响与SM的相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表现一致。结实期籽粒吲哚-3-乙酸(IAA)、赤霉酸(GA1+GA4)、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浓度在灌浆早期处理间差异很小,在灌浆中、后期则表现为SM>TF>PM>BN,乙烯释放速率则表现为BN>PM>TF>SM。籽粒脱落酸(ABA)浓度在SM、PM和TF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各处理中,BN籽粒ABA浓度在灌浆前期最低,灌浆中后期则最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GA1+GA4、灌浆前中期籽粒ABA及灌浆各期籽粒Z+ZR浓度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1*~0.96**),与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6*~-0.91**)。灌浆后期籽粒IAA和Z+ZR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3*~-0.85**)。灌浆各期籽粒乙烯释放速率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碱消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1*~-0.91**),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3*~0.93**)。【结论】覆草旱种可以改善稻米品质,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则使品质变差;促进型激素浓度的降低和乙烯产生的增加是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的重要原因。
张自常段华杨立年王志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覆膜旱种稻米品质
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被引量:109
2008年
以两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5℃)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3℃)为对照,研究减数分裂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的花药开裂率及花粉育性,对耐热品种黄华占影响较小;明显降低了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耐热品种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热敏感品种粒宽显著缩短,长宽比显著增大,而对耐热型品种影响不大;明显降低了水稻的根系活力和幼穗的核糖核酸(RNA)含量,显著增加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热敏感品种变化幅度大于耐热品种;显著增加了耐热品种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无显著影响。总之,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强、RNA含量高、MDA含量低及乙烯合成少是耐热性品种在高温胁迫下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
曹云英段骅杨立年王志琴周少川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减数分裂期高温耐热性生理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