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敏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2篇增生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免疫
  • 1篇蛋白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关系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反应蛋...
  • 1篇血小板反应蛋...
  • 1篇移动抑制因子
  • 1篇增生性疾病
  • 1篇增生症
  • 1篇乳腺癌前哨淋...

机构

  • 6篇浙江省立同德...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作者

  • 6篇杨敏
  • 5篇张春丽
  • 1篇张根花
  • 1篇刘珺
  • 1篇王山红
  • 1篇张冰

传媒

  • 3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探讨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43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SLN亚甲蓝示踪法活检,行SLN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阴性的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后HE(SS HE)及CK19、SBEM、EpCAM免疫标记染色(SS HE+IHC),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及最佳免疫标记.结果 检出SLN者39例(72枚),每例患者1~4枚,平均1.8枚;检出非SLN 694枚,每例患者10~19枚,平均17.8枚.最大剖面HE染色阳性12例(27.9%),其中2例为微转移,CK19、SBEM、EpCAM阳性17例(39.5%);最大剖面HE阴性者通过SS HE检出隐性转移5例,其中微转移3例.SLN阴性的55枚淋巴结SS HE检出隐性转移5枚(9.0%),间距为100、200、300、400、500μm时SS HE+IHC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9.0%、7.3%、7.3%、3.6%、3.6%,间距200、300μm与400、500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0.2~2mm的微转移检测率,从而提高临床分期准确率,对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春丽刘珺杨敏张根花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
血小板反应蛋白-1、E-Cadherin表达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检测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E-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间的关系,探讨其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大肠癌手术标本和20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TSP-1,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微血管并计数MVD。[结果]TSP-1和E-Cadherin在大肠癌和正常组织中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SP-1和E-Cadherin均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TSP-1与E-Cadherin呈正相关,两者均与MVD计数呈负相关。[结论]TSP-1与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血管生成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且两者可能有协同作用。
张春丽杨敏
关键词:结肠肿瘤TSP-1血管生成
淋巴结外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3例被引量:2
2008年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持续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RDD大多数发生于10~20岁以内的患者,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还可见同一家族内两个成员发病的情况。RDD大部分发生在淋巴结内,结外受累也有报道,约1/4以上的病例可累及结外组织剐,其结外表现可能是最突出甚至是唯一的表现。笔者收集了3例结外RDD病例作一分析,探讨其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
张春丽杨敏
关键词:窦组织细胞增生巨大淋巴结病淋巴结外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免疫组化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本院BKC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100例,两组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眼部症状评分和眼表疾病严重程度指数(OSDI)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的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眼表症状评分、OS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中西医结合组眼表症状、OSDI评分明显低于西医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BKC患者眼表症状、减轻病变程度,提高疗效。
张冰王山红杨敏徐佰升
关键词: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p53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标本和20例癌旁组织标本进行MIF、CerBb-2和p53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IF、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F、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和25.0%、393%和100%、43.2%和150%,3项指标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F、p53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均P〈0.05),与其它病理特征无关(P〉0.05);CerBb-2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均P〈0.05),其低表达与ER、PR高表达有密切关系(P〈0.05),与其它病理特征无关(P〉0.05);MIF、CerBb-2与p53共同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CerBb-2与p53呈正相关(P〈0.05)。结论MIF、CerBb-2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三者同时高表达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转移能力。
张春丽杨敏
关键词:乳腺癌MIFCERBB-2P5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三例报告
2009年
例1,男,52岁,因右腹股沟肿块切除术后2年余再发1年于2007年3月6日入院,2年前外院病理示“良性肿瘤”,1年前又扪及原手术部位肿块,逐渐增大伴右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T示右腹股沟及盆腔区多个软组织块影,最大径7cm×6.7cm,左腹股沟可见混杂密度软组织块影,界不清,与股骨颈紧密相连,未见骨质破坏。巨检:送检肿块较破碎,总体积35cm×20cm×15cm,切面灰白质中;镜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散在分布大的淋巴滤泡,滤泡血管增生明显,异常的生发中心玻璃样变性,玻璃样变的中心有许多核呈空泡状的滤泡树突状细胞,
张春丽杨敏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