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远
- 作品数:114 被引量:1,06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
- 在多年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技术,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尚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l)杂交水稻品种生育期限制(茬口衔接),麦(油)茬口稻田季节紧,早熟品种...
- 马均孙永健杨志远
- 关键词:杂交水稻农艺性状作物产量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水稻直播品种筛选的秧盘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稻直播品种筛选的秧盘,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盘体,所述盘体底部设置有呈矩阵式排列的凸出的种植穴,每一所述种植穴为方锥状结构;其中,一半个数的所述种植穴底部开有小孔,另一半个数的所述种植穴底部封闭。本...
- 孙永健马均孙园园徐徽杨志远杨世民郭长春
- 文献传递
- 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9年
- 通过明确不同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下水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不同栽插方式下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迟熟型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秸秆不还田、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移栽和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栽插方式下水稻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前抑后促,抑制了分蘖盛期单茎和群体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根系的生长,齐穗期翻埋还田水稻根系生长更好,成熟期则是覆盖还田根干质量、根数更高。各生育时期根系直径,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的单茎、群体根系指标以及根干质量,拔节后15 d、齐穗后15 d和成熟期单茎伤流强度均表现为人工移栽>毯苗机插,但拔节期和齐穗期根系形态指标和群体根干质量小于毯苗机插。不同于翻埋还田对毯苗机插稻齐穗期根系生长有利,覆盖还田能有效促进人工移栽稻齐穗期根系生长,减缓花后根系衰老,维持单茎较大伤流强度。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平均使水稻增产3.50%,与人工移栽互作的增产率为2.03%~9.81%,与毯苗机插互作的增产不明显,其中又以秸秆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增产效果最佳。3)分蘖盛期根干质量,成熟期根干质量、单茎根系指标和群体根系指标,分别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分蘖单茎和群体根系形态指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后人工移栽均实现了增产,而毯苗机插多表现为减产,覆盖还田产量较翻埋还田高。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下的水稻根系早生快发、衰老慢、单茎伤流强度大,产量最高,翻埋还田促进了毯苗机插中期的根系生长,但齐穗后根系衰老快,单茎伤流强度小。
- 何艳严田蓉郭长春郭长春彭志芸李娜马鹏余华清孙永健杨志远余华清
- 关键词:作物秸秆秸秆还田水稻栽插方式根系
- 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共性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阐明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方法】以11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研究机直播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直播高产群体共性特征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7%~9.63%和11.19%~18.31%。高产类型品种拔节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27.78%~58.62%、15.38%~32.35%及18.23%~34.32%,收获指数显著提高了24.25%~34.84%,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了37.92%~85.43%,上三叶片较长(剑叶34.17~42.17 cm、倒2叶46.23~50.30 cm、倒3叶55.17~59.23 cm),倒2叶(1.67~1.93 cm)、倒3叶(1.40~1.53 cm)较宽,N1、N2、N3(基部至穗顶第1、2、3节间)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12.06%~47.34%、14.02%~15.85%、1.97%~14.21%,而N4、N5(基部至穗顶第4、5节间)节间分别增加了6.86%~9.95%、6.68%~7.86%。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LAI、剑叶长和宽、倒2叶和倒3叶长,宽以及张角(茎秆和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与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尤其以齐穗期高效LAI、倒2叶宽、剑叶长与产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0^(**)~0.927^(**))。【结论】增加齐穗期高效LAI(6.04~7.19),并注重协同提高剑叶长(34.17~42.17 cm)与倒2叶宽(1.67~1.93 cm),是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共性规律。
- 陈凯瑞刘芳艳罗永恒熊莹陈雪芳何咨霆曹云张正友冯林杨志远马均孙永健
- 关键词:机直播杂交籼稻
- 栽插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土壤和肥料中养分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水稻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技术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成都温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籼型三系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覆盖还田(S1)和翻埋还田(S2) 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插秧(HT)和毯苗机插(MT) 2种栽插方式,氮肥用量为N 135 kg/hm^2,按基肥∶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的比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用量为P2O5 9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氯化钾)用量为K2O 150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穗肥=7∶3。分别于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采集茎鞘、叶和穗样品测定干物重和氮含量,计算不同时期氮素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还田方式对人工和机械插秧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具有显著影响。1)与S0相比,S1、S2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抑制了水稻分蘖盛期氮素积累,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各器官及植株氮素积累,提高了植株氮含量,S1效果优于S2,且S1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44.1%)、茎鞘转运率(10.2%)、叶片转运量(23.5%)和穗氮增加幅度(21.2%),S2仅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24.7%)、茎鞘转运率(6.5%)和穗氮增加幅度(16.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回收率表现为S1> S2,但S1、S2氮素的稻谷生产效率均有所降低。2)分蘖盛期至拔节期,HT处理的水稻各器官氮素积累、各时期植株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和产量均大于MT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则显著低于MT处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栽插方式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程度不一,分蘖盛期HT处理的氮素积累以S2处理最小,MT处理则以S1最小。两种栽插方式下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和转运量
- 何艳严田蓉唐源林郸李郁余华清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栽插方式水稻氮素积累氮素利用
- 氮肥后移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与食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以低垩白高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高垩白低食味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分别记为N1、N2 N3)和不施氮(N0)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及食味值均存在显著影响。参试2个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处理最高,实现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的垩白性状、提高相应粒位食味值;而F优498的食味值以N1处理为宜,可改善其不同粒位稻米品质。进一步分析发现,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强势粒低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低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低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而食味值则强势粒高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高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706*~-0.937**),降低稻米垩白是提高食味品质的主要途径。
- 罗颖菡李波孙永健郭长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 关键词:杂交籼稻氮肥后移粒位食味值
- 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结实期冠层小气候与米质的关系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结实期田间穗部冠层小气候是水稻生长发育最直接的微环境因子,水分和氮肥运筹通过影响水稻群体构建进而影响水稻田间冠层小气候,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结实期冠层小气候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以丰富和完善直播稻水氮管理技术。【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试材,通过淹灌(W1)、干湿交替(W2)、旱种(W3)3种灌水方式及底肥∶蘖肥∶穗肥质量比分别为5∶3∶2(N1)、3∶3∶4(N2)、3∶1∶6(N3)3种氮肥运筹模式,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灌浆结实期冠层温度、光照强度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灌浆结实期穗部冠层小气候特征与米质的关系。【结果】水氮互作对稻米加工、外观及食味品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各灌水方式在150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最优,且与W2处理耦合可进一步改善稻米品质。各灌溉方式下,氮肥后移比例增加到总量的60%时,会导致直播稻灌浆结实期温差、总温差、积温、有效积温、光照强度及米质下降。水氮互作下穗部冠层小气候与加工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关系密切,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且有效积温与整精米率相关性最高;光照强度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外观、口感以及综合评分关系最密切【结论】初步探明,水氮互作会通过改变直播稻冠层小气候进而影响稻米品质。可为直播稻提质丰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 武云霞郭长春孙永健刘芳艳杨志远孙园园王明田马均
- 关键词:直播稻灌溉方式氮肥运筹米质
- 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被引量:1
- 2021年
- 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颖花数和千粒重,且结实期具有较高的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与转换率,是机直播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强势粒、一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均高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穗上部籽粒米质特征均不同程度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但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米质特征品种间存在差异;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食味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与不同粒位垩白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6^(*)~-0.85^(**)),与不同粒位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7^(*)~0.86^(**))。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及转换率可改善不同粒位籽粒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作机直播在产量及米质上综合表现好,尤其在食味品质方面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机直播水稻品种应用。
- 李波罗颖菡孙永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 关键词:杂交籼稻机直播
- 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肥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杂交籼稻在不同处理下的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氮素利用率。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运转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积累总量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播种—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速率为直播>机插>人工移栽,拔节—抽穗期氮素积累速率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不同播栽方式下均在拔节—抽穗期氮积累速率达最大;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表现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插;人工移栽稻的产量与机插稻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平均减产13.04%。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叶片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播栽方式和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机插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直播、人工移栽的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回收利用率在人工移栽和机插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关系,直播则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随氮肥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而言,直播稻施氮量在135 kg×hm^(-2),机插和人工移栽在135~180 kg×hm^(-2)时既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也能维持较高氮素利用率。
- 王春雨余华清何艳郭长春张绍文杨志远马均
- 关键词:机插施氮量氮素利用率
- 3种复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稻田不同复种轮作模式下旱茬作物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稻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和‘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麦-稻(T_(2))、油-稻(T_(2))、菜-稻(T_(2))复种轮作下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对不同机插杂交籼稻品种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品种对有效穗数、产量、垩白粒率、垩白度、崩解值、消减值等产量及米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相对T_(2)、T_(2)模式,T_(2)模式下稻谷产量分别增加16.26%-18.87%、10.83%-13.60%,垩白粒率分别降低17.77%-26.03%、9.33%-35.26%,垩白度分别降低26.07%-30.73%、11.55%-56.88%,崩解值分别提高3.13%-7.52%、10.35%-11.23%,消减值分别降低9.64%-9.84%、23.48%-24.74%。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晶两优534稻谷产量比宜香优2115显著提高2.57%-27.82%,成穗率显著提高0.12%-11.17%,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37.95%-77.43%、34.25%-80.80%;崩解值显著降低15.31%-28.79%,消减值显著提高48.30%-65.30%;但机插宜香优2115食味品质外观、口感、食味值分别比晶两优534不同程度的提高1.16%-11.64%、1.73%-9.40%和0.78%-4.74%。T_(2)模式与机插晶两优534相配套最优,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及总颖花数,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提高叶片与茎鞘的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是提高晶两优534产量改善外观品质的主要原因;且此模式下机插宜香优2115能显著提高峰值黏度、崩解值、口感和食味值,显著降低消减值,从而大幅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结论】相对菜-稻、麦-稻模式,油-稻模式均有利于提高不同机插杂交籼稻品种有效穗数,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不同的机插品种特征特性�
- 袁晓娟孙知白杨永刚林郸郭长春文艳芳郭兴新杨志远陈宗奎徐富贤马均孙永健
- 关键词:杂交籼稻秸秆还田机插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