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鹃

作品数:1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敦煌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5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文化
  • 5篇杜鹃
  • 3篇壁画
  • 2篇敦煌壁画
  • 2篇新媒体
  • 2篇遗产
  • 2篇预设
  • 2篇赏析
  • 2篇视图
  • 2篇数据库
  • 2篇数字化
  • 2篇图像
  • 2篇品赏
  • 2篇全景
  • 2篇全景视图
  • 2篇全景图
  • 2篇全景图像
  • 2篇作品赏析
  • 2篇文化传播
  • 2篇文化遗产

机构

  • 18篇敦煌研究院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

  • 18篇杜鹃
  • 2篇王小伟
  • 2篇徐迎庆
  • 1篇孙志军
  • 1篇王凤平
  • 1篇张伟文

传媒

  • 5篇艺术科技
  • 2篇敦煌研究
  • 2篇中国博物馆
  • 2篇明日风尚
  • 1篇装饰
  • 1篇甘肃科技
  • 1篇河西学院学报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 1篇西部文艺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敦煌莫高窟烟熏壁画的数字化色彩复原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烟熏病害是敦煌壁画的典型病害之一,具有颜色破坏大、修复难度高、相关研究少等难点,实体修复对烟熏病害尚没有有效的复原手段。针对敦煌壁画所面临的烟熏病害,以莫高窟第156窟北壁烟熏壁画作为典型研究对象,从数字化复原和物理化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两次烟熏模拟实验,探究了颜料在烟熏条件下产生的变化规律,收集了颜色在烟熏过程中变化的数据集,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烟熏壁画数字化复原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基于模拟实验的数字化色彩复原研究方法,取得了珍贵的烟熏壁画数据样本,相关数字化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烟熏类壁画的数字化色彩复原中,将烟熏前的颜色展现给社会大众。
付心仪李岩孙志军杜鹃王凤平徐迎庆
关键词:物理化学
杜鹃作品赏析
2015年
杜鹃
关键词:作品赏析
敦煌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路径探析被引量:2
2022年
短视频平台作为敦煌文化影像版本的“百科全书”,不仅推动了敦煌文化景观的多元价值认知,在引发用户情感共鸣和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敦煌文化传播带来一些挑战。敦煌研究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数字资源与敦煌文化的契合点,拓宽文化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借助主流媒体提升关注度;打造敦煌短视频专题,消解短视频碎片化的特性,以期推动敦煌文化与现代生活进一步融合,讲好敦煌故事,弘扬敦煌文化。
杜鹃方嘉莉
关键词:敦煌文化文化传播
导览方法、装置、导览设备、导览系统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览方法、装置、导览设备、导览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确定用户当前所在的待导览空间的标识;根据标识查询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获取与待导览空间对应的导览数据,导览数据包括全景视图文件所包括的各个预设视角与现实...
巩一璞王芳芳杜鹃王小伟王顺仁
文献传递
遗产地博物馆线上教育探索——以莫高窟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世界遗产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补充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青少年的世界遗产教育对于保护世界遗产至关重要。探索推进互联网与遗产地博物馆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部署促进博物馆教育转型,利用线上博物馆超越时空限制、适用于遗产地文物信息保存、管理、修复和展示的超大规模知识中心的优越性,为完善博物馆教育打开了一扇极具想象空间的大门。
王芳芳杜鹃
关键词:文化弘扬
虚拟数字人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探析——以敦煌研究院“伽瑶”为例
2024年
目的: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不仅是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还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的场所。馆藏文物的多元展示是向公众奉上的“文化大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虚拟数字人技术参与赋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既可以增强文化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又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文章在概述虚拟数字人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以敦煌仙子“伽瑶”为例,探讨虚拟数字人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其如何助力文博事业的创新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可能。结果:“伽瑶”自诞生以来,为公众带来了许多高质量的敦煌文化创意内容。这不仅凸显了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敦煌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价值和深远影响,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例证。同时,这是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一次积极实践。结论: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变革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博物馆应主动探索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文化弘扬、智慧导览、跨界联动、创意衍生等场景中的应用,并加强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以此推动虚拟数字人在文博领域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王嘉奇杜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传统文化
杜鹃作品赏析
2019年
杜鹃
杜鹃作品
2015年
杜鹃
关键词:遗迹
新媒体背景下敦煌壁画元素传播模式的创新研究——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壁纸设计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敦煌莫高窟中描绘了大量与岁时节令有关的传统民俗、礼俗与佛俗等内容,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手机壁纸作为一种数字媒体艺术形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本文以敦煌石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为出发点,以实践成果为案例,探索敦煌壁画元素在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壁纸中的设计方式、传播路径及可实施性,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提供一些新经验和新途径。
陈菲杜鹃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新媒体
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中数字虚拟人应用的新路径研究
2024年
目的:敦煌石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变迁,还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与传播价值。文章探讨“人文+科技”背景下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向,研究未来的虚拟空间及先进技术、平台发展下,人类对文化的可视化想象。方法:借助数字虚拟人技术、新媒体运营等手段,用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敦煌文化虚拟形象的应用场景,以跨媒体叙事赋能敦煌文化数字产品的IP运营,拓展敦煌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宽度。结果:目前已有数字虚拟人形象敦煌仙子伽瑶及其朋友乐乐大王、供养鹿小呦等形象,未来将逐步扩展并打造敦煌文物与保护相关的数字虚拟人IP群,构建以敦煌文物保护与敦煌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元宇宙,改变单方面输出的展览体验,以互动性更强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群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可视化、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创新创造更多可能。结论:利用虚拟人技术,构建具有独特敦煌文化内涵的元宇宙,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发掘具有敦煌文化价值内核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文物保护的多方位共进,与大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在使公众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同时使石窟保护与现有研究成果以更加普世化的方式在当今时代绽放光彩。
杜鹃杨瀚林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传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