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东
- 作品数:19 被引量:156H指数:6
- 供职机构:台州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5例(观察组),PFNA治疗39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近期随访(3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0.80±17.91)min,平均出血量(173.3±39.2)mL,术后1周VAS评分(3.51±0.54)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5.94±8.87)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7.8±12.1)分;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6.50±23.30)min,平均出血量(120.8±30.5)mL,术后1周VAS评分(2.33±0.13)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40.03±10.69)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1.8±8.6)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对增多,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缩短卧床休息时间,尽快恢复生活质量和信心,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全身并发症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行使用。
- 陈剑虹李顺东童培建蒋招波
- 关键词:植入物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 外固定支架结合损伤控制理念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将2008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均未合并休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进行Ⅰ期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生理状况好转后尽早实施Ⅱ期骨折确定性手术;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在Ⅰ期切开复位下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入院时间,开放骨折严重度评分(open fracture severity score,OFSS),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4个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6.79±8.87)min,手术出血量(216.16±18.21)ml,骨痂出现时间(5.32±0.71)周,骨折愈合时间(12.79±2.52)周;结果优33例,良2例,差1例;并发骨折不愈合1例,局部感染1例。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04.53±9.28)min,手术出血量(439.93±14.65)ml,骨痂出现时间(4.97±1.26)周,骨折愈合时间(14.81±2.63)周;结果优25例,良6例,差5例;并发骨折不愈合1例,局部感染8例。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OFSS评分和X线暴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未合并休克的严重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康复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李顺东许超童培建
- 关键词:外固定器四肢外科手术病例对照研究
- 病证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9例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9例,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每个月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指数评分(BASFI)、生活质量评分(ASQoL)、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分(ASDAS)及不良反应,3个月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BASFI,ASQoL及ASDAS三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简明实用,组方用药容易掌握。既沿袭了传统辨证方法,又符合痹病自身病理规律,值得推广应用。
- 陶锡东李顺东王兵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辨病治疗辨证治疗中医治疗
- 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 探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贵州省金沙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两组。对照组50例,应用注射用血栓通,观察组50例,应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量、临床疗效、病灶侧支循环血管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大脑前、中、后动脉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侧支循环血管分级0级比例低于对照组,1级、2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注射用血栓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效果较单独用血栓通好,更能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提升病灶侧支循环血管分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提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邓靖李顺东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补阳还五汤注射用血栓通
- PF-LCP与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与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总体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9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组,53例采用PF-LCP内固定,38例采用Gamma3钉内固定,并对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包括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精神障碍、脂肪栓塞发生率、术后下地时间、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PF-LCP组平均手术时间116.8min、平均总出血量为292.4mL、平均X线暴露次数6.7次、平均术后下地时间6.49周,Gamma3组平均手术时间78.2m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1.8mL、平均X线暴露次数9.9次,平均术后下地时间4.53周。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术后下地时间、脂肪栓塞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精神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与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相关(P<0.05)。结论:Gamma3钉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优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 李顺东许超邓文广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 基于“三因制宜”学说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 2024年
- 三因制宜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神内涵。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三因制宜学说在诸多医家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拓展。通过三因制宜学说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3个方面阐述三因学说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运用。
- 李顺东徐荣敏蒋梦霞许超史晓林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三因制宜中医药防治
- 股骨粗隆间骨折Gamma3钉内固定的隐性失血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Gamma3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特点、机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0年-2012年采用Gamma3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6~92岁,平均74.9岁。入选病人均为初次患病,24h补液量不超过2000mL,排除严重内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根据患者身高、体重以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使用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79.1mL,占总失血量的82.8%,是显性失血量的4.8倍。结论:Gamma3钉手术切口小、时间短,但也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积极防治。
- 邓文广许超何滨李顺东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贫血
- 病理与计算机两种方法定量测定股骨头坏死病灶的比较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比较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4例单侧晚期(ARCO分期为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33~74(65.1±8.8)岁,分析其术前双髋X线片与MRI资料。分别通过术前MRI影像学资料结合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及术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量化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并以X线片测量计算出的健侧标准股骨头球头体积为参考,计算两种方法下各股骨头坏死区域占整个球头的百分比。结果:X线片上24髋标准股骨头体积为(39.58±3.29) cm^3,软件测量MRI资料上24髋坏死病灶体积为(20.00±3.04) cm^3,股骨头坏死病灶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体积比为(42.92±6.09)%,其中占40%以上16髋,30%~40%的8髋,30%以下0髋;大体病理超薄层切片测得24髋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为(19.89±3.17) cm^3,超薄层切片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的体积比为(40.33±6.36)%,其中占40%以上12髋,30%~40%的11髋,30%以下1髋。计算机软件测量与病理超薄层切片测量,两者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差为(0.113±0.466)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P=0.248)。直线相关分析的结果,计算机软件和大体病理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存在正相关(γ=0.980,P=0.000)。结论:股骨头坏死的严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区域百分比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与整体股骨头的坏死百分比>30%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趋于加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概率明显增加。股骨头坏死百分比对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李顺东徐荣敏许超童培建叶含笑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病理学
- 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比较热敏灸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阿伦膦酸钠与碳酸钙D3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命门、腰阳关、关元、肾俞、足三里穴区探寻热敏腧穴行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值(BMD)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BMD均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能明显减轻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增加骨密度,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谢秀俊姜伟强陈日新郑嵩李顺东陈丽红叶玲洁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热敏灸腰背痛肾阳虚
- 有创穴位刺激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研究的概况被引量:3
- 2023年
-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退行性代谢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疼痛、脊椎变形是其慢性表现,脆性骨折是其潜在风险[1]。经穴效应是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现就近几年中医有创穴位刺激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 李顺东徐荣敏蒋梦霞许超史晓林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外治法穴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