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进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有机碳
  • 6篇土壤
  • 3篇延河流域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生物量碳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量碳
  • 3篇物量
  • 3篇流域
  • 3篇河流域
  • 3篇暴雨
  • 2篇淤地坝
  • 2篇丘陵区
  • 2篇颗粒有机碳
  • 2篇滑坡
  • 2篇黄土高原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李玉进
  • 4篇焦菊英
  • 3篇王志杰
  • 3篇王百群
  • 3篇魏艳红
  • 1篇苏嫄
  • 1篇杨洋
  • 1篇胡澍
  • 1篇丁婷婷
  • 1篇何忠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区域农田土壤碳组成与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层深厚,碳储量丰富,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区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组成特征和土壤...
李玉进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团聚体
文献传递
施用柳枝稷茎和叶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分解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的方法,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的柳枝稷茎、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柳枝稷茎、叶在土壤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柳枝稷茎、叶施入土壤培养90d后,随着柳枝稷茎、叶施入量的增加,SOC和MBC含量明显增加。在柳枝稷茎、叶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施入柳枝稷叶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高于施用茎的含量,而施用叶的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低于施入茎的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柳枝稷茎、叶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具有一定的差异,且与施用量有关。在相同的柳枝稷茎、叶施用量条件下,叶在土壤中的分解率高于茎的分解率,表明了茎中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期比叶中的长,说明施用柳枝稷的茎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李玉进王百群
关键词:柳枝稷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分解率
延河流域极端暴雨下侵蚀产沙特征野外观测分析被引量:30
2017年
针对黄土高原目前侵蚀环境明显改善条件下能否经受得住极端暴雨事件的考验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该文依据在延河6个典型小流域的植被调查及土壤侵蚀监测结果,分析了2013年极端暴雨条件下延河流域不同尺度的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天然乔木(辽东栎和三角槭)植被的平均侵蚀强度<1 000 t/km^2,自然灌木植被在1 118.1~1 161.2 t/km^2之间,演替中后期的草本植被在1 245.2~1 827.8 t/km^2之间,而演替中前期的草本植被在3 087.6~4 408.4 t/km^2之间;人工灌木林(2 119.7~2 183.9 t/km^2)比人工乔木林(2 625.7~5 149.6 t/km^2)具有较强的减蚀能力。坡面良好的植被覆盖能有效抵御暴雨侵蚀,小流域坡面平均侵蚀强度基本<2 500 t/km^2;但滑坡侵蚀占主导地位,占各小流域侵蚀总量的49.0%~88.5%,特别是距暴雨中心较近流域的南部2个小流域的滑坡侵蚀可达7 290.3和7 424.9 t/km^2左右。不同小流域内有6.4%~18.3%的侵蚀量淤积在沟道里;延河甘谷驿以上不同河段的淤积量为13.2~145.2万t,平均占总侵蚀产沙量的15%。延河甘谷驿控制区的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在2 326.7~7 774.4 t/km^2之间,其中强度为5 000~8 000 t/km^2的面积占59.3%。因此,加强沟间地径流蓄排措施,减轻坡面径流下沟对沟坡重力侵蚀的影响,是土壤侵蚀研究与防治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焦菊英王志杰魏艳红苏嫄曹斌挺李玉进
关键词:滑坡植被恢复侵蚀产沙
延河流域2013年7月连续暴雨下淤地坝毁坏情况调查与评价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查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连续出现的5次范围广,历时长,量级大的强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的运行及毁坏情况。[方法]对延河流域3县区15个小流域45座淤地坝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被调查淤地坝中35座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袭击。遭毁坏的10座淤地坝中9座为已淤满变为耕地的"闷葫芦"坝(一大件)及1座新建坝。而尚未淤满正在发挥作用的淤地坝以及新旧结合的坝系大多数都正常运行。[结论]延河流域该次淤地坝毁坏的直接原因是高强度和持续集中降雨造成的超标准暴雨洪水,同时淤地坝在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魏艳红王志杰何忠于卫洁李玉进焦菊英
关键词:延河流域暴雨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李玉进王百群丁婷婷
关键词:黄土高原黑垆土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2013年延河流域特大暴雨下的滑坡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2013年延河流域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引发了大范围的滑坡.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 02),对延河流域从南到北6个典型小流域内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2013年延河流域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其中宝塔区7月侵蚀性降雨量最大(766.8 mm),是延河流域2013年暴雨的暴雨中心区;(2)距离暴雨中心最近的南部2个小流域的滑坡侵蚀模数最大,达7 000 t/km2,中部2个小流域为3 700 t/km2,北部的为1 400 t/km2左右,滑坡量与滑坡频率也呈现南部>中部>北部的规律;2013年暴雨引发的滑坡为浅表层滑坡,属于黄土内滑坡,分布在20&#176;~60&#176;的斜坡上;滑坡均为小型滑坡,其中规模≤1 000 m3的滑坡最多,占总调查滑坡数量的78%,>5 000 m3的滑坡很少.
曹斌挺焦菊英王志杰魏艳红李玉进
关键词:滑坡特征暴雨延河流域
苜蓿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驱动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和分离土壤有机质中微粒有机质及矿物结合有机质的方法,研究了长期生长苜蓿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比裸地土壤中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氮库中的微粒有机碳、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增加,而增加的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矿物结合有机碳、氮组分中。在施用有机肥及氮、磷化肥条件下,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显著地提高,增加的有机碳、氮几乎平均地分布在微粒有机碳、氮和矿物结合有机碳、氮组分中。由此表明,保持适宜的苜蓿生产力并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长期生长苜蓿能够有效地驱动土壤固定有机碳和氮素,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杨洋王百群李玉进
关键词:旱地苜蓿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淤地坝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这两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对估算流域土壤碳收支和合理布局不同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区不同侵蚀环境下(黄...
李玉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淤地坝土壤侵蚀有机碳储量
黄土丘陵区不同侵蚀环境下土壤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被引量:17
2017年
植被恢复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储存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区两个典型侵蚀环境下的小流域即黄土区坊塌流域和砒砂岩区满红沟流域退耕坡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SOCC)、有机碳密度(SOCD)在同一侵蚀环境不同群落下的变化以及在同一群落不同侵蚀环境间的差异,旨在探明不同侵蚀环境下土壤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1)同一侵蚀环境下,与坡耕地相比,自然恢复方式下退耕地植被恢复初期SOCC、SOCD均显著降低,之后随植被恢复均显著升高(P<0.05);人工恢复方式下退耕地20—25年柠条锦鸡儿群落和13—14年刺槐群落SOCC、SOCD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同一侵蚀环境内,退耕地在两种恢复方式下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储存。2)同一侵蚀环境下,与相近恢复年限的自然恢复群落相比,刺槐群落SOCC、SOCD均显著高于长芒草+铁杆蒿群落(P<0.05),砒砂岩区柠条锦鸡儿群落SOCC、SOCD均显著低于铁杆蒿群落(P<0.05),黄土区柠条锦鸡儿群落SOCC显著低于而SOCD显著高于铁杆蒿群落(P<0.05),说明相同恢复时间内,相对于自然恢复方式,人工刺槐造林在两种侵蚀环境下均能累积与储存较多的土壤有机碳,而柠条锦鸡儿造林在两种侵蚀环境下累积土壤有机碳的效果均不佳,在黄土区储存土壤有机碳效果好于砒砂岩区。3)同一群落下,黄土区人工和自然恢复群落SOCC均高于砒砂岩区;黄土区人工恢复群落SOCD均显著高于而自然恢复群落SOCD均低于砒砂岩区(P<0.05),说明黄土区人工恢复累积和储存土壤有机碳及自然恢复累积土壤有机碳的效果较好,而砒砂岩区自然恢复储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较好。
李玉进胡澍焦菊英吴多洋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侵蚀环境黄土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