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山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SS),对60例(68膝)行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3—4个月评分,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患者全部获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36.3±7.1)分提高至术后的(88.6±7.4)分,优55膝,良9膝,优良率约为94%。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总体近期疗效满意。
- 杜振宁殷力韩奇财李树山娄超举徐晨阳李弘帅
- 关键词:近期疗效
- 骨形成蛋白-2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MSCs)复合藻酸钙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周龄的新西兰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得到MSCs。选用24只成年新西兰兔,在两侧股骨髁非负重区造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A组(实验组)植入BMP-2转染的MSCs+藻酸钙,B组(对照组Ⅰ)植入空质粒转染的MSCs+藻酸钙,C组(对照组Ⅱ)植入不含MSCs的藻酸钙,D组(对照组Ⅲ)旷置。12周后,观察软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组织学评价。结果实验组修复组织基本光滑,有大量Ⅱ型胶原蛋白表达,3个对照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少,仍有明显缺损。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转染兔MSCs修复软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对照组。
- 殷力娄超举韩奇财杜振宁李树山徐晨阳李弘帅赵国强
- 关键词:软骨骨形成蛋白-2骨髓基质细胞基因转染
- 基于经典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机制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成脂分化功能机制,检测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从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4例非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液中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噻唑蓝(MTT)法、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Caspase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及活细胞和死细胞试验评估激素对BM-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取第3代细胞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及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检测激素对BMSCs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MTT法BMSCs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0.7±0.2比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 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凋亡高于对照组(1.3±0.2比1.0,P<0.05)。活细胞试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活细胞数少于对照组(414.3±26.3比600.0±79.3,P<0.01)。死细胞试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死细胞数多于对照组(139.3±23.0比25.7±6.8,P<0.01)。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实验组红染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脂诱导后行油红O染色,实验组红染脂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关键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表达升高(1.35±0.23);Runt相关基因2(RUNX2)、Wnt5a/b、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分别为0.58±0.11、0.69±0.22、0.66±0.11。实时定量PCR检测BMP2、RUNX2、CollagenⅠ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73±0.16、0.57±0.17、0.48±0.26;PPARG mRNA表达升高(1.48±0.3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导致骨�
- 乔仁秋李树山殷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脂分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高龄合并冠心病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术期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合并冠心病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28例合并冠心病的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中,19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9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根据术前评估冠心病情况,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或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进行围术期综合治疗。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对合并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围术期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增加手术安全性。
- 李树山殷力韩奇财杜振宁娄超举徐晨阳李弘帅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冠心病围术期治疗
- 转化生长因子-β1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MSCs)复合海藻酸钠凝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兔龄4周龄的新西兰兔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得到MSCs。选用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在两侧股骨髁非负重区造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A组(实验组)植入TGF-β1转染的MSCs+藻酸钙,B组(对照组I)植入空质粒转染的MSCs+藻酸钙,C组(对照组Ⅱ)植入不含MSCs的藻酸钙,D组(对照组Ⅲ)旷置。于移植后12周取材,观察软骨缺损修复及组织学评价。结果实验组修复组织基本光滑,有大量Ⅱ型胶原蛋白表达,3个对照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少,仍有明显缺损。实验组与3个对照组12周时O’Driscoll,Kee—leyandSalter组织形态学评分分别为:实验组为(17.0004-1.758)分,对照组I为(7.830±1.528)分,对照组Ⅱ为(6.580±1.379)分,对照组Ⅲ为(3.170±1.267)分,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分别与3个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转染兔MSCs修复软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对照组。
- 殷力娄超举韩奇财杜振宁李树山徐晨阳李红帅赵国强
- 关键词:软骨修复转化生长因子-Β1骨髓基质细胞基因转染
-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手术入路(TKA)。方法膝骨性关节炎21例,经股内侧肌间入路行TKA,采用人工全膝表面关节后稳定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结果 21例膝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髌骨轨迹不良、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出血(305±55)ml;术后第2d下床行走;术后3d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7)度、7d(105±5)度、6周(114±6)度;3个月(122±6)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2±1)d;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5)分。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
- 韩奇财殷力李树山娄超举徐晨阳杜振宁
- 关键词:股内侧肌手术入路
-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股骨头坏死(ONFH)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髋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实验组)和非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对照组)进行采样,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纯化和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MSCs成骨分化关键因子Runx2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BMSCs中NF-κB信号通路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及Runx2的表达差异。采用噻唑蓝法(MTT)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法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BMSCs的增殖活性及凋亡情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MSCs进行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BMSCs成骨分化水平的差异。通过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抑制经脂多糖(LPS)预处理的实验组BMSCs,观察磷酸化p65及Runx2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茜素红染色,验证抑制磷酸化p65对NF-κB信号通路对成骨分化的作用。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RT-PCR结果表明实验组Runx2基因表达指标低于对照组(0.48±0.15比1.0,t=6.890,P<0.01)。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的核因子-κB信号通路p65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Runx2显著降低。磷酸化p65实验组指标高于对照组(0.68±0.10比0.34±0.12,t=6.532,P<0.01),Runx2实验组指标低于对照组(0.31±0.16比0.78±0.14,t=6.890,P<0.01)。MTT检测表明实验组BMSCs增殖能力指标低于对照组(0.6±0.1比1.0,t=12.153,P<0.01)。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显示,实验组BMSCs凋亡指标高于对照组(1.5±0.1比1.0,t=3.386,P<0.01)。茜素红染色显示,成骨诱导后实验组BMSCs吸光度值(650 nm)低于对照组(0.51±0.15比1.16±0.16,t=6.335,P<0.01)。雷公藤甲素抑制经LPS预处理的实验组BMSCs后,Runx2表达显著升高,抑制后指标高于抑制前(0.77±0.05比0.54±0.10
- 张翼王泫棕田燊郝壮宇许登辉李树山时程程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磷酸化股骨头坏死成骨分化
- 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结构及体外释放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制备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观察阿仑膦酸钠对磷酸钙骨水泥结构的影响及复合释放体系体外释放的规律。方法分别制备1wt%、3wt%和5wt%的载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分别采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载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骨水泥的结构和药物体外释放规律。结果阿仑膦酸钠的载人没有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相成分的官能团;扫描电镜下各实验组微观结构相似,均呈珊瑚样状结晶体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各组药物在同一时间点释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药物的释放均分为48h前的突释阶段和48h后的缓释阶段,符合Higuchi机制扩散释放模型。结论阿仑膦酸钠的载入对磷酸钙骨水泥的晶体结构基本没有影响,且在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中能够持续、稳定的释放。
- 殷力徐晨阳李树山韩奇财娄超举杜振宁李红帅
-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阿仑膦酸钠晶体结构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的细胞外囊泡(SONFH-BMSCs-EVs)对正常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骨髓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0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激素性股骨头坏死5例, 非股骨头坏死5例), 提取其中的BMSCs进行培养。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SONFH-BMSCs-EVs。将正常BMSCs中加入SONFH-BMSCs-EVs共培养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 分别用噻唑蓝(MTT)法, 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实验检测SONFH-BMSCs-EVs对BMSCs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取第3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 诱导过程中实验组加入SONFH-BMSCs-EVs, 再进行茜素红染色, 检测其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上成骨相关因子基因、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ONFH-BMSCs-EVs为大小不均的圆形膜性囊泡, 粒径范围在40~200 nm之间, 且表达CD63、CD9标志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细胞外囊泡可以被BMSCs摄取。MTT法检测BMSCs增殖能力实验组(0.5±0.1)明显低于对照组(1.0, t=11.160, P<0.01)。Caspase-3/7活性实验检测BMSCs凋亡, 实验组(1.4±0.2)明显高于对照组(1.0), (t=3.458, P<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红染染色阳性率显著小于对照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关键因子蛋白表达分别为β-catenin(实验组为0.68±0.10, 对照组为1.37±0.17, t=6.960, P<0.01)、Runt相关基因2(Runx2, 实验组为0.66±0.13, 对照组为1.30±0.16, t=6.240, 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实验组β-catenin、Runx2相对基因表达分别为0.59±0.12、0.66±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0、6.240, P均<0.01)。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源的BMSCs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抑制正�
- 孔智恒李树山王海涛石翔宇赵洪波殷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骨分化
- 姜黄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选择10例在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住院的患者, 在手术中提取人BMSCs(hBMSCs)和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进行培养, 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5例, 年龄(56.8±6.0)岁, 女3例, 膝关节骨关节炎5例, 年龄(54.6±5.9)岁, 女4例。在BMSCs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姜黄素培养48 h后, 从BMSCs培养上清中利用差速离心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姜黄素外泌体, 并对其进行鉴定。将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1β组(1 ng/ml IL-1β预刺激)、IL-1β+姜黄素组(1 ng/ml IL-1β预刺激+游离姜黄素)、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1 ng/ml IL-1β预刺激+经过姜黄素预处理的BMSCs来源的外泌体), 并用噻唑蓝(MTT)法、半胱酰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试验检测姜黄素预处理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 两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提取到的外泌体为粒径约90~120 nm之间的圆形膜性囊泡, 表达外泌体特异性标记物CD9、CD6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细胞内的由红色荧光标记的外泌体。MTT法检测结果显示, 对照组设置为1.00, IL-1β组(0.50±0.03), IL-1β+姜黄素组(0.51±0.04), 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0.83±0.03)。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IL-1β组(0.83±0.03比0.50±0.03, t=8.77,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显示, 对照组设置为1.00, IL-1β组(1.53±0.08), IL-1β+姜黄素组(1.51±0.05), 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0.73±0.04)。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凋亡率明显低于IL-1β组(0.73±0.04比1.53±0.08, t=11.89,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
- 牛中科张翼王秀霞李树山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姜黄素软骨细胞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