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兵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鼠肝
  • 3篇切除
  • 3篇加速度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肝脏
  • 3篇+GZ暴露
  • 3篇大鼠肝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 2篇蛋白激酶类
  • 2篇应激
  • 2篇丝裂原
  • 2篇丝裂原活化蛋...
  • 2篇切除术
  • 2篇消融
  • 2篇酶类
  • 2篇活化
  • 2篇活化蛋白
  • 2篇活化蛋白激酶

机构

  • 8篇空军总医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文兵
  • 7篇张洪义
  • 5篇孔亚林
  • 5篇何晓军
  • 3篇胡深
  • 3篇张辉
  • 3篇刘垒
  • 2篇赵刚
  • 2篇肖梅
  • 2篇常鹏
  • 2篇史斌
  • 1篇刘承利
  • 1篇赵明月
  • 1篇赵二鹏
  • 1篇徐新保

传媒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西部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模拟航空正加速度(+10Gz)暴露下大鼠肝脏组织中NF-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模拟航空正加速度(+10Gz)暴露下大鼠肝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B、C组,后3组分别在+10Gz加速度下验离心作用0.5、24、48h。实验结束后采血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取大鼠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离心作用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大鼠毛发蓬乱,不进食水,静卧不动;B组大鼠毛发散乱,稍进食水,活动量减少;C组大鼠毛发顺畅但少光泽,已正常进食水,四处活动。与对照组相比,B组ALT、AST水平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B、C组大鼠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切片显示,肝组织内NF-κB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肝细胞内,亦可见于炎症细胞及Kupffer细胞内,可分为胞质型、核型、核浆型等三个类型,单独或混合存在。结论模拟航空正加速度(+10Gz)暴露下大鼠肝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加速度引起的肝脏应激损伤有关。
刘垒张洪义胡深常鹏史斌李文兵
关键词:加速度肝损伤NF-ΚB印迹法
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剥离术25例报告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剥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1月~2014年2月对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行区域性肝门血流阻断,使用电凝刀、超声刀等进行切除,创面采用喷洒止血凝胶。结果 2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手术时间(125.2±72.8)min,肝门阻断时间(40.7±20.2)min。术前储备自体血200~400 ml,术中自体血回收50~700 ml,未输异体红细胞,仅3例巨大血管瘤输血浆400 ml。放置引流管8例,术后第1天引流量10~200 ml,第3天引流量〈50 ml拔出引流管。术后第2天均可下地活动,术后住院时间(5.5±2.4)d。[ALT、AST、总胆红素和前白蛋白术后第1、3天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肝功能术后1周恢复至正常值范围之内。]25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复查仍有多发小血管瘤,余患者无复发。结论合理应用区域性肝门阻断技术,正确处理肝创面,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剥离术安全、可行。
何晓军肖梅孔亚林张辉李文兵俆新保张洪义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肝血管瘤
重复持续性+Gz暴露对大鼠肝组织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与防护的初步研究
目的1.建立正加速度重复作用下的动物模型,观察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探讨不同水平的重复持续性正加速度/(+Gz/)暴露下大鼠肝脏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变化规律;2...
李文兵
关键词:加速度JNKC-JUN加速度JNKC-JUN
文献传递
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肝切除29例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0月行微波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先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肝组织固化止血后行肿瘤局部切除,观察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为不规则性切除,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性肝癌18例,肝胆管细胞2例,直肠转移性腺癌2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1例,肝囊腺瘤1例.3例放置腹腔引流,腹腔引流管5~7d拔除.手术时间150(125 ~210) min,术中出血量120(3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7(5 ~ 10)d.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等并发症.22例肝恶性肿瘤切缘均为阴性,随访3 ~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微波消融可有效地控制肝断面的出血,能提高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安全性,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适应证.
何晓军肖梅张辉孔亚林赵刚李文兵张洪义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腹腔镜微波
JNK/c-jun在肝脏应激与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C-jun是一种即早基因,其表达受到c-jun的N-末端激酶(JNK)的调控。C-jun和JNK信号通路作为创伤、应激、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的调节因子,参与调节多种肝脏应激与损伤的过程。本文对近年来c-jun和JNK信号通路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导致的肝损伤、内质网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航空生理环境下肝脏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药物干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文兵张洪义
完全腹腔镜下切除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一例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男.32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伴心悸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人院。患高血压3年,未正规治疗;1个月前运动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有心悸、头痛,血压为232/119mmHg(1mmHg=0.133kPa),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压2级”,腹部CT提示:左腹膜后囊实性占位,性质不明。
何晓军李文兵孔亚林赵二鹏
关键词:全腹腔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上腹部疼痛高血压实性占位
SP600125对重复持续性高+Gz暴露大鼠肝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JNK抑制剂SP600125对重复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作用下大鼠肝脏细胞JNK/c-jun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近交系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Gz组、SP600125组,每组6只。+10Gz组、SP600125组大鼠进行+10Gz离心,峰值作用时间3min,加速度增长率1G/s,间隔30min一次,连续5次。SP600125组第1次在离心前30min腹腔注射SP600125。各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结束后30min处死,下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肝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c-jun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JNK、JNK、p-c-jun和c-jun蛋白的表达,并行HE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Gz组、SP600125组大鼠血浆ALT、AST水平,肝组织c-jun m RNA及p-JNK、p-c-jun、c-jun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且+10Gz组明显高于SP600125组(P<0.05),而3组肝组织JNK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10Gz组部分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出现空泡样改变,明显水肿,部分肝窦闭合;SP600125组肝细胞索排列基本清晰,轻度水肿,部分细胞形态不规则,肝窦清晰。结论 SP600125可减轻重复持续性高+Gz暴露对大鼠肝脏细胞的损伤作用。
李文兵张洪义孔亚林马迪剑史斌常鹏胡深刘垒
关键词: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肝细胞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行射频消融治疗(RFA)与再次手术切除之间疗效差别。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有肝内复发而无肝外转移的患者168例,行RFA治疗者99例,行再手术治疗者69例,不包括肝功能为Child C级的患者。RFA组中肿瘤最大直径为4.5cm,平均2.1cm;再手术组中肿瘤最大直径为5.5cm,平均3.5cm。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RFA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再手术组中1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RFA组和再手术组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3.7%(73/99例)、61.6%(61/99例)、53.6%(22/41例)和68.2%(47/69例)、56.5%(39/69例)、45.4%(10/2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组与再手术组相比,预后及疗效相近,但射频治疗适应证更宽,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几率更低,术后肝功能损害恢复更快。
张辉徐新保何晓军刘承利赵明月李文兵张洪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射频再手术复发
重复持续性+Gz暴露对大鼠肝组织的损伤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正加速度(+Gz)对大鼠肝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2Gz、+6Gz、+10Gz组(n=6)。对照组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心,5min;+2Gz组、+6Gz组、+10Gz组固定方法同对照组,+Gz增长率1G/s,峰值时间3min,间隔30min,重复5次。+Gz暴露结束后30min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c-jun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p-c-Jun、c-Jun、p-JNK及JNK蛋白的表达,并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及+2Gz组比较,+6Gz组、+10Gz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且+10Gz组明显高于+6Gz组(P<0.05)。与对照组及+2Gz组比较,+6Gz组、+10Gz组c-Jun mRNA及c-Jun、p-c-Jun、p-JN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10Gz组明显高于+6Gz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JNK蛋白表达无变化(P>0.05)。HE染色显示,+6Gz、+10Gz组肝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间隙不清晰,空泡样改变,且+10Gz组较+6Gz组更为显著。结论重复持续性+Gz可导致肝脏细胞损伤,肝组织中c-Jun/p-c-Jun以及p-JNK表达增强,JNK/c-Jun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李文兵孔亚林何晓军赵刚朱怀成胡深刘垒张洪义
关键词:加速度JUN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