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爱平
- 作品数:43 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温岭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基因芯片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变异检测的临床应用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基因耐药性变异的长期监测,验证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针对HBV3个主要的拉米夫定耐药性相关突变设计探针,制成HBV耐药寡核苷酸芯片,选取51例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基因芯片和传统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24个月的监测,观察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39%的患者在用药2年内发生了耐药性突变,使用基因芯片与传统的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并且可以在早期方便检测出混合感染。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准确,高效的检测出耐药基因变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黄希田曾爱平林峰
- 关键词:突变拉米夫定
- 浙江沿海一家系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基因突变检测与临床表现
- 2009年
- 目的探讨浙江沿海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基因突变检测与临床表现。方法对该家系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等辅助检查资料分析,并与10名家系中未发病成员及12名非血缘的健康人进行SCA3/MJD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比较。结果家系18例患者均为SCA3/MJD型,同时检测出家系中未发病对照组有2例为SCA3/MJD型基因携带者。产物测序结果家系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CAG重复数为14~27次;SCA患者CAG重复数为67~82次;SCA3/MJD携带者CAG重复数为28—45次。在现存三代18例患者中,每代均有患者,男女均受累,起病年龄平均38岁,以行走不稳、动作笨拙和言语含糊为突出表现,MRI检测结果小脑、脑干明显萎缩。结论在我国沿海存在SCA3/MJD家系遗传。临床均以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突出,CAG重复数目检测可为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提供依据。
- 金友雨曾爱平蔡海波吴锋冯忠洪庆章立江志开
- 关键词:脊髓小脑变性基因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 甲状旁腺激素不同片段的检测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05年
- 周仁芳曾爱平李云生滕艳艳王文胜陈瑛
- 关键词:甲状旁腺激素慢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测序法对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TNF-α基因-308位点和-238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TNF-α基因-308位点在患病组中变异的G/A基因型频率为21.7%,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而-238位点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α基因G-308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可能存在相关性。
- 饶高峰陈恩富曾爱平林海洋吴金友
- 关键词:老年人2型糖尿病肿瘤坏死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
- 血清胱抑素C在肾脏疾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进一步证实血清胱抑素C(CystainC)是反映肾功能损害及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标志物。方法: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血清胱抑素C在对照组、肾功能不全组、肾衰组的值分别为(0.52±0.38)mg/L、(2.49±1.21)mg/L、(5.21±1.61)mg/L。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反应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可以替代操作繁琐的内生Ccr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
- 王珏程茂良曾爱平
- 关键词:肾功能损害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探讨其在该人群中的阳性状况及其相关关节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10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感染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80例慢性HBV感染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IgM。280例慢性HBV感染者按关节症状进行分组,包括15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及265例非RA者(187例无关节症状和78例HBV相关关节病);同时按肝脏疾病分组,包括87例携带者、142例慢性乙型肝炎和5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结果280例慢性HBV感染者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5.7%、RF的阳性率为13.9%;其中265例非RA者中抗CCP抗体阳性3例(1.1%),RF阳性27例(10.2%);15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13例(86.7%),RF阳性12例(80.0%),抗CCP抗体与RF同时阳性12例。抗CCP抗体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对RA的诊断敏感度与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诊断特异度高于RF(98.9%比89.8%,P〈0.01)。抗CCP抗体、RF在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5.03、4.81,均P〉0.05)。RA组抗CCP抗体和RF含量均高于无关节症状组、HBV相关关节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且RF在HBV相关关节病组的含量高于无关节症状组(U=6017,P〈0.05)。结论抗CCP抗体比RF更适合作为慢性HBV感染相关关节病与伴随RA鉴别的诊断指标。
- 周仁芳刘雪峰陈瑛吴峰曾爱平程勇军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系统在前列腺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 2015年
-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R-1)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取50例前列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的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标本经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留取;并与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对照,标本经行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留取。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前列腺组织IGF-1、IGFR-1蛋白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组IGF-1、IGFR-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依次为:56%比30%、60%比38%,P<0.05)。前列腺癌组IGF-1、IGFR-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依次为:0.168±0.016、0.174±0.022OD值)也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依次为:0.135±0.024、0.150±0.027OD值)(P<0.01)。相关分析显示,IGF-1/IGFR-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无显著相关性(r=0.242,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IGF-1/IGFR-1的表达水平增强,IGF/IGFR信号系统可作为前列腺癌预后的预测指标。
- 鲍小招范广民吴忠明陈振乾吴忠标曾爱平屈宏斐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
- 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株对多种常用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的药敏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289例胃病患者的标本,取其胃黏膜活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对培养到的Hp菌采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性溃疡50.00%,活动性胃炎40.77%,胃癌31.87%,萎缩性胃炎17.92%。898例Hp阳性患者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低,暂未发现耐药株,其次为庆大霉素(1.11%)、克拉霉素(13.14%)、羟氨苄青霉素(13.36%)、呋喃唑酮(32.29%),甲硝唑的耐药率最高(100%)。结论Hp感染与多种胃病关系密切,临床上对Hp感染的患者可选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及羟氨苄青霉素治疗,不宜选用甲硝唑。
- 郑敏巧吴锋莫一涵曾爱平丁玎
- 关键词:药物敏感试验
- 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细胞外基质在慢性肾小球肾病中的变化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外基质(ECM)在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5例慢性肾小球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的尿TGF-β1水平,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尿中的各种ECM,所有检测值均用尿肌酐(Cr)浓度进行校正。结果:在不同临床分组中,尿TGF-β1/Cr和LN/Cr、PCⅢ/Cr、Ⅳ-C/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HA/Cr水平则在Ⅲ、Ⅳ组中出现下降。而在不同的病理分组中,肾小球轻微病变(GML)组尿中TGF-β1、EC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病理分组则出现不同的变化。相关性分析尿TGF-β1/Cr与LN/Cr、PCⅢ/Cr、Ⅳ-C/Cr正相关,与HA/Cr无相关性。结论:通过尿TGF-β1和ECM在慢性肾小球肾病患者中的联合检测,对评价慢性肾小球肾病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
- 周仁芳曾爱平李云生林曦柯颖杰陈瑛吴光华
- 关键词:肾小球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基质
- 急性胸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联合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04年
- 为探讨联合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红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对伴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对 5 2例患者胸痛后 2h内、3~ 4h、5~ 6h分别采血 ,用荧光免疫干片法同时定量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红蛋白值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栓前体蛋白。结果发现 ,38例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栓前体蛋白和肌红蛋白阳性率在发病后 2h内、3~ 4h、5~ 6h 3个时间段均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2 5~ 0 .0 0 0 ) ,而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阳性率仅在发病后 5~ 6h才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0 0 )。发病后 2h内血栓前体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其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P <0 .0 5~ 0 .0 1) ,发病后 3~ 4h血栓前体蛋白与肌红蛋白的这种差异消失 ,而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的差异仍存在的 ,至发病后 5~ 6h4者均无显著差异 ;心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最高。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敏感指标 ,而心肌钙蛋白I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特异指标 ,联合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红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有助于?
- 林文辉马湘俊周仁芳曾爱平陈君柱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前体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