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慧玲

作品数:35 被引量:174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干细胞
  • 10篇细胞
  • 10篇耐药
  • 5篇基因
  • 4篇碳青霉烯
  • 4篇青霉烯
  • 4篇缺血
  • 4篇肿瘤
  • 4篇肿瘤干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间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4篇川芎
  • 4篇川芎嗪
  • 3篇原菌分布
  • 3篇碳青霉烯酶
  • 3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胃癌
  • 3篇胃癌诊断

机构

  • 27篇江苏省中医院
  • 9篇江苏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镇江市第一人...
  • 2篇丹阳市人民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安徽医学高等...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35篇曹慧玲
  • 13篇李岷
  • 11篇赵苏瑛
  • 8篇许文荣
  • 8篇钱晖
  • 6篇朱小飞
  • 6篇朱伟
  • 6篇魏源华
  • 5篇徐学静
  • 4篇顾万建
  • 4篇张春兵
  • 4篇史恒芳
  • 3篇陈云峰
  • 3篇陈忠
  • 2篇毛飞
  • 2篇王胜
  • 2篇许晓蒙
  • 2篇步雪峰
  • 2篇严永敏
  • 2篇吴倩

传媒

  • 9篇国际检验医学...
  • 7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第一届国际肿...
  • 1篇第八届临床实...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芎嗪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缺血性脑卒中迁移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观察体内外川芎嗪(TMP)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迁移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体内尾静脉移植ucMSCs入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荧光显微镜观察GFP-ucMSCs的迁移定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体外采用Transwell法检测ucMSCs的迁移,观察TMP处理以及加入拮抗剂后对ucMSCs迁移率的影响,ELISA检测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体内结果发现TMP预处理后ucMSCs迁移至脑梗死区的数量(IOD 2.9×105)较未处理组(IOD 0.4×105)显著增加(P <0.05),SDF-1和CXCR4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 <0.05),且加入拮抗剂后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 <0.05);体外实验显示TMP预处理后的ucMSCs迁移细胞数由每区域20个提高至88个(P <0.05),与CXCR4的表达升高一致;TMP处理损伤PC12细胞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17.2 pg/mL降至13.5 pg/mL)。结论 川芎嗪通过调节SDF-1/CXCR4轴提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迁移率,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移植微环境,为中医药与干细胞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
曹慧玲汪小蓉朱小飞张洁钱世宁
关键词:川芎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卒中迁移
川芎嗪对过氧化氢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过氧化氢引起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肾上腺嗜铬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制备过氧化氢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炎症性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观察过氧化氢的毒性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川芎嗪预处理后,PC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白介素1β(IL-1β)分泌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调,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下调,谷胱甘肽(GSH)升高。结论:川芎嗪对过氧化氢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川芎嗪抑制细胞凋亡、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相关。
曹慧玲高峰张春兵
关键词:川芎嗪PC12细胞氧化应激
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多粘菌素中介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协同作用
目的:评价多种抗生素及其联合应用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寻找有效的联合用药策略。方法:选取24 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经改良Hodge 实验验证受试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曹慧玲舒钊彻李岷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基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12年
近些年,临床分离的细菌对常规抗生素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耐药性,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外,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出现也威胁到了公众健康。《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中的关于携带有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Delhimetallo-β-lactamase1,NDM-1)基因的细菌的报道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1]。本文对该基因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曹慧玲李岷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革兰阴性菌公众健康多重耐药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机制研究
2014年
目的:检测 I类整合酶基因(intI 1)及 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耐复方新诺明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基因分布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煮沸法提取总 DNA,采用 PCR法检测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在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28株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25株检出 I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9.29%;21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75%;15株检出sul2基因,检出率为53.57%;18株复方新诺明敏感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5株检出 I 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27.78%,4株检出 qacE△1-sul1基因,检出率为22.22%,均未检出 sul2基因。结论耐复方新诺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部分携带有 intI 1,qacE△1-sul1和 sul2基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与 intI 1,qacE△1-sul1和 sul2的存在有关。
赵苏瑛刘宏祥李岷曹慧玲史恒芳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复方新诺明I类整合酶基因
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发现有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如白血病,乳腺癌,脑肿瘤等。这类细胞含量极少(约占肿瘤细胞0.1%-1.0%),其生物学特性类似于正常成体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同时可以分化为表型不一致的癌细胞,并可...
曹慧玲徐学静钱晖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增殖能力免疫标记
文献传递
化脓性链球菌毒力基因检测及模式分类分析
2018年
目的调查60株化脓性链球菌毒力基因存在状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模式。方法 60株化脓性链球菌分离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病灶部位拭子标本。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侵袭性酶毒力基因(hyl A、spe B、endo S)、超抗原毒力基因(sme Z)、免疫逃逸毒力基因(sic)及黏附素毒力基因(prt F1)等6种毒力基因,并基于阳性检出模式进行毒力基因分类。结果侵袭性酶spe B、endo S基因和超抗原sme Z基因检出率均达100%,hyl A检出率为50%,sic检出率为23.3%,prt F1未检出。根据毒力基因检测结果,60株化脓性链球菌可分为4种类型,检出hyl A、spe B、endo S、sme Z等4种毒力基因有29株(48.3%),检出spe B、endo S、sme Z等3种毒力基因17株(28.3%),检出spe B、endo S、sme Z、sic等4种毒力基因13株(21.7%),检出hyl A、spe B、endo S、sme Z、sic等5种毒力基因1株(1.7%)。结论临床分离化脓性链球菌侵袭性酶spe B、endo S基因和超抗原sme Z基因检出率均达100%,推测其可能是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导致感染灶局部炎症和坏死的原因之一。
林涛曹慧玲李前辉唐朝贵
关键词:化脓性链球菌毒力基因
干细胞标志物Nanog的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Nanog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用RT-PCR和Real-timePCR检测6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anog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ano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1%(36/62)、9.7%(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eal-timePCR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Nanog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Nanog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状态相关,低、未分化组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Nanog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其分化状态相关,可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新的分子标志。
陈忠许文荣钱晖朱伟王胜步雪峰毛飞曹慧玲徐学静
关键词:胃癌NANOGPCR肿瘤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1年
间质干细胞(MSCs)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再生医学中干细胞治疗的理想细胞之一。MSCs移植可通过分化及旁分泌作用有效促进肾损伤的修复,改善肾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疗效较显著。但是,MSCs治疗肾损伤的机制仍不明确,尚待进一步研究,影响治疗的因素以及移植安全问题也需重视,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后,MSCs有望成为临床肾脏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发挥重要价值。
曹慧玲许文荣张春兵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肾脏疾病
尿有形成分、尿干化学和尿培养联合检测对于尿路感染的意义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分析尿有形成分分析、尿干化学和尿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尿常规检查对于尿路感染(UTI)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iQ20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简称iQ200)、COMBI500尿11项干化学分析仪及VITECK32细菌鉴定仪对309例临床中段尿标本同时进行尿有形成分、尿干化学分析及细菌培养,分析尿培养鉴定、白细胞定量、细菌定量、白细胞酯酶(LE)和亚硝酸盐(NIT)之间的关系。比较这5项指标对UTI筛查和诊断的意义。结果有效统计标本271例,其中尿培养阳性74例,阳性率为27.3%。当细菌定量阳性(白细胞≥20个/μL)、且LE和NIT为阳性时,待检标本UTI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最大,分别为98.1%(52/53)和96.0%(24/25),但此时敏感性较低,仅为32.4%(24/74)。当以细菌定量、白细胞、LE中的任一阳性结果作为阳性筛选时,敏感性可达94.6%(70/74),阴性预测值达0.778(14/18)。尿常规4个检测单项以白细胞的诊断效率最高,约登指数为0.420,且其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具有一致性。iQ200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能力优于阳性球菌。结论尿常规检查中干化学和iQ200的4个尿路感染的相关指标可快速拟诊或排除UTI;4个关键指标均为阳性时,可临床诊断UTI,但确诊仍需尿培养结果。iQ200诊断UTI的效能优于尿干化学检测。
魏源华李岷曹慧玲李克娟陈克岩
关键词:干化学分析细菌培养尿路感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