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色谱
  • 3篇气质联用
  • 3篇气质联用法
  • 3篇相色谱
  • 3篇联用法
  • 2篇液相色谱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质谱
  • 2篇色谱法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微胶囊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薄层
  • 2篇薄层色谱
  • 2篇薄层色谱法
  • 1篇油脂
  • 1篇乳化

机构

  • 5篇南昌大学

作者

  • 5篇易路遥
  • 3篇郑为完
  • 3篇廖和菁
  • 1篇周小娟
  • 1篇邹金
  • 1篇张海玲
  • 1篇时浩
  • 1篇杨静
  • 1篇龙吉云
  • 1篇孔令伟

传媒

  • 2篇食品科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在及检测分析
本论文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丁酸单双甘油酯,主要研究了以丁酸和甘油为反应物,四氯化碳为带水剂、磷酸作催化剂的丁酸单双甘油酯酯化合成工艺。以酯化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分别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为手段,探索最佳的丁酸单双甘油酯的...
易路遥
关键词:合成工艺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
文献传递
气质联用法测定丁酸单甘酯被引量:2
2010年
建立GC-MS测定丁酸单甘酯含量的方法。采用DB-5MS(30m×0.25mm,0.25μm)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80℃,色谱升温条件为起始100℃,以10℃/min升至150℃,再以30℃/min升至250℃,保持5min,氦气流量1.0mL/min,分流比10:1。结果表明:丁酸单甘酯质量浓度在0.5~1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146961X-30250(r=0.999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9%,重复性实验RSD为1.7%,最低检测限0.2ng。该方法简便、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丁酸甘油酯中丁酸单甘酯的含量测定。
易路遥郑为完廖和菁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
丁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其在油脂微囊化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9年
以甘油(0.5mol)、丁酸(0.4mol)为原料,四氯化碳(25ml)为带水剂,经磷酸(用量为甘油质量的4.0%)催化酯化合成丁酸甘油酯。用FT-IR对产品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可合成目标产物,经测定单甘酯含量为60.2%。以合成的丁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应用于油脂的微胶囊化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廖和菁郑为完易路遥周小娟杨静时浩
关键词:红外微胶囊化
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成及检测分析
本论文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丁酸单双甘油酯,主要研究了以丁酸和甘油为反应物,四氯化碳为带水剂、磷酸作催化剂的丁酸单双甘油酯酯化合成工艺。以酯化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分别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为手段,探索最佳的丁酸单双甘油酯的...
易路遥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
文献传递
丁酸单双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微胶囊配方
2010年
比较了丁酸单双甘油酯与标品的色谱保留值和质谱图,确定了目标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以麦芽糊精为壁材,变性淀粉为乳化增稠剂,制备大豆油粉末油脂。采用丁酸单双甘油酯、柠檬酸单甘酯和聚甘油酯为乳化剂,当其比例为3%:1.2%:0.6%时,表面油含量1.23%,包埋率97.93%。对其复原乳状液进行粒度测定,粒度分布范围较窄,表明乳状液均匀细腻,产品乳化稳定好。并对其做电镜扫描,微胶囊表面圆润光滑,形态均一,有一些小颗粒附着在大颗粒表面,形成部分附聚粉,增强了粉末油脂的溶解性,同时表明产品微胶囊化效率高,对包埋的芯材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廖和菁郑为完易路遥龙吉云张海玲邹金孔令伟
关键词:质谱粒度扫描电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