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敏骅

作品数:177 被引量:622H指数:1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59篇细胞
  • 54篇肺癌
  • 30篇阻塞性
  • 27篇小细胞
  • 27篇慢性
  • 23篇慢性阻塞性
  • 23篇非小细胞
  • 20篇肿瘤
  • 20篇阻塞性肺疾病
  • 20篇慢性阻塞性肺...
  • 20篇肺疾病
  • 18篇外周
  • 18篇外周血
  • 18篇疾病
  • 18篇程序性死亡
  • 17篇蛋白
  • 17篇程序性死亡配...
  • 15篇肺癌患者
  • 15篇癌患者
  • 14篇急性加重

机构

  • 160篇苏州大学附属...
  • 27篇苏州大学
  • 6篇苏州医学院
  • 3篇扬州大学
  • 3篇扬州大学附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苏州医学院附...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南通市第一人...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无锡市第五人...
  • 1篇苏州市第三人...
  • 1篇昆山市第三人...

作者

  • 177篇施敏骅
  • 32篇邢玉斐
  • 31篇胡华成
  • 22篇杜紫燕
  • 21篇周童
  • 17篇潘雪
  • 17篇余勇
  • 16篇陈永井
  • 16篇胡筠珠
  • 15篇钱斌
  • 15篇张增利
  • 14篇陈锐
  • 13篇连一新
  • 11篇徐跃华
  • 10篇钱亚娟
  • 10篇徐迅
  • 7篇嵇成红
  • 7篇张柳琴
  • 5篇黄隽英
  • 5篇陈婷

传媒

  • 29篇江苏医药
  • 9篇国际呼吸杂志
  • 7篇苏州大学学报...
  • 7篇中华医学会呼...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临床荟萃
  • 5篇中华结核和呼...
  • 5篇中国实用内科...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中国长江医学...
  • 3篇苏州医学院学...
  • 3篇国外医学(内...
  • 3篇中国血液流变...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呼吸与危...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7篇2017
  • 11篇2016
  • 8篇2015
  • 13篇2014
  • 23篇2013
  • 6篇2012
  • 16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单抗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肺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和T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EGFR敏感突变肺癌细胞中细胞膜型和可溶性PD-L1表达以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厄洛替尼干预前后EGFR突变及野生型肺癌细胞株中细胞膜型PD-L1和可溶性PD-L1的表达。以抗PD-L1单抗和(或)厄洛替尼处理肿瘤细胞和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增殖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厄洛替尼干预后共培养体系中肿瘤细胞和T细胞中细胞膜型PD-L1的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EGFR敏感突变型细胞株PC9和HCC827中高表达细胞膜型PD-L1,其表达率分别为(78.7±3.1)%和(82.7±2.6)%。经厄洛替尼处理后,PC9和HCC827细胞中细胞膜型PD-L1的表达率分别为(64.7±3.1)%和(73.0±2.6)%,均明显下调(均P〈0.05);PC9和HCC827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可溶性PD-L1的含量分别为(0.680±0.120)ng/ml和(0.903±0.047)ng/ml,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EGFR野生型细胞株A549和H1299中细胞膜型PD-L1和可溶性PD-L1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在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厄洛替尼干预可促进T细胞的增殖;联合抗PD-L1单抗后,T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加增强(均P〈0.05)。在EGFR野生型肺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厄洛替尼干预对T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均P〉0.05);联合抗PD-L1单抗后,T细胞的增殖能力亦无明显变化(均P〉0.05)。厄洛替尼干预前后,活化T细胞和HCC827细胞共培养组中IFN-γ的分泌水平分别为(856.0±70.3)pg/ml和(1 697.3±161.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膜型PD-L1的表达率分别为(76.2±0.5)%和(50.9±0.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厄洛替尼干预并不
佘由潘雪邢玉斐周童张增利施敏骅陈永井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厄洛替尼
伴随基因突变/扩增在肺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2月—2020年7月经新一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检测的71例共132份肺癌患者标本基因检测数据(其中包括血液标本67份、肿瘤组织48份、胸腔积液15份、脑脊液2份),采用GraphPad Prism7.0统计分析不同临床标本伴随基因的突变/扩增状态。结果:所有检测标本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之外,另可检测到前5位突变/扩增基因分别为肿瘤蛋白p53(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TP53)、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RBB2)、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etinoblastoma 1,RB1)、肝细胞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MET)。初诊肺癌患者血液标本共入组50例,EGFR突变阳性率34%(17/50),除EGFR突变之外,所检测标本还可检测到79种基因突变/扩增,所有标本共出现123次伴随基因突变/扩增,平均2.46次/例,血液标本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与患者临床分期、吸烟、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均无关(均P>0.05)。初诊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共入组46例,EGFR突变阳性率50%(23/46),除EGFR突变之外,所检测标本还可检测到160种基因突变/扩增,所有标本共出现285次伴随基因突变/扩增,平均6.20次/例,肿瘤组织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与患者临床分期、年龄均无关(均P>0.05),与吸烟、性别、病理类型均有关(U=74.000,P<0.001;U=130.5,P=0.003;F=8.968,P=0.011)。亚组分析发现,血液标本及肿瘤组织中TP53是否突变对患者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标本:χ^(2)=0.321,P=0.571;肿瘤组织:χ^(2)=0.309,P=0.579)。对同时进行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配对检测的患者,初诊肿瘤组织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3(1,8)]高于同一�
潘雪高春峰邢玉斐钟安媛周童张增利施敏骅
关键词:肺肿瘤基因检测基因扩增突变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8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该院1991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28例IPF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Velcro罗音和杵状指为突出表现,胸片/胸部CT显示双下肺外带弥漫网状结节影,肺功能呈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障碍,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I型呼吸衰竭。1例为IPF合并肺癌。71.4%的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研究期内7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结论IPF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特征性表现,并除外其他间质性肺病,不典型病例确诊还需肺活检。激素治疗对部分病例有效。IPF合并肺癌者预后差。
余勇施敏骅胡华成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预后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及和功能状态评分间的关系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和功能状态评分间的关系。方法60例初治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两个周期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并与20例正常体检者作对照,同时对肺癌患者进行功能状态评分。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19±8.72)%、(20.57±5.80)%、(17.67±6.5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59.76±6.92)%、(35.89±6.97)%、(21.51±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比例为(28.51±8.21)%,高于正常对照组[(20.9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细胞比例为(7.54±4.29)%,与正常组[(9.52±4.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两药含铂方案化疗两个周期后,肺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比例分别为(57.96±8.33)%、(33.29±6.90)%、(21.48±5.78)%,较化疗前有增多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细胞比例为(21.64±5.10)%,较化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化疗前平均为1.48±0.60,化疗后平均为1.45±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较正常人普遍降低,化疗在短期内有可能使肺癌患者免疫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全身功能状态评分的补充。
嵇成红施敏骅
关键词: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诊断、分型、病情估价和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生化比色定量法、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 ,序贯检测 98例不同TMN分期的NSCLC患者的血清TSGF、CEA、CYFRA2 1- 1水平。结果 各型肺癌早期TSGF水平皆升高 ,但应与急性炎症相鉴别 ;CEA、CYFRA2 1- 1水平分别在腺癌和鳞癌早期即可增高 ;3项指标皆明显增高时 ,往往提示病变广泛或已为晚期。结论 结合临床和其他辅助检查 ,血清TSGF、CEA、CYFRA2 1- 1联合检测对NSCLC的早期鉴别诊断、推测病理类型、指导治疗、监测复发、判断预后有较大意义。
施敏骅胡筠珠胡华成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血清诊断NSCLC
哮喘患者新效应T细胞-T_H17的表达及意义
2009年
宋红蕾严茹红朱雪明钱亚娟施敏骅
关键词:哮喘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及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6
2018年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和CT影像学特征与其病理诊断结果的关联,建立SPN良恶性预测的数学模型。方法选取372例经手术切除并获取明确病理诊断的肺结节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史、病理结果)和CT影像学特征(结节位置、是否为磨玻璃结节、结节长径、钙化征、血管集束征、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将病例分为建模组(268例)和验证组(104例)。利用建模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结节良恶性的模型。将验证组的数据代入该模型进行验证,并和经典模型(Mayo模型、VA模型、李运模型)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建模组268例肺结节中,良性112例(41.8%),恶性156例(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史、结节长径、磨玻璃结节、毛刺征是预测SPN良恶性的独立因素(P〈0.05),SPN良恶性预测模型为p=ex/(1+ex),x=-4.8029-0.743×性别+0.057×年龄+1.306×肿瘤史+1.305×磨玻璃结节+0.051×结节长径+1.043×毛刺征。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与Mayo模型(0.696)、VA模型(0.634)、李运模型(0.6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史、磨玻璃结节、结节长径、毛刺征是预测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用来预测SPN良恶性,效力不劣于其他经典模型。
王欣徐跃华杜紫燕钱亚娟徐中华陈锐施敏骅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肺肿瘤计算机断层扫描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程长,病变不可逆转,由于反复感染,特别是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可严重损害患者肺组织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支气管扩张症的急性加重一般是由定植菌群引...
周童施敏骅邢玉斐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
TRAIL和抗肿瘤药物协同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体外诱导非小细胞肺癌渊亡的效果及和抗肿瘤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用20-160ng/ml浓度范围的rhTRAIL单独及联合阿霉素、顺铂和紫醇处理体外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8h后测定细胞Caspase 3的活性变化,并于24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对NCI—H460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经药物处理8h后NCI-H460细胞的Caspase3活性提高,24h后各处理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核固缩、碎裂等形态学改变,联合用药组上述变化更明显,细胞凋亡率更高。结论TRAIL可以有效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凋亡,其效果与作用浓度呈正相关;TRAIL和常用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施敏骅余勇钱斌连一新陈锐杜紫燕胡华成
关键词:凋亡非小细胞肺癌
氡染毒小鼠外周血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2009年
目的在建立氡染毒小鼠模型的基础上,筛选和鉴定氡染毒小鼠外周血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方法采用HD-3型多功能氡室对BALB/c小鼠动态吸入染毒,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按照小鼠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累积剂量分为实验组(累积剂量105WLM)和对照组(室内本底浓度,1WLM)。采用RNA转录物5’末端启动机制技术(SMART)和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正、反向消减eDNA文库,选取含有插入eDNA片段的克隆进行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上调或下调的阳性克隆。克隆的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成功构建了消减cDNA文库基础上,挑取白斑390个,获得312个含有插入片段的单克隆,进行反向Northern杂交,分析基因的上调或下调水平。选取差异表达克隆41个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获得10条已知功能或有注释的差异基因片段和3条未知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氧化损伤、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等多方面的功能。结论氡染毒可引起一系列基因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利用SSH技术可以筛选到氡染毒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氡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陈锐李建祥聂继华施敏骅胡华成童建
关键词:抑制消减杂交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