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沆

作品数:19 被引量:195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脉络膜
  • 10篇血管
  • 8篇注射
  • 8篇玻璃体
  • 7篇体腔
  • 7篇病变
  • 7篇玻璃体腔
  • 6篇视网膜
  • 6篇腔注射
  • 6篇网膜
  • 6篇玻璃体腔注射
  • 5篇光学相干
  • 4篇单克隆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血管生成
  • 4篇血管生成抑制
  • 4篇血管生成抑制...
  • 4篇抑制剂
  • 4篇制剂
  • 4篇克隆

机构

  • 19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9篇戚沆
  • 19篇陈长征
  • 15篇易佐慧子
  • 9篇苏钰
  • 6篇翁铭
  • 6篇余岚
  • 4篇郑红梅
  • 3篇周芸芸
  • 2篇曹思
  • 2篇许芳
  • 2篇李璐
  • 2篇梁超群
  • 1篇胡静
  • 1篇何璐

传媒

  • 8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因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或动眼神经麻痹首诊于我院眼科的16例患者,均以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或眼肌麻痹收入院,最终经MRI、MRV、脑脊...
易佐慧子陈长征戚沆翁铭郑红梅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目的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
戚沆陈长征苏钰易佐慧子
关键词:玻璃体注射
影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反应的临床特征与基因因素被引量:25
2015年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减少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稳定或改善视力.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并非所有wAMD患者对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患者基线视力、CNV病灶大小及类型、年龄、玻璃体视网膜黏附状态、疾病的基因特征等均可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充分了解影响wAMD患者雷珠单抗治疗反应的相关因素,增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针对性,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戚沆陈长征
关键词:医疗无效
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因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首诊于我院眼科的13例患者,均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收入院,最终经MRI、MRV、脑脊液检查等确诊为颅内病变。结果:13例患者单眼发病5例,双眼发病8例,11例以视力下降或一过性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2例以视野缺损为主要症状,行头颅MRI检查7例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具体为:3例脑膜瘤,1例松果体瘤,1例颅咽管瘤,2例颈内动脉瘤,余6例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均大于250mmH2O,其中2例MRV或DSA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结论: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为表现的患者应行头颅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有些视乳头水肿患者头颅MRI检查阴性时,需进一步行MRV、DSA等检查以排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疾病。
易佐慧子陈长征戚沆翁铭郑红梅
关键词:视乳头水肿特发性颅内压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眼脉络膜厚度(CT)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无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31只眼(AMD组)以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3例33只眼(病理性近视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之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4.23±1.33)、(2.27±0.88)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患眼中心凹下CT.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的CT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l、3、6个月,AMD组患眼平均CT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9.68±11.02)、(12.58±11.04)、(13.84±11.67) μm.AMD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6.34、6.60,P<0.001).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CT分别为(81.09±63.20)、(79.52±63.64)、(79.88±62.46) μ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2.06±10.92)、(3.64±8.78)、(3.27±7.20)μm.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7);治疗后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61,P=0.024、0.01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均无相关性(r=0.04、0.30,P=0.815、0.099).结论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会引起渗出型AMD及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CT降低.
戚沆陈长征易佐慧子周芸芸
高度近视中青年人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关系
目的 观察无内眼手术史高度近视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其与眼轴长度、年龄及屈光度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比较性、非干预性研究。病例组为45例(82只眼)中青年高度近视(屈光度≥-6D或眼轴长度≥26mm)患者,对照组为4...
戚沆陈长征易佐慧子翁铭许芳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光动力疗法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光谱眼底成像观察一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女,7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4年7月2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眼科检查:右眼0.2,左眼0.4;矫正均不能提高。眼压:右眼13mmHg(1mmHg=0.133kPa),左眼11mmHg.
戚沆陈长征苏钰
关键词:色素上皮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ICNV的11例患者12只眼纳人研究。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检查BCVA,OCT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患眼治疗前BCVA为25~77个字母,平均字母数(61.73±14.58)个;CRT为290-467tam,平均CRT为(330.73±47.79)g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康柏西普0.05ml(含康柏西普0.5mg)。第1次注射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患眼平均注射次数(1.91-91.04)次。平均随访时间(6.73±1.19)个月。12只眼中,完成整个随访11只眼,失访1只眼。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CRT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3.80、3.65,P〈o.05)。治疗后1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提高、稳定、降低分别为1、8、1、1只眼,分别占患眼的9.09%、72.73%、9.09%、9.09%。治疗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提高、稳定、降低分别为3、6、1、1只眼,分别占患眼的27.27%、54.55%、9.09%、9.09%。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78、4.12,P〈0.05)。治疗后6个月,FFA检查发现,CNV病灶渗漏消失、渗漏减轻及渗漏扩大分别为6、3、2只眼,分别占患眼的58.33%、25%、16.67%。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视网膜水肿消退,中心凹形态正常。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撕裂、眼压持续升高、眼内炎
余岚陈长征苏钰易佐慧子周芸芸戚沆梁超群徐奕爽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眼底自身荧光观察妊娠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例被引量:5
2018年
患者女,32岁,孕6月。因左眼视物变形3d于2016年7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既往无眼病史及家族病史,无糖皮质激素用药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
戚沆陈长征许阿敏易佐慧子何璐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妊娠期眼底家族病史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6
2015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病灶.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患眼平均BCVA为(41.20±22.61)个字母,平均CRT为(345.25±131.96)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患眼平均注射次数(3.45±0.69)次.每一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7.35±0.99)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CRT及CNV病灶渗漏的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7.09、7.44、7.25,P<0.01).治疗后1个月,视力显著提高6只眼,占30%;提高8只眼,占40%;稳定6只眼,占30%;末次随访时,视力显著提高6只眼,占30%;提高9只眼,占45%;稳定5只眼,占25%.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34、3.78、3.47、3.44,P<0.05).末次随访时,FFA、ICGA检查发现,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6只眼,占30%;渗漏减轻11只眼,占55%;渗漏扩大3只眼,占15%.随访期间均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撕裂、眼压持续升高、眼内炎等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亦未见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CRT;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余岚陈长征易佐慧子苏钰周芸芸郑红梅戚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