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轩
- 作品数:58 被引量:2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草地水源圈植物群落退化格局被引量:3
- 2016年
- 游牧民定居放牧是目前主要的放牧方式,导致水源圈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普遍存在。2014年5月底至6月初,在新疆北部荒漠草地上,以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在8个方向上设置50、100、200、400、800和1200 m共6个采样距离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取样。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的组成、物种重要值、丰富度以及群落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期望为荒漠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与水源点距离的减少、放牧强度的增加,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呈现明显梯度变化,建群植物博洛塔绢蒿优势度逐渐降低,1年生植物优势度逐渐增加;植物群落、多年生草本植物和1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总盖度逐渐降低,与建群植物博洛塔绢蒿的盖度显著正相关。1年生植物和有毒植物骆驼蓬在水源点附近优势度增加,说明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地上植物群落趋于退化。因此,在这一地区开展游牧民定居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可能加剧荒漠草地的退化。
- 徐文轩连仲民徐婷杨维康吴珂David Blank
- 关键词:植物群落
- 新疆北部荒漠草地水源圈土壤养分的梯度变化
- 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荒漠草地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荒漠草地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六个采样距离(50m、100m、200m、...
- 徐文轩吴珂张弛杨维康
- 关键词:荒漠草地土壤养分
-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被引量:3
- 2022年
-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资源,于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30个红外相机位点共布设58台红外相机,累积工作29730个工作日,共获得99850份图像及视频数据,采集独立有效照片5744张;共观测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9目19科29种,其中兽类5目10科15种,鸟类4目9科14种。观测到的动物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北山羊(Capra sibirica)、马鹿(Cervus canadensis)、猞猁(Lynx lynx)、赤狐(Vulpes vulpes)、黑鸢(Milvus migrans)以及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森林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60.569),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RAI=0.854);高山草甸及裸岩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18.693),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暗腹雪鸡(RAI=0.316)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RAI=0.854)。物种累积曲线结果显示:兽类物种数在200 d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鸟类物种数在100 d之后增速放缓但一直持续增长,表明时长450 d的红外相机监测力度对保护区中的兽类而言较为充分,对鸟类而言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白慧尹丽颖苏辉明高峰穆玉琴张芸芸童玉平徐文轩曹秋梅杨维康徐峰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 大沙鼠行为生态学研究现状被引量:10
- 2011年
-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沙鼠亚科(Gerbillinae),广泛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国,是沙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鼠种,是中亚荒漠区的重要建群鼠种。大沙鼠为建立定居点而挖掘复杂的洞穴系统,生活在此洞穴系统内的一个家族通常由2~3代大沙鼠组成。大沙鼠采食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植物,强烈影响荒漠植物的发育和外貌,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对大沙鼠栖息地、采食、储食、警戒、领域、社群、扩散以及昼间活动节律等行为的研究作以综述,分析了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以加深对该物种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并为有效控制该物种、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以及荒漠化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 乔洪海刘伟杨维康徐文轩夏参军David Blank
- 关键词:采食行为警戒行为社群行为活动节律
-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3种荒漠鸟类的巢及窝卵数被引量:1
- 2013年
- 2011年4月~2012年5月,作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了棕尾鵟Buteo rufi-nus、漠鵖Oenanthe deserti和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的巢及窝卵情况。以上3种鸟类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常见鸟类,但关于它们巢及窝卵的情况却少有报道。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3种鸟类的生活史,丰富相关基础资料。
- 徐峰廖灏泓徐文轩夏参军Daivd LANK刘伟杨维康
- 关键词:窝卵数
- 帕米尔盘羊食性与肠道微生物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25年
-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代谢和环境适应有重要影响,其种类组成主要受宿主食物组成与进化遗传的影响。开展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和食性研究有助于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提高宿主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可为濒危动物保护提供指导。采集暖季与冷季各12份帕米尔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新鲜粪样,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和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帕米尔盘羊冷暖季的食物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帕米尔盘羊共采食36科57属植物,其冷暖季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但主要食物均为蔷薇科(Rosaceae)与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帕米尔盘羊冷季营养生态位宽度为3.18,暖季为2.94。该种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多种食物与肠道微生物丰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帕米尔盘羊肠道微生物随着其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宿主在食物缺乏的冷季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与吸收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这有助于宿主更有效地利用氮和能量沉积,提高了盘羊在严酷冬季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动物与其肠道微生物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濒危物种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张丽娇迪拉拉·托留徐文轩吴永杰吴永杰杨维康
- 关键词:食性肠道微生物
-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格局动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4
- 2021年
- 人类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基于2005年至201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数据,选取影响蒙古野驴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矿业开发前(2005年)、矿业开发顶峰时(2011年)以及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修建(2019年)三个时期的蒙古野驴适宜生境空间分布。选取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5年来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生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水源是影响蒙古野驴生境质量的关键自然因素。2005—2019年间该保护区蒙古野驴的生境经历了由较好状态到恶化,随后逐渐恢复的过程。矿业开发前蒙古野驴高适宜生境面积最大(2022.31 km^(2)),生境破碎化程度低,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矿业开发顶峰时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向保护区北部转移,适宜生境大面积丧失,其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0.28%,且生境斑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离散和破碎化程度高,严重威胁蒙古野驴生存。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建设后,大多数已修复的矿区重新成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保护区内蒙古野驴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时增加了556.31 km^(2),但仍处于破碎隔离状态;道路沿线适宜生境丧失严重,蒙古野驴对其明显回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蒙古野驴生境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卡山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恢复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晨邵长亮葛炎汪沐阳张晓晨徐文轩杨维康
- 关键词:蒙古野驴矿业开发生境适宜性
- 不同类型道路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沙鼠分布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道路交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枢纽,了解道路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连通性是道路生态学的挑战之一。小型哺乳动物作为检验环境影响的指示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作用。2020年7月10—17日,调查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国道216、县级道路和沙石道路3种不同类型道路对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分布(洞穴数量、洞群数量和洞群面积)的影响。研究发现,保护区内3种道路对大沙鼠分布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国道216、县级道路和沙石道路。3种道路主要影响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和洞群面积。洞群数量的峰值出现在国道216两侧800 m,远高于县级道路的100 m和沙石道路的10 m。国道216和县级道路两侧洞群面积峰值出现在800 m,洞群面积并未随距沙石道路距离而改变。路面基质而非车流量可能是3种道路对大沙鼠影响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内道路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 汪沐阳吉晟男邵长亮徐文轩陈晨杨维康
- 关键词:大沙鼠准噶尔荒漠道路网络生境
- 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被引量:2
- 2019年
- 2016和2017年每年的6至8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塔古克自治县境内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采食地,共测量了46个采食地样方和相同数量的对照样方。分析了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盖度、灌木、禾草类以及非禾草类草本物种数量、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距水源距离以及距人为干扰距离等12个生态因子对马可波罗盘羊采食地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间仅坡度、海拔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对各生态因子均具有明显的选择性。Y(X)= e^(26.145﹣0.008A + 15.102V + 0.653F + 0.001D)是马可波罗盘羊的资源选择函数,即植被盖度(V)、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种数(F)、海拔(A)和人为干扰距离(D)是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4个关键生态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该函数的预测精度为94.38%,能够很好地反映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的基本情况。
- 张晓晨徐文轩汪沐阳杨维康
- 关键词:资源选择函数
-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的现状与思考
-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地处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4°38′~46°00′,东经88°30′~90°00′,建立于1982年,占地约1.8万km。保护区内地貌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
- 杨维康乔建芳刘伟徐文轩
- 关键词:有蹄类卡拉麦里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