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琪

作品数:19 被引量:302H指数:10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降水
  • 5篇雷暴
  • 4篇云量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3篇对流云
  • 3篇气候
  • 3篇夏季
  • 2篇低云
  • 2篇低云量
  • 2篇雨层云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气温
  • 2篇强降水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总云量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雷达

机构

  • 12篇四川省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局成...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军区
  • 1篇四川省气象探...

作者

  • 19篇张琪
  • 6篇李跃清
  • 4篇肖递祥
  • 4篇任景轩
  • 3篇康岚
  • 3篇龙柯吉
  • 3篇肖红茹
  • 3篇王佳津
  • 2篇罗辉
  • 2篇周秋雪
  • 2篇朱克云
  • 2篇陈权亮
  • 1篇杨云芸
  • 1篇费海燕
  • 1篇董一平
  • 1篇华维
  • 1篇范广洲
  • 1篇王炳赟
  • 1篇孙照渤
  • 1篇曹萍萍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4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2010年高...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夏季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论文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地面降水资料和ISCCP D2云资料,通过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夏季雨层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与降水量、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的贵州、重庆地区夏季的雨层云与雨日、雨量具有较好的关系,尤其是与雨日的相关系数高达0.73。除云南中、西部地区外,西南其余地区夏季高层云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且相关系数与雨层云接近,反映此地区发生降水时,一般是雨层云和高层云相伴存在。夏季的深对流云也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由于深对流云常产生阵性强降水,对降水量贡献较大,所以与雨量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系数高达0.86,并且在三种降水性云系中与降水关系最好。
李跃清张琪
关键词:雨层云高层云降水
夏季南亚高压移上高原时间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亚高压上高原早晚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其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上高原时间变化不仅存在8 a的长周期变化,还存在2 a的短周期变化。在南亚高压上高原偏早(晚)年,南亚高压强度较平均态强(弱),东伸指数较平均值大(小)。并且偏晚年,850hPa上西太平洋副高较平均态偏西,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辐合,降水增加;偏早年则反之。
杨云芸李跃清蒋兴文张琪周秋雪张静
关键词:大气环流夏季降水
近54年四川雷暴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四川省15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0-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数和初、终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雷暴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且存在准11周年的变化特征。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北部和攀西地区西部减少较明显。各市州的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但川西高原要略早于盆地南部和盆地中部。盆地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多出现于午后、消失于凌晨,而川西高原的雷暴多开始于14-20时。另外,初、终雷暴日分别存在延后和提前的趋势,但川西南山地地区和理塘等地的初雷暴日是提前的,而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广元、绵阳大部的终雷暴日存在明显的延后趋势。综合来看,广元、巴中、达州、泸州和凉山州地区的雷暴期有较明显的变长趋势,而其它地区的雷暴期有变短趋势。
任景轩徐志升陈琦张琪
关键词:雷暴
青藏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图特征及成因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2010—2014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雷暴资料和同时段的FY-2D、E双卫星资料,分析了初生雷暴的卫星云图特征,并讨论了午后雷暴的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初生雷暴云团卫星云图特征明显,其发展高度相对较低,云顶位于对流层顶之下,并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其红外云顶亮温和水汽亮温总体均呈单峰型分布,基本介于-55^-10℃和-50^-30℃之间;红外-分裂窗通道亮温差值大多发生在-3.3℃附近,83%的红外-水汽通道亮温差值大于0。进一步分析发现,Ⅰ区、Ⅱ区雷暴初期的地气温差主要集中在5~15℃,地表温度分别集中在25℃和30℃附近,相对湿度分别集中在40%~55%和30%~50%之间,温度-露点差为7~15℃附近。Ⅲ区地气温差主要在5~10℃左右,地表温度集中在30~35℃附近。综合来看,高原东部雷暴初期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集中度较好,近地层适中的地表温度、地气温差和一定的湿度条件,才会非常有利于青藏高原东部午后雷暴的发生发展。
张琪任景轩肖递祥肖递祥肖红茹
关键词:地气温差相对湿度
基于ECMWF模式的四川夏季强降水订正试验被引量:11
2020年
利用2016—2018年6—8月四川地面观测降水资料(含加密自动站)及同时段ECMWF模式各要素预报场资料,根据基于“配料法”计算所得出的3 h间隔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统计各格点各个转换概率阈值的次数,探索了一种针对模式24 h累计降水预报的强降水订正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18年6—8月降水集中时段24—72 h时效ECMWF模式降水预报进行逐日试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1)从大雨、暴雨降水量级综合检验指标来看,各时效订正后命中率、漏报率、T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各指标数值提高的幅度愈大。空报率虽然0—24 h、24—48 h时效预报有所增加,但空报率增加幅度远小于漏报率减小幅度;(2)从个例检验结果来看,订正后的模式预报相比订正前的预报而言,降水量级明显增加,50 mm以上降水落区预报效果有较大程度提升,尤其是0—24 h时效预报,订正后降水落区分布与实况基本一致。
曹萍萍康岚康岚范江琳王佳津
关键词:ECMWF模式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西南地区85个观测站点1960-2005年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SVD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春季和秋季,总云量...
张琪李跃清陈权亮任景轩
关键词:总云量低云量小波分析
成都两次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低空风场特征被引量:16
2021年
利用风廓线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18年7月成都两次暴雨期间低空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开始前,中低层(2~4 km)偏南风增强,甚至可以达到急流强度,低空急流指数峰值出现时间较短时强降水开始时间有一定提前量;(2)短时强降水开始于中低层冷空气入侵之时,0.5 km高度附近的风场扰动出现时间较强降水开始时间提前约1 h;(3)两次强降水过程显示,南风增强产生的强垂直切变有利于强降水发生,而北风增强产生的强切变使得降水减弱。
王佳津张琪张琪龙柯吉龙柯吉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暴雨风切变
我国云量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7
2011年
云是大气垂直运动和湿状况的综合体现,云量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气候变化。气候模式中云参数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十年有关我国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多种云资料的优缺点。此外提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来研究云量最多、云层最厚的西南地区云的特征及其变化。
张琪李跃清杨云芸
关键词:云量降水
基于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的西藏雷暴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2006-2008年间我国风云-2C(FY-2C)卫星资料和西藏39个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对西藏地区雷暴在FY-2C云图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不同地区雷暴在FY-2C卫星不同通道云图上存在差异。总体而言,雷暴发生时,雷暴云的红外云顶亮温值一般介于-63~-13℃之间,较东南沿海地区雷暴云顶亮温偏高。水汽亮温值大多数在-32℃左右,次中心在-48℃以下。红外分裂窗通道亮温差主要在-5~5℃之间。总雷暴与拉萨、日喀则和那曲站雷暴的红外水汽通道亮温差分布特征一致,峰值位于0℃附近且呈准正态分布,而隆子、当雄、安多和索县站的亮温差峰值主要位于亮温差较小的正值区。雷暴FYCDI云指数和FYC_TS云指数高值区间均在零值附近,与前者比较,后者具有反映夜间雷暴云团特征的优势。
朱克云张杰任景轩张琪孙荣
关键词:雷暴
青藏高原东侧不同云类对气温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1984-2009年青藏高原东侧的地面气温和ISCCP D2云资料,对不同云类与气温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SVD、对比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是近50年来川渝盆地最冷的10年,90年代中期是川渝盆地由偏冷向偏暖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且川渝盆地变暖滞后全国主要是由春季和秋季气温异常造成,其中盆地西部是显著异常区。雨层云、卷云、深对流云与气温均存在显著关系,且与气温关系和影响程度均不同;其中,雨层云、深对流云产生"温室效应"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卷云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由于雨层云、深对流云产生降水削弱增温效果,不及卷云与气温的关系突出。另外,雨层云、卷云、深对流云3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卷云与雨层云、深对流云均存在负相关关系,雨层云与深对流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者间卷云与雨层云的负相关最为显著。鉴于这3种云类共同影响气温且与气温相关较显著,建立多云回归模型,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川渝盆地的气候变化预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琪李跃清任景轩
关键词:雨层云卷云气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