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

作品数:22 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死亡率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传染
  • 5篇传染病
  • 4篇染病
  • 4篇发病
  • 4篇发病率
  • 3篇死因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城区居民
  • 2篇心脏
  • 2篇预警
  • 2篇预警模型
  • 2篇死因分析
  • 2篇疾病控制
  • 2篇健康
  • 2篇ARIMA模...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机构

  • 22篇北京市西城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作者

  • 22篇张燕
  • 12篇宋静
  • 9篇初里楠
  • 9篇李竹
  • 6篇崔策
  • 3篇朱丹红
  • 2篇关静
  • 1篇刘庆兴
  • 1篇李莹
  • 1篇张澍
  • 1篇高广月
  • 1篇王洪波
  • 1篇华伟
  • 1篇陈晓霞
  • 1篇王利清
  • 1篇周红玲

传媒

  • 5篇预防医学
  • 3篇职业与健康
  • 3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西城区2004~2012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了解2004-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各年度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城区2004-2012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9种51 174例,年均发病率为696.53/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6年(916.90/10万),最低年份为2012年(550.00/10万)。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最多,占69.42%;其次是细菌性痢疾,占25.57%;第三位为手足口病,占4.21%。发病以20-54岁中青年为主,占总数的50.39%。男性26 806例,女性24 368例,男女性别比为1.10:1。职业以干部职员居多,占24.03%;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和学生,分别占20.40%和13.3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管理,掌握肠道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合疫情时间分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关静张燕宋静
关键词: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
三种预警模型的猩红热预警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比较移动百分位数控制图法、比数图法和ARIMA模型在猩红热预警中的效果,为传染病预警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月发病资料作为基线数据,分别构建控制图法、比数图法和ARIMA预警模型,以2017年猩红热月发病数据对三种预警模型进行测试,结合约登指数和Kappa值选取模型的预警界值,比较三种模型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以评价预警效果。结果比数图法、控制图法和ARIMA模型分别取P99、P95和P80为预警界值;灵敏度均为100.00%;特异度分别为98.40%、97.61%和93.09%;Kappa值分别为0.91、0.87和0.69;AUC值分别为0.992、0.988和0.965;控制图法和比数图法的AUC值均大于ARIMA模型(P<0.05)。结论比数图法和控制图法对猩红热月发病数预警效果均优于ARIMA模型。
崔策张燕宋静
关键词:ARIMA模型猩红热
西城区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了解2013—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性传播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3—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常住居民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资料,采用发病数、发病率和年均发病率等指标对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累计报告性传播疾病3 076例,年发病率分别为45.43/10万、48.26/10万、47.18/10万、45.92/10万和44.17/10万,2013—2017年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无明显趋势变化(P>0.05)。其中淋病的发病率从6.34/10万上升至7.46/10万;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从9.73/10万下降至6.08/10万,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病1 807例,女性发病1 269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男女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4.62/10万和37.9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组性传播疾病发病最多,1 469例占总发病数的47.76%;80~101岁组的梅毒发病数最多,271例占该年龄组性传播疾病发病总数的99.2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1 232例占总发病数的40.05%。广外街道性传播疾病发病数较多,349例占总发病数的11.35%。结论北京市西城区的性传播疾病近5年发病率无明显趋势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以梅毒为主,高危人群集中在20~<40岁。
崔策张燕宋静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防控措施
西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2—2016年西城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西城区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结果 2012—2016年西城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7 42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63.49/10万,死亡72例,报告死亡率为1.08/10万。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11 6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5.09/10万,报告发病率前三位是痢疾、肺结核和梅毒;报告丙类传染病9种25 79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88.40/10万,报告发病率前三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2016年流行性感冒报告发病率为92.06/10万,较2015年上升413.44%。按传播途径分,肠道传染病报告居多,报告发病率为391.6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23.72/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西城区2012—2016年再次报告乙脑、黑热病和斑疹伤寒各1例。结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虽有下降,但仍将是西城区法定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尤其是流行性感冒,应引起重视;同时应加强对新发、少见传染病的监控。
崔策张燕宋静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北京市西城区网络直报监测聚集性手足口病效果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进行聚集性手足口病监测实现早期预警的效果。方法利用2008-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聚集性疫情调查资料和北京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开展学校和托幼园所聚集性手足口病例监测,实现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 2008-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和托幼园所聚集性手足口疫情共23起,通过聚集性病例监测实现早期预警9起(9.13%)。聚集性病例监测对本区学校和托幼园所手足口病监测的覆盖率约为90%。实现早期预警事件的预警病例从诊断到报告的间隔比未实现早期预警的间隔短6~7 h。结论通过传染病网报数据开展聚集性手足口病例监测可以实现早期预警,但预警效果受监测覆盖率、网报和监测及时性影响。目前可以通过修改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工作单位"设置、强化接诊人员的报告意识提高监测覆盖率;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监测时间,提高网报和监测及时性。
张燕宋静李竹
关键词:传染病聚集性病例
移动百分位数控制图法在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移动百分位数控制图法(简称控制图法)在北京市西城区3种重点传染病中的预警效果,为传染病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2011-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3种重点传染病的周发病数据,建立以观察周和前后各2周(A方法)或其前后各1周(B方法)作为基线数据的两种控制图模型,参考"流行"标准,通过比较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选出最优预警模型和预警界值。结果对北京市西城区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和水痘进行预警测试,控制图A方法的最优预警界值分别为P_(85)、P_(65)和P_(8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98、0.919和0.982;控制图B方法的最优预警界值分别为P_(85)、P_(70)和P_(80),AUC值分别为0.996、0.932和0.977,同病种两种控制图法的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图法具有简单实用和预警功效高的特点,可以有效应用于西城区3种重点传染病的预警工作。
崔策张燕宋静
关键词:预警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监测条件比较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传染病监测的执行条件及效果。方法利用定性和定量的调查方法获取学校和托幼机构晨午检流程、效果、影响因素、实施困难,并进行比较。结果晨午检的缺勤追访和可疑症状初筛是发现传染病最关键环节。学校晨午检以班主任为主,校医以可疑症状初筛为主;托幼园所是园医为主,班主任辅助。小学晨午检执行者中医学专业人员少,校医具备医学背景的也较少;中学校医和托幼机构园医基本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学校班主任和校医承担的监测人数多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和园医。结论托幼机构各种条件基本能满足传染病监测需要,学校受实施人员数量、知识背景、责任心和监测时间客观条件的制约,以晨午检实现传染病监测日常化有难度。
张燕宋静
关键词:传染病托幼机构
2013-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城区2013-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2017年西城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起,发病156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狂犬病)。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为主,占92.31%(12/13),事件的发生时间与传染病发生的季节特点一致。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其中,水痘发生次数最多,占学校事件总数的80.00%(4/5)。事件从发生到结案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3.61 d,持续时间最长的为肺结核(118.69 d),最短的为霍乱(5.95 d)。结论防控学校传染病突发是西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应结合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崔策张燕宋静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2014—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分析2014—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分析伤害死亡特征。结果2014—2021年西城区因伤害死亡3137例,年均粗死亡率29.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23/10万,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值分别为9.24%和8.60%。伤害粗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55.65,P<0.001)。伤害死因顺位前五位为意外跌落、自杀、交通事故、意外中毒和溺水,其中意外跌落和自杀的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值分别为6.66%和24.16%。不同年龄组人群伤害首位死因不同:0~<15岁组首位死因是意外跌落和交通事故;15~<45岁和45~<65岁组首位死因均为自杀;≥65岁组首位死因是意外跌落。结论2014—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伤害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意外跌落、自杀和交通事故是主要死因。应针对主要伤害死亡谱和不同人群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以降低居民伤害死亡率。
初里楠董奕李竹张燕朱丹红
关键词:死亡率
2003-2013年北京市某城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利用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分析2003-2013年北京市某城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为今后卫生防病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填报和10个街道派出所收集的户籍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提供2003-2012年百岁表及出生人数作为基础资料,按照国际统一分类方法 ICD-10进行疾病分类编码,计算各种死亡指标。结果 2003-2013年西城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46.78/10万,2013年比2003年上升93.83%。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随年龄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32.38%的死亡发生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2003-2013年西城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主要发生在1月上旬。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防治工作,控制北京市某城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竹初里楠张燕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疾病控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