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辉

作品数:8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白冠长尾雉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2篇雄鸟
  • 2篇栖息地选择
  • 2篇无线电遥测
  • 2篇REEVES...
  • 2篇SYRMAT...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分析
  • 1篇育雏
  • 1篇育雏期
  • 1篇越冬
  • 1篇越冬期
  • 1篇鸟类
  • 1篇鸟类群落
  • 1篇栖息地利用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研究
  • 1篇窝卵数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8篇张晓辉
  • 7篇张正旺
  • 7篇徐基良
  • 5篇郑光美
  • 1篇毕中霖
  • 1篇宋杰
  • 1篇安丽丹

传媒

  • 3篇Zoolog...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河南陕西两地白冠长尾雉的集群行为被引量:23
2004年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方式有极显著的差异 ( χ2 =18 177,df=3,P =0 0 0 0 )。雄鸟有很强的领域性 ,优势个体全年以单独活动或双雄共同活动的方式占据稳定的活动区 ,很少与其他雄性个体集群 ;雌鸟有很强的集群倾向 ,除繁殖季节因孵卵、育雏而离开群体单独活动外 ,通常以 4~ 6只的群体游荡于雄性个体的活动区之间 ,与该活动区的雄鸟形成不稳定的混合群 ,偶尔与其他群体形成暂时性的、更大的混合群。两性集群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各自经受的捕食压力和交配竞争强度 (雄 >雌 )
张晓辉徐基良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谢福录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无线电遥测雄鸟雌鸟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朱家贵溪波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
北京东灵山地区春夏季鸟类群落研究被引量:28
2000年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春夏季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 ,共记录到鸟类 8目 2 6科 73种 ,其中留鸟 2 7种 ,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 37.5% ;迁徙鸟 4 6种 ,占 6 2 .5% .本地区鸟类中有 56 9%为古北界种 ,15 3%为东洋界种 ,2 7 8%为广布种 .山雀科鸟类、环颈雉、北红尾鸲、燕雀、普通、黄雀为本地区春夏季鸟类的优势种 .调查中记录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种 ,Ⅱ级保护动物 11种 .
张晓辉张正旺宋杰李磊毕中霖付兴江
关键词:鸟类群落相对密度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被引量:30
2005年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张可银
关键词:SYRMATICUSREEVESII活动区栖息地利用白冠长尾雉雄鸟
香港的环境教育及其启示被引量:7
2007年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已经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香港的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香港环境教育的发展对内地环境教育工作的借鉴。
徐基良安丽丹张晓辉
关键词:环境教育
白冠长尾雉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被引量:59
2002年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地方的坡向以东南方向居多、坡度较缓而坡位靠下 ,与林缘的距离大于 6 0m而与水源的距离通常小于 30m。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 ,与林缘的距离、乔木胸径、灌木盖度、草本植物的种类和高度等是影响白冠长尾雉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植被结构 ,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特征 ,是影响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方面。建议在对白冠长尾雉采取保护措施时 ,从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入手。注意保护现存栖息地 ,在育雏期保护好草本植物。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育雏期栖息地选择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6± 2 .11)个 ,产卵间隔约为 2 4h ,产下最后 1枚卵即开始孵化 ,孵化期 2 6~ 2 7d ;巢温为 (34.5± 0 .1)℃ ;雌鸟单独孵卵 ,平均每 2 .3d离巢 1次 ,平均离巢时间 (110± 2 4 )min ,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 16 :0 0之后 ;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 .列联表检验表明 ,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 (χ2 =9.0 89,ν =3,P =0 0 2 8)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 ,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t=- 2 .14 6 ,P =0 0 4 6 )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F =32 .0 3,ν =35 ,P =0 .0 0 0 ) .孵化过程中 ,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
张晓辉徐基良张正旺谢福录张可银朱家贵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窝卵数孵卵无线电遥测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China被引量:7
2010年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s a threatened pheasant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The habitat use of territorial male birds was surveyed by the help of live decoys in a core area of Dongzhai NationaI Nature Reserve. The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pheasant was examined at two scales (115 m and 250 m scale, i.e. 4.15 hm^2 and 19.63 hm^2, respectively),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t distance scale. Investigation was based on line transect, RS and GIS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from 2001 to 2003. Moreover, a range of habitat variabl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used and control points at each scale, and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applied to select the key scale and the key habitat factors in relation to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bird. Our results stated that the territorial males at Baiyun occurred mostly in mixed forests, followed by fir forests, pine forests, shrubs, and broadleaf forests. The area of conifer forests wa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bird in breeding period at the scales of 115 m and 250 m, and the proximity of farmland was important for habitat selection in breeding seasons. Furthermore, Reeves's Pheasant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cale of 115 m. When considering a range of habitat variables at all scales within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he leading factors having effect on habitat selection in the breeding period were areas of conifer forests at 115 m scale and the distance to farmland. In addition, these abov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suitable habitat, and optimizing the habitat configuration are important in promoting conservation of this bird. However, it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itiating future researches on the conifer forest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tion of Reeves's Pheasants,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this pheasant more effectively.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张可银溪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