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会刚

张会刚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隧道
  • 4篇岩溶
  • 3篇地质
  • 3篇岩溶隧道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客专
  • 3篇沪昆客专
  • 3篇值模拟
  • 2篇地铁
  • 2篇地铁隧道
  • 2篇水害
  • 2篇隧道岩溶
  • 2篇突水
  • 2篇邻接
  • 2篇客运
  • 2篇客运专线
  • 2篇工程地质
  • 1篇地面沉降
  • 1篇地应力
  • 1篇地应力测量

机构

  • 9篇中铁二院工程...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铁道第二勘察...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作者

  • 10篇张会刚
  • 5篇张广泽
  • 2篇付开隆
  • 2篇姜志玲
  • 2篇毛邦燕
  • 2篇章玉伟
  • 1篇喻洪平
  • 1篇杜义
  • 1篇施善斌
  • 1篇张雨露

传媒

  • 6篇路基工程
  • 2篇铁道工程学报
  • 2篇高速铁路技术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麻拉寨隧道水害综合整治措施及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基于麻拉寨隧道水害段轨道最大隆起值为28 m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9 mm,运用FLAC3D软件模拟反算等效水头高度;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强降雨导致地下水壅高,高水压导致隧底中心水沟及边墙脚等薄弱部位产生劈裂破坏突水。通过降压泄水孔、封闭地表落水洞延缓地表水下渗、列车碾压等应急措施及隧底注浆加固、锚杆锚固、降压泄水洞等永久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并进行整治效果数值模拟。通过分级提速,2017年12月16日限速段恢复常速,恢复后轨道几何尺寸稳定。
张会刚杜刚薛广勋阳军生
关键词:隧道水害综合整治数值模拟
小江活动断裂对渝昆铁路选线的影响及评价被引量:6
2016年
拟建渝昆高速铁路重要比选方案会泽至嵩明段平行小江活动断裂,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通过对内动力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及高烈度地震)、重力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山体)以及施工地质灾害(隧道软岩大变形)等控制线路走向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风险等综合性的比选。在充分论证断裂活动性及相关地震次生灾害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既有的研究成果资料进行工程类比,把山区活动断裂影响带划分为近地表永久地质变形带、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带、地震波影响带,比选方案均有效绕避近地表永久地质变形带,在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带或地震波影响带通过,方案基本可行;选择了施工风险及运营风险可控的会泽-寻甸-嵩明方案作为重要比选方案。
张会刚付开隆张广泽杜义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程地质问题地质选线
深圳地铁隧道邻接问题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针对深圳地铁2号线新建隧道邻接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探讨了施工过程地层应力的变化幅度及影响范围、结构内力及结构安全性,提出了确保新建隧道施工和既有隧道运营安全的措施和建议,为隧道交叉段监控量测系统的设计、施工方案的优化及安全控制提供依据。
张会刚姜志玲章玉伟
关键词:新建隧道既有隧道数值模拟
茅坪山隧道水文地质时序性研究
2019年
基于茅坪山隧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的研究,对茅坪山隧道进行了水文地质分区,有利于茅坪山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涌突水的预防;在施工过程、隧道贯通后进行水文地质持续性观测,有助于辅助坑道"临时工程发挥永久作用"及岩溶水动力分带的再确认;在运营期间进行水文自动化远程观测,为隧道运营风险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张雨露张会刚张广泽
关键词:岩溶隧道施工涌水时序性
深圳地铁隧道邻接施工沉降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研究目的:针对深圳地铁新建隧道邻接既有隧道工程,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探讨新建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新建隧道周边地层位移、既有隧道施工沉降、地面沉降、新建与既有隧道的安全等问题。研究结论:在本地质条件和特定盾构推力情况下,地面最大沉降12.9 mm,最大隆起值0.7 mm,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既有隧道施工结束并完成相应固结沉降最终沉降值为1.8 mm,地表沉降槽宽度约60 m,沉降曲线相对平坦,满足既有隧道横向差异沉降要求。
张会刚姜志玲章玉伟
关键词:地铁隧道地面沉降数值模拟
沪昆客运专线报信山隧道工程地应力测试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报信山隧道水压致裂地应力量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区地应力特征、最大主应力方向;结合最大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分析不同隧道轴线方位的围岩稳定性,为隧道轴线方位、隧道断面形状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隧道区应力特征分析,确定隧道区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为12 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线路方案局部优化,舍弃老屯设站方案;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基本垂直,对隧道洞室稳定性不利,但隧道断面采取1∶1.2的椭圆形开挖形状,可弥补隧道走向对洞室围岩稳定所带来的不利因素;结合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认为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很小。
张会刚施善斌
关键词:客运专线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应力状态
沪昆客专朱砂堡~#2隧道岩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及工程地质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以朱砂堡#2隧道暗河勘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分析了隧道典型岩溶形态、岩溶发育特征;探析薄层缓倾岩层地区巨型溶洞的形成机理,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张营旭张会刚毛邦燕张广泽
关键词:岩溶发育特征工程地质评价
筠连隧道水文地质分区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筠连隧道工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在水文地质分区的基础上对筠连隧道进行施工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总体上隧道中危险区以上占96.2%,涌突水危险性较大;在水文地质分区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又对初步拟定的隧道施工工作面进行危险性评价,为优化工作面的选择提供依据。
张会刚刘兴孙彭城付开隆
关键词:隧道工程
沪昆客专小高山隧道突水突泥及致灾原因探析被引量:10
2016年
研究目的:针对小高山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的岩溶突水突泥地质灾害问题,在钻探、物探、地表调查基础上采取岩溶管道间水力分析法、岩溶洼地分析法、水痕调查法等综合分析方法,查明岩溶管道发育的规律及岩溶管道发生突水突泥的最大涌突水量,为泄水洞设置提供依据;同时对岩溶突水突泥发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析。研究结论:(1)该隧道突水突泥为岩溶管道型,其致灾原因与周期降雨量、岩溶管道的冲淤循环、隧道施工造成岩溶管道壅堵、隧道衬砌及结构形式存在天然"硬伤"、隧底与岩溶管道间存在薄弱"隔水板"有关;(2)岩溶管道最大突水突泥量为108 288 m^3/h,泄水洞的设置起到泄水减压作用,确保结构稳定、运营安全;(3)对小高山隧道突水突泥致灾原因的分析,为岩溶隧道勘察、设计及突水突泥应急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张会刚张广泽毛邦燕
关键词:客运专线岩溶隧道突水突泥
沪昆客专麻拉寨隧道岩溶发育规律及突水原因探析被引量:10
2017年
针对麻拉寨隧道水害,通过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等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的分析,推断出该段岩溶发育具有方向性,岩溶洼地、槽谷、落水洞主要分布在断层延伸方向700~1 300 m,垂直断层方向500 m以内,即地质构造控制该段岩溶发育的方向性;从隧道开挖改变地下水通道、施工期间历次降雨考验、岩溶通道的贯通性、强降雨引起水压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隧道涌突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强降雨时其泄水能力严重不足而造成高水头,在隧底中心水沟及边墙脚等薄弱部位产生劈裂破坏突水。
张会刚张广泽喻洪平何海平
关键词:岩溶隧道构造裂隙水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