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剂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21年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比剂应用日渐广泛,相关不良反应随之增加。对比剂脑病(CIE)是应用对比剂后出现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多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文对CIE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邵东传 吴钧 高云 刘俊 马钢 苏平 普快荣 岑键昌关键词:脑疾病 造影剂 碘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2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术中并发症、手术效果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2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3例患者共使用LVIS支架25枚,1例患者置入了双支架,1例患者为2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置入了两枚支架,支架释放成功率达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4.3%)。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I级栓塞16枚(66.7%),Raymond II级栓塞6枚(25%),Raymond III级栓塞2枚(8.3%),围手术期未再发生脑出血及脑梗死情况;随访3月至1年,所有患者均复查造影,Raymond I级栓塞22枚(91.7%),Raymond II级栓塞2枚(8.3%),所有LVIS支架均展开良好,无支架移位、分支血管闭塞及血管狭窄情况。随访期间患者mRS评分0分21例,mRS评分2分1例,mRS评分3分1例,预后良好率达到96% (mRS评分0~2分)。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动脉瘤治愈率,近期治疗效果良好,但要求术者需具备良好的支架应用技巧,远期疗效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钱晓敏 苏平 刘博虎 王京 高鸿 刘俊 岑键昌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 预后 安全性 疗效分析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DA-SICA)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运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例DA-SI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15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为Raymond分级Ⅰ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恶性脑肿胀,1例死于再出血。存活25例术后随访3~49个月,平均(26.5±2.5)个月;2例术后复发,再次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愈;其余23例术后3个月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及载流动脉狭窄。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DA-SIC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选择,使用支架的数目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术后应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邵东传 吴钧 高云 苏平 刘俊 马钢 普快荣 岑键昌关键词: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血管内栓塞 弹簧圈 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DA-SICA)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2例;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致少量出血,1例术后左侧颞叶迟发性出血,康复治疗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术后死于脑血管痉挛导致恶性脑水肿。存活10例患者,随访3~49个月,平均随访23.4个月,术后随访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和支架内狭窄。结论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邵东传 赵楠 吴钧 苏平 李进 普快荣 陈曦 岑键昌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栓塞结合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尤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苏平 高鸿 谷震 马钢 刘俊 常谦 孙敏 刘杰 李俊彦 彭远 岑键昌关键词:动脉瘤 显微手术 血管栓塞 不同包扎方法对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包扎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术中留置颅内压监护传感器探头,分别于术后即时、术后72 h、术后120h和术后168 h分别采用弹力帽、敷贴2种不同包扎方法,监测并记录颅内压数值.结果术后即时、术后72 h、术后120 h和术后168 h组患者弹力网帽包扎后颅内压较敷贴贴敷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不同时间组弹力网帽包扎后颅内压均较敷贴贴敷增高. 刘博虎 马钢 李俊彦 刘俊 蒲军 岑键昌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包扎方法 颅内压 LVIS支架辅助栓塞破裂的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0年 目的分析15例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的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分析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中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支架释放后移位、支架释放后塌陷、弹簧圈逃逸发生率及手术结束前、术后14 d、90 d的Raymond分级、MRS评分。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弹簧圈使用率为100%,共5例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其中3例为双LVIS支架,一例为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另一例为Solitaire AB支架+LVIS支架。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一例,手术结束时评估,Raymond分级1级14例(93.3%) 0,Raymond分级2级1例(6.7%)。术后14d造影复查再评估,14例患者为Raymond分级1级(93.3%),1例患者为Raymond分级2级(6.7%);14例患者m RS评分0分(93.3%),1例患者m RS评分2分(6.7%)。术后90 d造影复查再评估,15例患者全部为Raymond分级1级(100%),无复发患者;14例患者m RS评分0分(93.3%),1例患者m RS评分1分(6.7%)。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破裂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远期疗效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岑键昌 高鸿 刘博虎 吴钧 钱晓敏 王京 苏平关键词:颈内动脉 血泡样动脉瘤 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死亡判定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究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死亡判定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收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判定为脑死亡的患者31例,对每位患者均进行2次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脑死亡确认实验标准将其分为脑死亡阳性组和脑死亡阴性组,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脑电图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和准确性为93.55%。脑死亡组脑电图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脑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C曲线分析显示脑电图对诊断脑死亡效果佳。 刘博虎 谢仁华 董权 岑键昌 常谦关键词:脑死亡 脑电图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多普勒超声 神经内镜微创等3种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微创清除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比较并评价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和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法将90例HICH患者分为3组:小骨窗开颅术(A组),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B组),神经内镜手术(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死亡率、GCS评分、GOS评分、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颅内感染率等并发症。ELISA方法测量所有脑出血患者外周血IL-4、IL-6、IL-8、IL-10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完成所纳入的各组脑出血患者手术,A组、B组、C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4.5%、43.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死亡率低于A组和B组(P<0.05)。手术6月后GOS评分显示C组患者Ⅰ级和Ⅱ级人数高于A组和B组(P<0.05),而III级、IV级和V级人数分别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术后72 h外周血液IL-10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5),而IL-4、IL-6和IL-8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在术后28 d,C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技术的微创、直观、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明显改善临床预后,可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有前景的手术方法。 孙杰 常谦 吴泽宇 赵楠 刘兴海 苏平 刘俊 高鸿 李俊彦 岑键昌 刘博虎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术 血肿 改良Fisher分级与破裂动脉瘤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常谦 刘俊 岑键昌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