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芝琳
- 作品数:87 被引量:47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人肺癌中nm23等位基因缺失的研究被引量:3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人肺癌中nm2 3等位基因缺失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对 5 2例人肺癌组织中nm2 3 H1 和nm2 3 H2 等位基因缺失进行了研究 ,并以自身远离癌灶的肺组织作对照。结果 5 2例肺癌中 14例存在nm2 3 H1 等位基因的杂合缺失 ( 2 6.92 % )。 47例有nm2 3 H2 杂交信号的肺癌中 ,2例存在nm2 3 H2 等位基因缺失 ( 4 .2 6% )。伴有淋巴结和 /或远处转移的肺癌中 ,nm2 3 H1等位基因缺失率 ( 4 2 .86% )明显高于不伴有转移的肺癌 ( 8.3 3 % ) (P <0 .0 1) ;低分化和未分化癌nm2 3 H1等位基因缺失率 ( 4 5 .45 % )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 ( 13 .3 3 % ) (P <0 .0 5 )。nm2 3 H1 等位基因缺失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原发肿瘤大小、部位 ,以及患者年龄等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nm2 3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的细胞分化和转移过程 ,且nm2 3 H1 基因在肺癌转移和细胞分化中的调节作用较nm2 3 H2
- 陈军周清华覃扬孙芝琳孙泽芳刘伦旭
- 关键词:NM23基因肺肿瘤等位基因缺失
- 人脑原发性肿瘤中c-erbB-2和c-sis基因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人脑原发性肿瘤中c-erbB-2和c-sis基因的表达研究林,谭德勇,王国丽,孙芝琳(成都华西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成都610041)脑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至今不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提示某些癌基因在脑细胞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林晞谭德勇王国丽孙芝琳
- 关键词:脑肿瘤癌基因
- 靶向抑制ERK1/2信号传导通路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恶性表型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调控、多阶段多步骤发生的复杂过程,目前已知信号传导异常在肺癌发生和发展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MEK1/2抑制剂U0126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表达和活化的影响及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具有nm23H1基因杂合性缺失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原代细胞株L9981培养传代,应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沉淀法,检测U0126对L9981中总ERK1/2和双磷酸化ERK1/2的表达水平,以及ERK1/2相对活性的影响;应用MTT法及改良Boyden小室法分别检测U0126对L9981体外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的作用规律。结果不同浓度的U0126作用于L998120min后,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ERK1/2的相对活性均逐渐下降,不同U0126浓度组间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不同浓度U0126组间总ERK1/2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87)。相同浓度的U0126作用于L9981不同时间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中ERK1/2的相对活性均逐渐下降,各时间组间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时间组间总ERK1/2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89)。U0126对L9981细胞株ERK1/2相对活性的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的U0126作用于L9981后,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细胞体外增殖活性随之降低,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U0126作用于L9981后,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细胞体外侵袭能力随之降低。在U0126浓度为0、10和20μmol/l时三个剂量组间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U0126浓度增加为40和60μmol/l时与U0126浓度为0、10和20μmol/l时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RK1/2信号传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ERK1/2信号传导通路的抑�
- 李印周清华孙芝琳孙泽芳王艳萍覃扬朱文陈晓禾
- 关键词:ERK1/2U0126
-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4
- 2003年
- 目的探讨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59例肺癌患者、1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骨髓中CK19 mRNA表达。结果巢式RT-PCR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达到10-6。59例肺癌患者中,20例检测出外周血微转移,13例检测出骨髓微转移,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9%(20/59)和22.0%(13/59),二者有显著正相关(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或P<0.01)。肺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人外周血和骨髓中均未检测出CK19 mRNA表达。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均存在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的微转移;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K19 mRNA表达,对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 周清华宫友陵覃扬孙芝琳孙泽芳刘伦旭李潞朱文
- 关键词:肺癌肿瘤转移外周血微转移骨髓微转移CK-19
-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p15基因CpG岛甲基化研究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检测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和 p15基因 5’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 ,并分析其与人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探索其在临床早期基因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用敏感的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正常组织中p16 ,p15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 ,统计分析这两个基因 5’CpG岛甲基化与肝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2 0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5 %(13/2 0 )和 5 0 %(10 /2 0 )异常甲基化 ;癌旁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0 %(12例 )和 4 0 %(8例 )异常甲基化 ;远癌正常组织中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35 %(7例 )和 2 5 %(5例 )异常甲基化 .p16 ,p15基因 5’CpG岛甲基化在癌组织和癌组织旁、癌组织和远癌组织中均有相关性 .两个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在人原发性肝癌中频率很高 ,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且这可能是一个早期事件 ,其临床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意义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 刘建余覃扬孙芝琳孙泽芳
- 关键词:肝癌P16基因P15基因CPG岛
-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宫颈癌及HPV-16、18E6之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E6表达之间的关系,以了解p58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一项高危因子。方法以PCR法检测81例宫颈鳞癌(高分化13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44例;Ⅰb期24例、Ⅱa期15例、Ⅱb期37例、Ⅲa期5例)、18例宫颈腺癌、8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30例、CINⅢ58例)及6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及HPV16、18E6的表达。结果p53Arg纯合子、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在宫颈鳞癌、腺癌和CIN(Ⅱ~Ⅲ)中分别占58.02%、30.86%、11.12%;55.55%、27.78%、16.67%I59.09%、21.59%、19.32%。各组中p53Arg纯合子明显高于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0.01)。正常宫颈组织中p53Arg纯合子、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分别为23.33%、40.OO%、36.67%,三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鳞癌及腺癌)、CIN(Ⅰ~Ⅱ)组中p53Arg纯合子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中p53Arg纯合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中HPVl6、18E6(+)亚组中p53Arg纯合子显著高于HPV16、18E6(-)亚组及HPVl6、18E6(+)正常对照组亚组(P〈0.05,P〈0.01)。各组中p53Arg纯合子均高于p53Pro纯合子(P〈0.05);p53Arg纯合子及等位基因均未随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而变化,与宫颈癌前病变程度亦无关系。结论p53Arg纯合子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项高危因子,与高危型HPVE6同时检测可提示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p53Arg纯合子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 侯敏敏郄明蓉曹泽毅杨开选孙芝琳
- 关键词:宫颈癌P53基因HPV16癌蛋白
- p16INK4A和p15INK4B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为探讨抑癌基因 p16 INK4 A和 p15 INK4 B对 Rb基因状态不同的人肝癌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分析细胞系遗传背景鉴定基础上采用脂质体将构建的 p XJ- p16、p XJ- p15重组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BEL74 0 2 (p16 +/ p15 +Rb+)和 SMMC772 1(p16 +/ p15 +/ Rb- )。应用 PCR、RNA斑点印迹、MTT、集落形成、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检测外源性 p16和 p15基因、m RNA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经转染的 BEL74 0 2 - p16 ,BEL74 0 2 - p15细胞 ,分别存在外源性 p16、p15基因 ,在含外源基因细胞中相应的 m RNA表达增强 ;BEL74 0 2 - p15细胞生长速度、集落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细胞 BEL 74 0 2 (P<0 .0 1) ;细胞周期分析观察到与亲本细胞比较 ,BEL 74 0 2 - p15的 G1期细胞由 37.7%增高到 4 3.6 % ,S期细胞由 2 2 %下降到 13% (P<0 .0 5 ) ,并出现 G1亚峰 (凋亡峰 )。与此相反 ,BEL74 0 2 - p16细胞增殖未见抑制 ,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差异 ,集落形成率也未见减少。此外 ,SMMC772 1- p16细胞增殖也无抑制。结论 外源性 p15 INK4 B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 ,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作用不受内源性p15影响。而 p16 INK4 A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可能依赖于 RB途径的完整性。
- 覃扬刘建余李波彭文珍傅明德孙芝琳孙泽芳
- 关键词:P16INK4AP15INK4B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 nm23-H1基因在人肺癌细胞L9981恶性表型逆转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5年
- nm23-H1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转染野生型的nm23-H1基因可以逆转肺癌的恶性表型,我们拟建立转染野生型nm23-H1基因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并初步探讨nm23-H1基因在逆转L9981细胞株恶性表型中的作用。应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质粒载体pLXSN-nm23-H1-EGFP,并建立L9981-nm23-H1细胞株。同时应用Westernblot检测L9981-nm23-H1细胞中nm23-H1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及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分别检测L9981-nm23-H1细胞株的体外生物学行为,动物实验检测L9981-nm23-H1细胞株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及肺部转移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nm23-H1-EGFP;并建立了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nm23-H1基因在细胞株L9981-nm23-H1中稳定、高效表达;L9981-nm23-H1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力,体外侵袭力显著降(P<0.01);L9981-nm23-H1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及肺部转移能力显著低于L9981和L9981-pLXSN(P<0.01);nm23-H1基因的抑瘤率82.56%。本研究资料提示转染野生型nm23-H1基因可以逆转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的恶性表型。
- 车国卫周清华王艳萍刘伦旭覃杨孙芝琳孙泽芳陈晓禾
- 关键词:NM23-H1基因人肺癌L9981恶性表型
- CDP抑制乳腺癌细胞T47D生长及逆转p16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研究 CDP(一种中药成分 )抑制乳腺癌 T4 7D细胞株生长的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 5 -氮杂胞苷 (5 - azacytidine,5 - aza- CR)或 CDP与 T4 7D细胞培养数天 ,细胞增殖试验 (MTT法 )检测对 T4 7D细胞生长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峰和细胞周期改变 ;甲基化特异性 PCR(MSP)检测用药前后 p16基因甲基化、非甲基化状态及程度的改变。结果 5 - aza- CR和 CDP均对细胞生长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 (P<0 .0 5 ) ;在试验药物浓度 5 - aza- CR2 μm ol/ L,CDP5 0 μm ol/ L 的作用下 ,对细胞生长周期有影响 :G0 / G1 期细胞数由 6 5 .1%增加到71.3%和 84 .3% ,S期细胞数由 19.4 %减少到 14 .3%和 7.2 % ;药物作用细胞 6 d后对 p16基因有完全去甲基化作用。结论 CDP可以逆转 p16基因高甲基化 ,并可能因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徐丹覃扬孙芝琳孙泽芳
- 关键词:CDP5-氮杂胞苷P16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
- nm23-H_1基因对人肺癌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 3 H1 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特异性识别总ERK1/2 ( p44 /4 2MAPkinase)和双磷酸化ERK1/2( phospho p44 /4 2MAPkinase)的抗体及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 ,检测L9981(缺失nm2 3 H1 基因的原代肺癌细胞株 )、L9981 nm 2 3 H1 (转染了nm 2 3 H1 基因的L9981细胞株 )、L9981 PLXSN (转染了空载体的L9981细胞株 )中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的水平。磷酸化ERK 1/2活性应用非放射性免疫沉淀和Westernblot法以及 p44 /4 2MAPkinase分析试剂盒予以检测。 结果 L9981 nm2 3 H1 细胞株中磷酸化ERK 1/2的水平 ,以及ERK1/2活性均显著低于L9981细胞株和L9981 PLXSN细胞株 (P <0 .0 1) ,L9981和L9981 PLXSN细胞株间磷酸化ERK 1/2水平和ERK 1/2活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个细胞株间总ERK1/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nm2 3 H1 基因可明显靶向地抑制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株L9981中ERK 1/2的转录表达和ERK 1/2的活性。推测nm2 3 H1 基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李印周清华孙芝琳覃扬朱文王艳萍刘伦旭陈小禾孙泽芳
- 关键词:NM23-H1基因肺癌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