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树鹏

作品数:11 被引量:214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延伸期预报
  • 2篇可预报性
  • 2篇环流
  • 1篇低温雨雪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 1篇信息传输
  • 1篇雪冰
  • 1篇直面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数值天气预报
  • 1篇年际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 1篇全球变暖
  • 1篇温度
  • 1篇滤波
  • 1篇可预报性研究
  • 1篇环流系统
  • 1篇混沌
  • 1篇极端气候

机构

  • 10篇兰州大学
  • 10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11篇孙树鹏
  • 9篇封国林
  • 4篇郑志海
  • 3篇张世轩
  • 3篇侯威
  • 3篇赵俊虎
  • 2篇张璐
  • 2篇王阔
  • 1篇刘伟东
  • 1篇龚志强
  • 1篇丑纪范
  • 1篇冯爱霞
  • 1篇杨萍
  • 1篇王启光

传媒

  • 6篇物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点过程理论在极端气候事件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该文定义了12种极端温度事件和6种极端降水事件,将基于空间点过程理论的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应用于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给出了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区域群发性站点的检测流程;采用多年平均的疏密差异比R和有效率η两个指标,对所定义的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的区域群发性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适用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区域群发性研究,并进一步阐明了极端气候事件区域群发性的物理含义。
杨萍封国林刘伟东侯威孙树鹏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
10~30d延伸期数值天气预报的策略思考——直面混沌被引量:88
2010年
针对大气系统的混沌特性,提出了10-30 d延伸期数值天气预报的策略思考。可预报性问题,实质上是时空尺度问题,10-30 d的预报虽然超出了逐日天气的可预报时限,但仍存在着可预报的分量。以数值模式为基础,阐述了10-30 d延伸期可预报分量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可预报分量和混沌分量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该设想可借鉴利用现有数值模式的变分同化系统,且无需构建新的模式,因此具有可行性。
丑纪范郑志海孙树鹏
关键词:延伸期预报可预报性
近48年中国的季节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的联系被引量:26
2011年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个站点逐日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了中国的8个区域与全国整体的季节变化.此外,研究了中国极端温度频次的年际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和敏感性试验探讨了中国近48年四季变化与极端温度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1)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季起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秋季起始时间变化不大,但持续时间延长;冬季起始时间推后,持续时间显著缩短.2)随着夏季延长,除华东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频次增加;随着冬季缩短,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频次下降,且下降趋势显著.3)极端高温和低温的存在及其年际变化是导致夏季、冬季持续日数变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夏季、冬季持续日数出现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赵俊虎封国林张世轩孙树鹏
关键词:极端温度
全球变暖情况下中国季节的变化被引量:59
2011年
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站逐日地面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研究了近50年全球显著变暖情形下中国四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缩短幅度达到10天以上,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转折后缩短趋势突然增强,平均为0.29d.a-1;夏季持续时间自1961年以来增加了2.8天,秋季增加了4.7天,且80年代中后期都发生了一次转折变化,春季持续时间总体48年增加2.6天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变化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与持续天数的变化相对应,中国春、夏季的起始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而秋、冬季则呈现推后的趋势,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变化更为明显;(3)不同季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天数和起始时间变化最为明显,春、夏、秋三季相对较弱;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响应也不同,就全国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响应更明显,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以海南为代表的华南等地变化最为明显。
张世轩张璐孙树鹏封国林
关键词:全球变暖
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提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近年来,10-30天延伸期预报成为天气和气候业务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对于气象业务发展和国民经济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10-30天延伸期的科学基础和业务应用都还在探索阶段。本文通对2009年2月中旬至3...
孙树鹏
关键词:可预报性
基于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研究中国季节划分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1961—2008年752个站点的候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运用候平均气温划分方法、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和季节内离差最优分割方法,对中国的四季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中国四季起始时间的空间分布.用多要素构造了描述气候状态的变量,以气候状态在不同季节间的转折变化为切入点,并与传统季节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非线性相似度量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一是多要素比单一的温度要素更全面贴切地描述气候状态的变化,划分结果更体现出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活动中心等的季节变化;二是从气候状态转折角度考虑季节划分是可行的,揭示了季节转换时大气系统的调整和转折变化,体现了大气系统在季节内保持相对平稳的特征,在季节间发生较大的调整的观测事实.
孙树鹏张璐侯威封国林
2009年11月冰冻雨雪事件10-30d延伸期稳定分量提取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针对2009年11月冰冻雨雪事件,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提取10—30 d稳定分量,并第一次运用计算贡献率和相似系数判定等手段把稳定分量进一步客观地分离成气候态稳定分量和异常型稳定分量.将气候态稳定分量与低通滤波分量合成气候背景场.研究发现:气候背景场环流形势持续时间较长,随时间变化缓慢,主要提供了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指示大尺度环流调配置和调整;气候背景场空间活动范围较大,能较好地刻画永久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变化情况,且在垂直各层有稳定一致的配置关系;异常型稳定分量重点体现了环流相对异常特征,与2009年11月冰冻雨雪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气候背景场提供确定的环流大背景下,异常型稳定分量表征了对应天气系统的相对强弱变化.
王阔封国林孙树鹏郑志海
基于2009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过程的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提取及配置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2009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持续阴雨天气,这次持续性异常事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本文利用EOF分解方法对相应时段NCEP-DOE Reanalysis2逐日位势高度场距平资料进行分析,定义了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并根据各EOF分量的贡献率的不同变化特征进一步定义了10~30天延伸期气候态稳定分量和异常型稳定分量.气候态稳定分量主要解释气候平均信息对延伸期天气过程的影响,而异常型稳定分量则侧重体现了持续性阴雨过程的"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稳定分量尤其是异常型稳定分量具有如下特征:(1)时间尺度较长,能维持较长时间(10天以上)的稳定或者表现为月尺度的低频变化及超长波活动;(2)空间活动范围较大,表现为行星尺度的超长波活动,且在垂直各层有稳定一致的配置关系;(3)能够较好地反映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体现了指数循环和超长波的移动、调整活动;(4)与地面持续性天气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封国林孙树鹏赵俊虎郑志海
基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事件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对北半球1978—2007年1月6日—2月4日逐日500 hPa高度场资料带通滤波,得到10—30 d时间尺度分量,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提取出气候态基底.同样滤波北半球2008年1月冰冻雨雪事件的逐日实况资料,并将其投影到气候态基底上,利用各贡献率作为考察该EOF分量对原场的影响指标.从10—30 d延伸期预报的角度提取稳定分量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影响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贡献率分析方法把10—30 d延伸期稳定分量划分为气候态稳定分量和异常型稳定分量两个部分.结果表明:气候态稳定分量在我国南方2008年1月冰冻雨雪事件中占主体地位,异常型稳定分量相当于在气候态稳定分量的基础上叠加的扰动值,但异常型稳定分量在本次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忽视,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与实况距平在太平洋地区整体环流形势有较好的对应.这些结论加深了对10—30 d时间尺度可预报性的认识,为10—30 d延伸期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王阔封国林孙树鹏郑志海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1年
利用NCEP-DOE Reanalysis21979—2009年位势高度场、温度场、湿度场和风场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考虑面积权重的区域多要素最优分割法,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四季起始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季节变化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且对流层各个层次的夏季和冬季起始时间的分布均有较好的垂直一致性,平流层与对流层各季节起始时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性,平流层中层和下层也并不一致.3)华北地区四季平均起始时间距平序列的逐年演变特征表明近30年该地区出现了6个四季起始时间异常偏早的年份,与ElNio活跃年份相一致,反映了海温等外强迫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
侯威孙树鹏张世轩赵俊虎封国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