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小涛

作品数:2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骨折
  • 6篇内固定
  • 5篇脊柱
  • 5篇固定术
  • 4篇腰椎
  • 4篇应力
  • 4篇有限元
  • 4篇有限元分析
  • 4篇融合术
  • 4篇术后
  • 4篇螺钉
  • 3篇融合器
  • 3篇椎间融合
  • 3篇椎间融合术
  • 3篇微创
  • 3篇脊柱融合
  • 3篇骨折固定
  • 3篇骨折固定术
  • 3篇关节
  • 2篇腰椎间孔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附属...
  • 8篇解放军第17...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市海沧医...

作者

  • 22篇姚小涛
  • 9篇林斌
  • 7篇丁真奇
  • 7篇程斌
  • 6篇陈志达
  • 3篇刘庆军
  • 3篇洪加源
  • 3篇薛超
  • 3篇刘晖
  • 2篇翟文亮
  • 2篇蔡弢艺
  • 2篇郭林新
  • 2篇郭志民
  • 2篇何明长
  • 1篇庄泽民
  • 1篇张美超
  • 1篇黄连水
  • 1篇张善涛
  • 1篇刘晖
  • 1篇陈长青

传媒

  • 7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 30岁, 身高172 cm, 体质量60 kg。应用螺旋CT对左侧胫骨进行薄层连续扫描。将受试者胫骨CT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立胫骨三维模型。对胫骨三维模型远端进行切割, 模拟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根据手术方式分别构建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分别对4组模型依次施加400、800、1 200 N的压缩载荷及4、8、12 N·m的扭转载荷, 观察4组模型在同种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和位移情况。结果在400、800、1 200 N压缩载荷条件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35.08、69.26、103.52 MPa,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24.45、46.26、71.00 MPa, 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13.69、27.76、34.10 MPa,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分别为16.07、28.91、41.25 MPa。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高于另外3组,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处于中等水平, 而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以及胫骨远端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较低且相近。在3种压缩载荷情况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的位移峰值分别为0.65、1.28、1.90 mm,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9、1.36、2.04 mm、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分别为0.65、1.28、1.91 mm, 胫骨远端内踝逆行髓内钉固定分别为0.68、1.34、2.01 mm, 4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所导致的位移峰值接近。在4、8、12 N·m扭转载荷条件下, 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84.66、568.87、950.00 MPa,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
姚小涛刘庆军丁真奇钟渊福陈肖兰
关键词: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限元分析髓内钉生物力学
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损伤手术治疗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7月~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损伤的后踝骨折11例,患者5例均采用1-2枚带垫片空心螺钉,6例采用松质骨拉力钉...
程斌姚小涛黄连水丁真奇
关键词:后踝骨折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OLIF手术治疗的3...
林斌吴松松陈志达姚小涛薛超何明长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
文献传递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与InterTan内固定术后影像学改变的比较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影像学改变情况,评价两种内固定物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19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97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98例行InterTan内固定(InterTan组)。结果PFNA组87例获得随访,InterTan组8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PFNA组11例螺旋刀片切出,4例内固定物松动失效;InterTan组3例螺钉切出,2例内固定物松动失效;InterTan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髋内翻与股骨颈短缩,PFNA组股骨颈轴角改变程度、股骨颈短缩程度大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髓内钉具有抗髋内翻、抗股骨颈短缩及术后低内固定失败率的优点,更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薛超吴进何明长林斌姚小涛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老年
个性化制作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个性化制作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Ⅰ期植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Ⅱ期翻修重建的方法治疗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程斌姚小涛丁真奇刘晖翟文亮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12例应用O...
林斌吴松松陈志达戴立林姚小涛薛超洪加源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微创性
文献传递
个性化制作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2-03,采用一期置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重建术治疗8例TKA术后感染。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器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2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患者在间隔期均能扶拐行走,屈膝无明显受限,活动度90°~120°,平均100°。间隔期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1分。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与新的感染。结论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与原假体取出后的腔隙完美匹配,并且能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关节的活动度,治疗TKA术后感染疗效可靠。
程斌姚小涛丁真奇刘晖翟文亮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
轴向应力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三维有限元力学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胫骨骨折愈合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不同频率与大小组合的轴向应力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以期获得最佳理论参数。方法对一名健康志愿者胫骨进行CT扫描,通过Mimics、Geomagic、Abaqus等有限元软件建立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实体模型;观察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部应力、应变及骨折端位移,比较骨折愈合仿真所获得的愈合模式图及骨痂单元数变化。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了胫骨骨折间隙内骨痂组织的应力、应变及位移,观察分析200 N、1 Hz组合参数分化的成熟骨组织细胞单元数是最多的。结论建立胫骨骨折愈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所获得的200 N、1 Hz为最佳理论参数组合,为临床个体化促进胫骨骨折愈合提供理论依据。
程斌丁真奇姚小涛陈波杰郭林新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愈合三维有限元应力
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L4~L5节段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单侧固定结合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基于正常人L4~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TLIF术式结合融合器前中1/3置人模型(TLIFa)、斜向45。置入模型(TLIFd)及垂直置入模型(TLIFv)。加载后测试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各工况下腰椎活动范围、钉棒系统、融合器及对侧小关节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前屈9.8°、后伸3.6°、左侧屈4.0°、右侧屈3.7°、左旋转2.5°、右旋转1.8°;3种融合器放置方式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度均较正常模型至少降低77%,且TLIFd的活动度减少最明显;钉棒系统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随运动方向和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力峰值均在允许的最大范围内;TLIFv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均高于其它两组,尤其在前屈、后伸及左侧弯工况下最明显,而TLIFd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在各工况下均最小。结论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4~L5节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单枚融合器斜行置入有助于改善固定系统的整体应力分布,并减小对侧小关节的应力载荷。
林斌陈志达姚小涛陆成武蔡弢艺吴松松
关键词:脊柱融合应力有限元分析融合器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_C型齿状突骨折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姚小涛程斌丁真奇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椎弓根螺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