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乐

作品数:17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化疗
  • 4篇栓塞
  • 4篇晚期
  • 4篇化疗栓塞
  • 3篇动脉化疗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栓塞术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化疗栓塞术
  • 3篇肝癌
  • 3篇肝动脉
  • 3篇NM23H1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17篇榆林市第一医...
  • 11篇陕西省肿瘤医...
  • 4篇延安大学

作者

  • 17篇姚乐
  • 4篇安毅
  • 2篇冯义朝
  • 2篇张志斌
  • 2篇康凯
  • 2篇惠起源
  • 2篇朱艳
  • 1篇高凤成
  • 1篇刘鹏
  • 1篇王荣
  • 1篇贾爱华
  • 1篇刘晋津
  • 1篇刘新艳
  • 1篇席俊峰
  • 1篇杨彩彩
  • 1篇毕建红
  • 1篇王朝霞
  • 1篇贺亚妮

传媒

  • 5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贵州医药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150例,行TACE治疗的80例作为对照组,行TACE联合PMCT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甲胎蛋白平均下降率、总有效率、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联合组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分别为46.3%和76.8%;总有效率分别为58.8%和78.6%;0.5、1、1.5、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3%、77.5%、45.0%、11.3%和97.1%、82.9%、61.4%、31.4%;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结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行,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梅姚乐程媛翟鹏涛刘群轶余国政张琴阳杨广宁
关键词: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载药微球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9
2021年
目的探讨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载药微球(DEB)的应用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101例,按照所用栓塞剂不同,分为DEB-TACE组(49例)和cTACE组(52例),DEB-TACE组应用CalliSphere载药微球进行TACE治疗。cTACE组应用罂粟乙碘油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甲胎蛋白、肝功能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第3天两组ALB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DBI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EB-TACE组和cTACE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9.4%与55.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9%与88.5%。术后3个月,两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9.2%与42.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7.8%与7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3.1%与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6%与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FP≥200 ng/mL,DEB-TACE组为25.8%,cTACE组为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出现轻度的栓塞后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肾衰竭、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李梅宋娟荣翟鹏涛穆旭东姚乐
关键词:载药微球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AT1R/MasR的动态变化
2016年
目的研究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肝脏AT1R、MasR水平及AT1R/MasR的动态变化。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28只,模型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干预第2,4,6,8周取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中AT1R、Mas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时间延长,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在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组织中AT1R、MasR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第2,4周,模型组AT1R/MasR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而第6周模型组其比值高于正常组及第4周时(P<0.05),第8周时该比值明显高于第6周时(P<0.05)。结论 AT1R、MasR均参与大鼠肝纤维化形成。
姚乐李梅王朝霞高凤成毕建红康凯安毅
关键词:肝纤维化
沙利度胺对原发性肝癌栓塞后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帕洛诺司琼和地塞米松方案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预防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陕西省肿瘤医院首次行TACE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预防性止吐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采用沙利度胺+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注射液)和B组(采用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注射液),比较两组急性期、延迟期和全程的止吐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延迟期和全程的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8%、64%,显著高于B组的48%、44%(P均<0.05)。A组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示高于B组(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帕洛诺司琼和地塞米松可显著改善TACE患者延迟期和全程的恶心呕吐,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梅宋娟荣翟鹏涛穆旭东姚乐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沙利度胺生活质量
良性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与Livin、Ki-67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Livin和Ki-67在Hp(+/-)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所有胃黏膜病变组织均来自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14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胃黏膜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Livin、Ki-67的表达,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Hp。结果:Livin、Ki-67在Hp根治前后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伴肠化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癌前病变阶段根除Hp可使部分萎缩和肠化减轻,能有效治疗Hp相关性胃炎,也可预防Hp相关性胃癌的发生。
李梅姚乐惠起源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LIVINKI-67免疫组化
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肿瘤科诊治的87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 <0.05);IL-2、IL-6、IL-10水平较术前升高(P <0.05),TNF-α较术前降低(P <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缩短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降低炎症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姚乐康凯安毅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类手术后并发症
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基线营养状态对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基线营养状态对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食管癌患者95例,对其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与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在一线化疗前,营养不良者有37例,占38.95%;营养良好者有58例,占61.05%。两组在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红蛋白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营养不良组在体质量、白蛋白、总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期上与营养良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体质量、白蛋白、总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期均是影响患者营养不良的因素。结论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基线营养状态较差,并直接影响其化疗效果,甚至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其生存期,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
姚乐高金宝张志斌朱艳
关键词:生存期晚期食管癌营养状态化疗疗效
在良性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与Tiam1、nm23H1表达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各类良性胃黏膜病变中Tiam1和nm23H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良性胃黏膜病变病理组织蜡块总共257例,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测定上述病例中Tiam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典型增生中Hp阳性病例Tiam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病例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胃良性病变组中,Hp阳性病例nm23 H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各组中Hp阴性病例(P<0.05)。在不典型增生中Hp(+)病例根治前Tiam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根治后(P<0.05)。在胃黏膜良性病变中,Hp(+)病例根治前nm23H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根治后。结论:从预防胃癌的角度,在癌前病变形成之前实施根除Hp治疗是有必要的。
姚乐李梅冯义朝安毅王阿梅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NM23H1
Livin、Ki-6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Livin、Ki-67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在癌变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Livin、Ki-67在40例胃癌中的表达,分析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Livin和Ki-67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统计学关联(P<0.05);与性别、年龄、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间无关(P>0.05)。Livin、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关联(P>0.05)。结论:Livin、Ki-67可能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及进展情况,对于胃癌手术的根治和术后化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梅姚乐惠起源
关键词:胃癌LIVINKI-67免疫组化
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和nm23H1在胃癌中的表达
2015年
近年来发现肿瘤转移相关基因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nm^23H1蛋白在正常组织发育中起正调控作用,是调控细胞增殖的因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到负调控作用的代表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nm^23H1基因有缺失的现象。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榆林市第一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存档的病理组织蜡块,均经有经验的病理医师确诊,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
姚乐李梅冯义朝
关键词:淋巴瘤NM23H1细胞骨架负调控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