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明

作品数:13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CT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影像
  • 2篇原发性
  • 2篇术后
  • 2篇结节
  • 2篇核磁共振
  • 2篇CT扫描
  • 2篇MSCT
  • 2篇超声
  • 2篇磁共振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CT扫...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性病

机构

  • 13篇天门市第一人...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作者

  • 13篇吴明
  • 10篇舒松
  • 9篇石锋
  • 8篇杨维伟
  • 2篇石峰
  • 2篇王宁
  • 2篇金威
  • 1篇周坤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剂量CT扫描在诊断直径<2.0cm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诊断直径<2.0cm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诊的9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比较低剂量组与常规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观察良恶性SPN低剂量CT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估不同剂量CT扫描对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结果 98例患者中,共发现结节98个,其中良性结节34个,恶性结节64个;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低剂量组与常规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恶性SPN相比,良性SPN边缘清楚比例更高,毛刺、不规则或分叶比例更低,内部结构钙化、均匀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扫描与常规剂量CT扫描诊断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对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与常规剂量相当,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需求,且辐射剂量更低,更适用于健康人群SPN筛查。
石锋舒松吴明杨维伟朱敏
关键词:低剂量CT扫描孤立性肺结节
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大肠癌的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大肠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大肠癌患者73例作为观察组,老年肠道良性病变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标本,采用罗氏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癌胚抗原(CEA)、癌相关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含量;且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72-4、CA19-9和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A、CA72-4、CA19-9、CYFRA21-1及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SCT检查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联合MSCT检查大肠癌阳性率高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和MS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和MSCT检查大肠癌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大肠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
吴明石锋杨维伟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大肠癌
胃癌根治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通过CT诊断,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胃癌患者共81例,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随访期间CT发现存在局部区域复发或转移。分析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时间和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之间的关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81例术后复发患者中,局部区域复发率最高(37.04%),在18例伴有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Ⅰ区10例,Ⅲ区3例,Ⅳ区1例,Ⅵ区4例。术后7~12个月复发率最高(41.98%)。截止至2015年9月30日,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81例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3.1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9.94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为7.19个月。其中发生腹膜种植后,中位生存期最短,仅为4.2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年龄(P=0.024),Borrmann分型(P=0.017)、TNM分期(P=0.009)、淋巴结检出总数(P=0.022)、阳性淋巴结数(P=0.002)、治疗方式(P=0.026)和治疗依从性(P=0.035);与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RF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淋巴结检出总数(P=0.012)、阳性淋巴结数(P=0.008)、治疗方式(P=0.034)和治疗依从性(P=0.016)。结论 局部区域复发,特别是区域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术后通过CT划分淋巴结转移区域对于放疗靶区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舒松金威吴明石锋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转移
肺癌与良性肿瘤经不同放射诊断方法鉴别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究应用CT诊断和X线诊断肺癌与良性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放射科接受检查的肺癌及肺部良性肿瘤患者110例,其中接受CT诊断的肺癌及肺部良性肿瘤患者59例为CT组,其余接受X线胸片诊断的肺癌及肺部良性肿瘤患者51例纳为X线组。分析两组影像学表现以及鉴别敏感度、特异度。结果:两组在肿瘤有毛刺或锯齿状、分叶征或边缘不规则以及肺叶一侧或全肺不张影像学表现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且CT组检出率比X线组更为突出(P <0.05)。CT检查确诊肺癌、肺部良性肿瘤分别为31例和16例;X线组分别为23例和14例,两组敏感度及特异度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与X线片检查方式相较,临床诊断和鉴别肺癌与良性肿瘤应用CT诊断更占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保证临床确诊率,确保患者得到有效诊断和治疗,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舒松金威吴明石锋杨维伟
关键词:肺癌良性肿瘤CTX线
MS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和复发的预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MS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C)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和复发的预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P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术后半年时对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术后半年时行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半年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MSCT影像表现与疗效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对病灶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金标准血管造影相比,MSCT扫描检测的术后残留病灶检出7例,血管造影检出9例;治疗后患者BV、BF、PS及HA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HAP、HPI及TL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VP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64例,稳定29例,无效2例,对治疗疗效不同患者进行分析显示,有效组患者BV、BF、PS及HAF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HAPHPI及TLP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PVP明显高于无效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SCT影像学检查BF、BV、PS、HAF、HAP、HPI、TLP与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VP与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利用MSCT扫描检查预测PHCC的敏感度为92.77%,特异度为84.21%;利用MSCT扫描预测PHCC术后复发的AUC为0.853,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MSCT扫描检查可有效检出PHCC病灶,且MSCT扫描检查指标与患者临床疗效高度相关,且MSCT扫描检查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
杨维伟王宁吴明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型与Hunt-Hess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CT分型与Hunt-Hess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AH头颅CT的特点分为Ⅰ型~Ⅴ型,分析不同CT分型与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C)的相关性。结果 367例aSAH患者中CT分型Ⅰ型32例(8.7%),Ⅱ型114例(31.1%),Ⅲ型102例(27.8%),Ⅳ型96例(26.2%),Ⅴ型23例(6.3%)。不同CT分型的aSAH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GOC预后评分的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CT分型由Ⅰ型~Ⅴ型的变化,高Hunt-Hess分级(Ⅲ级~Ⅴ级)和不良预后(1分~3分)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AH患者的CT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GOC预后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6、0.486,P〈0.05)。结论 aSAH的CT分型与患者术前的Hunt-Hess分级和预后评估指标有较好的相关,对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吴明张欣玉石锋舒松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HUNT-HESS分级预后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及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及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肺纯磨玻璃结节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肿瘤新分类,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浸润性病变组(n=25,25个结节)与浸润性病变组(n=30,35个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肺部CT检查,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肺结节进行定性、定量参数分析。比较非浸润性病变组与浸润性病变组结节CT定性、定量参数;比较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患者结节CT定性、定量参数;分析CT定性、定量参数对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预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两组结节形态、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血管异常征、胸闷牵拉征占比及结节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腺癌患者的结节形态规则占比低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分叶征、血管异常征、胸闷牵拉征占比均高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平扫CT值大于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叶征、空泡征、血管异常征、平扫CT值增加是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分叶征、血管异常征、平扫CT值增加是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异常征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的效能最高(AUC为0.703,灵敏度92.00%,特异度48.60%),分叶征鉴别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的效能最高(AUC为0.745,灵敏度75.00%,特异度73.90%)。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肺部CT扫描诊断肺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及浸润程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人工智能技术CT扫描获得的内部血管征参数对诊断结节浸润性病变效能高,分叶征对鉴�
杨维伟吴明王宁
关键词:肺部CT人工智能技术浸润性病变
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遍布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缩减、骨组织微观结构被破坏,进而导致骨脆度增加,引发骨折.大量研究表明:OP与很多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基于此,笔者对当前国内外OP现状展开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重视已病,疏于预防,未体现中医药学预防思想”等问题,现综述如下.
舒松周坤吴明杨维伟石峰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健康管理骨骼疾病中医药学全身性
MSCT对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MSCT检查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7.14%,对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14%;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在MSCT图像上可见贲门及食管管壁呈环状或结节状增厚,管腔变小而不规则;贲门呈鸟嘴样变浅39例,鸟嘴消失呈向内突起改变31例;受侵胃底、胃体及胃窦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其中有21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9例发现肝转移。结论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的影像学特点,对早期食管下段、贲门胃结合部癌敏感性强,对肿瘤分期可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广泛应用。
吴明张欣玉舒松石锋杨维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食管下段癌
MRI联合TRUS检查对前列腺癌穿刺检出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探讨核磁共振(MRI)联合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对前列腺癌穿刺检出率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5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指导方式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于TRUS引导下穿刺,B组于MRI引导下穿刺,C组于MRI联合TRUS引导下穿刺。经Kappa检验分析各检查方式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记录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A组、B组、C组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505、0.585、0.664;三组血便、尿潴留、血尿、低热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单纯MRI或TRUS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相比,采用MRI联合TRUS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穿刺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最高。
石锋舒松吴明余新堂王曾强
关键词:前列腺癌核磁共振经直肠超声穿刺活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