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捷 作品数:16 被引量:125 H指数:7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国家气候中心MJO预报业务研究新进展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次季节-季节时间尺度上气候变率的支配模态。它不仅对低纬度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还能够通过经向传播和激发大气遥相关波列对中高纬度广大区域产生影响。MJO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显著影响... 任宏利 吴捷 赵崇博 刘颖 贾小龙 张培群关键词:MJO 初始化 文献传递 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季节调制和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 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季节循环的调制。当MJO对流在热带印度洋活跃时,我国降水偏多的区域随季节由南向北推进;当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地区时,在秋、冬季我国东部和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到了春、夏季该关系反转。MJO对流和基本气流(特别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热带外环流响应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式检验表明,BCC_AGCM2.2对目标候MJO的预报技巧可达18d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预报MJO信息构建了随季节演变滚动的MJO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模型在较长时效(10~20d)下对MJO高影响区低频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的直接预报,特别是在MJO活跃时期对降水预报技巧的提升更加明显,这为MJO信号释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捷 任宏利 许小峰 许小峰关键词:MJO 延伸期预报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吴捷 许小峰 金飞飞 郭品文关键词:季节内变化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6年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房一禾 赵春雨 王颖 顾正强 陈海山 吴捷关键词:暖冬 ENSO MJO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015年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oscillation,MJO)是次季节季节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支配模态.它不仅对低纬度地区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还能够通过经向传播和激发大气遥相关波列对中高纬度地区产生影响,是延伸期尺度最重要的可预报性来源.因此,MJO 预报是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该文回顾了MJO 预报发展历史,概述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科研业务机构的MJO 预报发展现状.目前基于统计方法和气候模式的MJO 预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多个耦合气候模式和一种基于时空投影方法的统计模型均能够显著提升MJO 预报技巧(有效预报可达20d以上).该文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MJO 预报技术发展和业务系统研制方面的新进展,当前基于第2代大气环流模式的MJO 业务预报填补了国内空白,技巧为16~17d,而耦合气候模式试验的技巧已达到约20d.总体来看,利用耦合模式预报MJO 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面向MJO 的模式初始化和集合预报新方法研究将是关注重点. 任宏利 吴捷 赵崇博 刘颖 贾小龙 张培群关键词:MJO 一种基于统计降尺度技术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统计降尺度技术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包括在建模的拟合时段内,对我国月平均降水和大尺度预测因子进行奇异值分解,分别提取我国月平均降水和大尺度预测因子的主模态典型耦合空间异性相关分布空间型和相应的主成分时间... 刘颖 任宏利 吴捷 武于洁文献传递 斜压基本气流对东亚夏季风区气旋扰动低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附近停滞增强、在东亚地区出现经向波列和在南海到海洋大陆地区形成西北—东南向波列等特征.改变斜压分量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压基流不能为西传的初始扰动供给足够的能量;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东亚地区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是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当基本气流中的斜压纬向偏差部分线性增大时,扰动的能量会呈e指数迅速增强,提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基本气流微小的改变可能带来天气或季节内扰动强度的剧烈响应. 吴捷 许小峰 金飞飞 任宏利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本文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降水、海温等资料,使用超前滞后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季节内演变特征;并通过对涡度等方程收支和能量转换的诊断分析以及线性斜压模式(LBM)进行的强迫和初值扰动试... 吴捷关键词:季节内变化 动力学诊断 文献传递 基于BCC二代耦合模式的MJO预报初始化和集合扰动技术初探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主要模态,对热带及热带外大气环流异常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季节内预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本文基于BCC二代耦合模式,对2001年到2010年共... 吴捷 任宏利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途经 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前2个季节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前期11—1月(即上年11月—当年1月,下同)暖池关键区(166.5°E—173.5°W,7.5°S—3.5°N)0~200 m热含量的偏低(高)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持续存在,及其外强迫作用激发的具有一定斜压性结构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可能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暖池热含量在前期11—1月异常偏低导致其西北侧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形成并维持,夏季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西北方向扩展加强,东亚沿岸EAP波列形成,使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受异常气旋控制,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交汇区.同时,对流层高层东亚沿岸亦存在位置较中低层向西北偏移的EAP波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为异常偏强高压,高层辐散与中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发展和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祁莉 王晓芳 何金海 张文君 吴捷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前兆信号 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