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玉
- 作品数:21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几种常用药物配伍使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1年
- 赵风岭丁荣双王兴利吕宝玉赵文娣
- 关键词: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注射液配伍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液艮他霉素
- 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食管癌术后顽固性呃逆的观察与护理被引量:6
- 2005年
- 许静王圣芳王风灵张霞吕宝玉
-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胃复安食管癌术后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注射
- 胃肠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胃肠癌围手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义与干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胃肠癌患者随机抽选96例并编号分成干预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为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25%(3/48)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9/48)和6.25%(3/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达87.50%(42/48),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0.83%(34/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分别为(11.50±1.50)d和(1.10±0.15)万元,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4.17%(2/48)明显低于对照组12.5%(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贯穿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谢京晶李静娄凤兰吕宝玉徐鲲
- 关键词:胃肠癌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 一种肿瘤护理药贴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肿瘤护理药贴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一整块长方形的载体层,在所述载体层的内表面通过粘合层贴附有若干块裱褙层块,裱褙层块之间设有粘胶层,裱褙层块的另一面粘附有一层药膏层,裱褙层块与药膏层之间设有杀菌层,所述药膏层...
- 谭学芬谢鹏李晓琳吕宝玉宋丽华
- 文献传递
- 局部封闭巧治带状疱疹
- 2004年
- 何为张玉莲吕宝玉王婉玉
- 关键词:带状疱疹干扰素
- 静脉推注环磷酰胺引起过敏反应1例被引量:3
- 2005年
- 张秀英王圣芳张霞王风灵吕宝玉
- 关键词:过敏反应环磷酰胺静脉推注乳腺癌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兔手术联合化疗后的切口愈合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手术同时使用化疗的兔切口感染程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单纯进行手术,常规换药;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于手术前当日给予表阿霉素静脉输注,常规换药,治疗组换药时涂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于手术后第7天观察切口愈合等级,进行病理检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VEGF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水平。结果使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后切口愈合情况及等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VEGF表达水平升高,而TNF-α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提高切口部位VEGF表达水平,对手术同时使用化疗的切口有促进愈合作用。
- 徐鲲杨敏孙静闫荣吕宝玉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伤口愈合化疗TNF-Α
- 1例呼吸困难患者CT检查及护理诊治结果报道
- 2014年
- 巨大甲状腺肿因病史长、腺体巨大容易压迫气管并导致气管软化,患者在围手术期存在呼吸道梗阻及窒息死亡的危险[1]。因此,部分患者因呼吸困难需急症手术解除压迫。本文报道我院收治巨大甲状腺肿致气管压迫呼吸困难急症手术1例,汇报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甲状腺肿物10余年伴呼吸困难5天于2013年5月11日入院。
- 吕宝玉何为
- 关键词:气管软化急症手术CT检查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亡气管塌陷
-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性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05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bcl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1例乳腺癌的DNA倍体、S期细胞百分比(SPF)及bcl2和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结合雌激素受体测定和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Ⅰ、Ⅱ、Ⅲ级间异倍体阳性率、DNA指数(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乳腺癌组织Ⅰ、Ⅱ、Ⅲ级的SPF分别为(1.84±1.02)%、(2.44±1.07)%和(2.7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3±1.11)%、(2.91±1.61)%和(3.3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两组间,SPF分别为(2.17±1.04)%和(4.56±1.77)%,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3±1.63)%和(4.39±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l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F和p53表达阳性率两两相关,DI与SPF、DI与p53表达阳性率、SPF与p53表达阳性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40和0.42(P均<0.01);bcl2表达阳性率与各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和bcl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率、DI与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可以提示肿瘤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乳腺癌患者可术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预后,确立治疗模式。
- 于志勇于金明吴泰璜卓培英王圣芳李美张霞吕宝玉刘雁冰
-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癌组织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04年
-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探讨其作为外周血微转移指标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T蛳PCR技术检测97例乳腺癌病例外周血hMAMmRNA,观察其个体临床病理参数,并与血清指标CEA、CA153作相关分析。结果:在肿瘤原发灶>2 cm、≤2 cm两组间,外周血hMAMmRNA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P<0.05);淋巴结有无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远处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CA153、CEA的检测结果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MAMmRNA与后两者任一联合检测敏感性较单一指标明显提高(P<0.05),并且hMAMmRNA特异性高。结论:外周血hMAMmRNA阳性率可以反映乳腺癌的病期。联合检测外周血hMAMmRNA、CEA、CA153可以提高复发转移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于志勇王永胜宋现让薛兴奎左文述魏玲吴泰璜刘雁冰王圣芳吕宝玉张翠珍李祖国
- 关键词:乳腺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