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俐敏
- 作品数:178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名实不符的苦恼
- 2016年
- 名,《说文解字》:“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字,这个字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点。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时候,说“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就是说天黑了,人家看不到你是谁,你只能自己从嘴里喊自己的名字,就是自名。能够自己喊自己的名字,也能够为别的动物、植物等所见的事物取名字,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的一个本领——用语言来表达概念。数千年来,人类给自己所见到的,所发明的各种事物命名,彰显着作为灵长类动物的骄傲。
- 吕俐敏
- 关键词:灵长类动物苦恼名实《说文解字》骄傲
- 安,女子带来的静好
- 2017年
- 安字从宀从女,通过房子和女子会合表达安静、稳定的意义。
- 吕俐敏
- 关键词:语文学习阅读知识
- 絮:缠绵而繁琐
- 2020年
- 絮,从糸,如声,形声字。从战国文字开始,字形变化不是很大。絮,《说文解字》解释为“敝绵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敝败之绵,不可织者,乃用以褚衣耳”,“褚衣”,是用丝绵装铺出来的的衣服,也就是绵衣。宋人朱弁《送春》诗:“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现在我们使用的棉花是在宋、元、明时期才经过国家的推广种植,陆陆续续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的“绵”,一直都是丝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凡絮必丝为之,古无今之木棉也。”综合上述诸家的解释,可以理解“絮”就是丝绵里面纤维比较短,不能用来纺织的那部分绵,质地比较差。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认为“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 吕俐敏
-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丝绵战国文字《说文解字》颜师古
- 教师培训者的角色意识:引领、陪同与示范被引量:2
- 2013年
-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力,培训者要有明晰的角色意识,促进教师寻找自己的专业生长点。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师培训为例,探讨了教师培训者引领、陪同和示范的角色特征。
- 吕俐敏卢杨
-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角色意识教师培训者
- 唤醒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力量——《蜀僧》教学实录被引量:1
- 2017年
-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当我们现在用键盘敲打一个个汉字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感知到了汉字的魅力?在《说文解字》中有540个部首,这些部首就像部落长,带领着一个个家族向前奔跑。如今的我们,应该去挖掘汉字的魅力,让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发扬光大,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张龙张龙
- 关键词:汉字文化文化力量教学实录唤醒《说文解字》部首
- 统编教材字族文特点及教学建议
- 2025年
- 本文以统编教材中的四篇典型字族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系统探讨了字族文的定义、特点、教学价值及现存问题。研究发现,字族文以“族为文统,文族相生”为核心理念,依托汉字构形规律与儿童认知特点,通过系统性呈现同族汉字、融合韵文与儿歌等多元文体,实现了“批量识字”与“规律认知”的双重目标。其教学价值体现为显著提升识字效率及培养汉字思维。但实践中存在“文与字割裂”“规律提取缺位”等问题,表现为教师忽略功能性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究不足。针对此,本文提出“功能性优先、文族互动”的教学原则,倡导通过阶梯式探究活动、情境化游戏及跨文本整合,构建“小系统一大系统”的认知链条,推动汉字教学从“机械记忆”向“系统建构”转型,为统编教材识字教学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策略。
- 吕俐敏
- 关键词:功能性教学建议
- 特,原来是牛的一种
- 2016年
- 特字从牛。根据汉字因形知义的特点,那特跟牛一定有关系。特字从牛,最早就表示公牛。公牛,在古代是用来祭祀的。祭祀,一般用公畜,不用母畜——那个时代,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一个国家两件大事:打仗;祭祀。
- 吕俐敏
- 关键词:公牛祭祀
- 在实践中盘活“惰性知识”--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孙诒让题扇面诗的解读、教学与研究为例
- 2022年
- 知识要在实践的情境中盘活,才能成为“活知识”,如何将学习过的知识盘活,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无疑是办法之一。本文以扇面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近体诗格律、汉字辨识等陈述性知识,以及查资料、撰写报告、沟通交流等程序性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学术研讨性质的报告,为核心素养情境下的课堂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 吕俐敏
- 关键词:知识教学真实情境
- 虫:从大类名到小类名
- 2022年
- “虫”,是个非常有趣的字,承载了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将自然界的生命分为五类:毛虫、羽虫、介虫、麟虫、裸虫。其中,“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又说:“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裸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通过这个分类,很容易看到古人对动物界的认识,毛虫中有虎、豹、狐、貂等长毛的动物,也就不难理解《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时候,为什么将老虎称为大虫,孙二娘称为“母大虫”;羽虫,则是老鹰、大雁、麻雀、雉鸡等能够飞行的鸟类;介虫,龟、鳖、贝、螺之类的水族;麟虫,鱼、龙、蛇等带有鳞片的动物;裸虫,是没有毛、羽、鳞、介的动物,人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个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待自然的观念。
- 吕俐敏
- 关键词:武松打虎大戴礼记
- 集中识字的学理审视与教学建议
- 2023年
- 梳理集中识字的概念源流,对集中识字视角下的教材识字单元做整理,正确理解教材编写传统和当前教学的联系,发现不同识字语料中的汉字规律,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文从字的学习材料,要总结字的规律;字从文的学习材料,要遵循文的规律;词串形式的材料,要利用其形象性特点识字识物并创作。
- 吕俐敏
- 关键词:小学语文集中识字识字教学词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