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
- 作品数:23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43例临床评价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 徐兵史俊唐友盛沈国芳卢晓峰
- 关键词:颧骨复合体内固定骨折
- 下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咬合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本文利用T-ScanII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咬合力变化。方法收集20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利用T-ScanII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咬合力进行测定,分别对患者的牙合力不对称指数、总牙合力、牙合力中心点位置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测得的牙合力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3个月进一步下降;总牙合力值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个月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在术后趋于正常。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立即重建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正常咬合,为咬合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但牙合力的恢复比较缓慢。双侧牙合力的分布、牙合力中心点位置以及牙合力的大小,是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后咬合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 徐兵史俊唐友盛
- 关键词:咬合力下颌骨骨折
- 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在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在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特点。材料和方法:自1985年-2003年7月,共有8例因不同原因造成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我科实施了肩胛骨及其复合瓣的修复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术前根据...
- 徐兵唐友盛沈国芳卢晓峰史俊张诗雷
- 关键词:肩胛骨复合瓣颌面部
- 文献传递
- 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在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肩胛骨及其复合瓣在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特点。材料和方法:自1985 年-2003年12月共有11例因不同原因造成部分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我科实施了肩胛骨及其复合瓣的修复治疗。其方法主要是...
- 徐兵史俊唐友盛沈国芳王旭东卢晓峰张诗雷
- 关键词:复合瓣肩胛骨颌面部
- 文献传递
- 严重眶周骨折诊治方法的特点
- Objective: The diagnosis of serious orbital fracture and treatment of recovering the contour and the function ...
- 徐兵唐友盛沈国芳史俊
- 关键词:眶周骨折坚固内固定
- 文献传递
- 开放手术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总结分析髁状突纵形骨折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共收治 11例 14侧髁状突纵型骨折的患者 ,经过病史、体格检查、X线片、CT及三维CT诊断 ,选择开放性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在咬合关系、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下颌骨运动时偏斜、伤口愈合等方面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髁状突纵型骨折虽然较为少见 ,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正确诊断。
- 徐兵姚隆浩杨驰史俊王旭东
- 关键词:髁状突开放手术
- 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
- 面中部主要的突出部位是颧骨复合体,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外力作用下极易引起骨折,因此在面中部骨折中,颧骨复合体骨折占有相当的比例。其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面部的外形和功能。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我科选择了一种小切口+三维内固定...
- 徐兵史俊唐友盛沈国芳卢晓峰
- 关键词:颧骨复合体骨折面中部上颌骨复合体坚固内固定小切口
- 文献传递
- 牙源性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
- 目的:分析牙源性粘液瘤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探讨粘液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颌面外科1991—1999年问16例经病理确诊的牙源性粘液瘤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人女性多于男性(70%...
- 姚隆浩徐兵史俊
- 关键词:牙源性粘液瘤术前诊断
- 文献传递
- 下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初步研究
- 2003年
- 目的通过测试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图,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动态观察咀嚼肌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收集下颌骨单侧骨折病例20例,利用肌电图仪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7天和随访1个月后的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变化情况。通过轻收缩时记录到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峰和时限,以及最大收缩时募集电位的大小,分别进行不同测定阶段之间的两两比较,得出肌功能的变化情况,对咀嚼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结果20例单侧下颌骨骨折病例,治疗前测定各肌的各个指标,健侧较患侧均高;经配对t检验对两侧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经过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测定各肌肉的各个指标,健侧和患侧较术前都有提高,尤其在一个月后有明显增高,经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阶段的指标,差别显著。结论测定肌电图可以客观地了解术后肌功能的变化,为外伤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提供明确的指标。下颌骨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咬肌、颞肌和翼外肌功能均都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术后1个月,而在手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下颌骨骨折对于同侧和对侧肌均有影响,而对同侧肌的影响比健侧明显高。
- 史俊徐兵唐友盛
-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肌电图
- 上颌骨三维重建术后患者咀嚼功能的评价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 评价三维重建上颌骨大型缺损术后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程度。方法 选择2001年3月~2002年 6月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大型上颌骨缺损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个 体化钛网支架结合前臂皮瓣或串联腓骨肌瓣的新术式行大型上颌骨缺损即刻重建,术后3~6个月常规可摘局部 义齿修复。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生产的T_ScanⅡ诊断系统行患者术前、术后的力与咬合测定分析。结果 患 者术前、术后力不对称指数与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义齿恢复咬合后,全口力恢 复率在27.05%~74.06%,平均力恢复率为(50.15±14.59)%。结论 本术式可使大型上颌骨缺损即刻重建的患 者获得外形与功能较为满意的效果,可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马宏涛孙坚李军史俊
- 关键词:上颌骨重建HE力咀嚼功能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