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正东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
  • 9篇主动脉
  • 6篇动脉瓣
  • 6篇主动脉瓣
  • 5篇置换术
  • 5篇手术
  • 4篇心脏
  • 4篇缺损
  • 4篇主动脉瓣关闭...
  • 4篇外科
  • 4篇微创
  • 3篇室间隔
  • 3篇室间隔缺损
  • 3篇双出口
  • 3篇体外循环
  • 3篇牛心包
  • 3篇切口
  • 3篇外科治疗
  • 3篇外循环
  • 3篇开窗

机构

  • 20篇武汉亚洲心脏...
  • 3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柳州市工人医...
  • 3篇襄阳市中心医...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解放军457...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大理大学第一...

作者

  • 20篇华正东
  • 10篇陶凉
  • 6篇金晶
  • 5篇王波
  • 5篇周丹
  • 4篇曾祥军
  • 3篇陈志丹
  • 3篇周宏
  • 3篇陈绪发
  • 3篇庾华东
  • 3篇刘昭
  • 2篇吴向阳
  • 2篇何亚峰
  • 2篇孙善权
  • 2篇苏晞
  • 2篇陈瑾
  • 2篇宋丹
  • 2篇郭世奎
  • 2篇王潇
  • 2篇贺必辉

传媒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动脉无关型右室双出口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早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双动脉无关型右室双出口(DORVncVSD)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早中期预后。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DORVncVSD患者,年龄4个月~34岁(中位数6.5岁)。其中合并肺动脉狭窄43例,无肺动脉狭窄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超声心动图结果、心脏增强CT结果、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门诊随访结果等。结果:42例(57.5%)患者行双心室矫治,25例(34.2%)行单心室矫治,6例(8.3%)行姑息手术(改良B-T分流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6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7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延迟关胸7例,术后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3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肠道坏死1例。患者随访6个月~79个月(中位数44个月),期间死亡3例,包括二次手术后死亡1例,猝死1例,肠切除术后死亡1例。其余64例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58例(90.6%),Ⅲ级6例(9.4%)。结论:DORVncVSD的手术风险大,根据具体解剖畸形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不论单心室矫治还是双心室矫治患者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预后。
张达雄宋杰华正东杨甜韩云飞贺必辉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手术预后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封堵治疗一例被引量:2
2021年
瓣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瓣反流,轻度瓣周漏。“瓣中瓣”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徐承义张龙岩郭卉宋丹王波华正东苏晞王英何亚峰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瓣周漏介入封堵术
241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241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本组共241例,男166例,女75例;年龄(2-36)个月,平均(18.6±15.2)个月,其中小于3月龄5例、(3 12) 月龄45例、(12 2...
孙善权吴向阳陶凉李伟崔虎军周丹陈瑾李昌玉华正东
关键词: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深低温停循环外科治疗延迟关胸
文献传递
仿“Z”字主动脉窦部成形技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评估仿“Z”字主动脉窦部成形技术在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大血管中心共收治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412例,其中入组125例,包含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60例.男性80例,女性45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1.9±9.37)岁.该组患者根部处理均应用仿“Z”字主动脉窦部成形技术,远端半主动脉弓置换15例,全主动脉弓置换1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均置入“象鼻”支架.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70.0±4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0.1±30.6)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5.1±5.9)min.术后随访1.5个月至4.3年,术后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为0~1级.术后经食管超声检查即刻主动窦部残余夹层3例,分别随访1.5年、2.5年和3.0年,未形成动脉瘤,主动脉窦部直径分别为4.3 cm、4.2 cm和4.5 cm.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因主动脉瓣反流及窦部情况再次手术.结论 仿“Z”字主动脉窦部成形技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有效、易开展.尤其在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中,避免了换瓣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波李莎卢佳佳李项伯华正东符竣陶凉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右胸微小切口微创心脏瓣膜手术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右胸微小切口(4~5 cm)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右胸微小切口(4~5 cm)微创心脏瓣膜手术8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51例,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手术包括MVR 50例,MVP 11例,MVR+TVP+MAZE 2例,MVR+PFO缝闭3例,MVR+赘生物清除2例,MVR+ASD修补+TVP 3例,MVR+TVP 8例;AVR 8例;MVR+AVR 2例.右胸切口长度4~5 cm.术后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6例,伤口延迟愈合5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肺部并发症,无肝肾功能不全.8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经右胸微小切口行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庾华东陶凉陈绪发程端王潇华正东
关键词:微创心脏瓣膜手术
三维打印技术与传统测量方式指导下开窗/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多中心疗效对比分析
2024年
目的比较三维(3D)打印技术引导下的开窗/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B EVAR)与传统测量方式指导下的F/B EVAR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全国64家医院接受医师自制支架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内脏分支定位方式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和3D打印技术指导。通过比较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死亡率、重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分支重建成功率等方面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共纳入405例患者,其中男性325例,女性80例,年龄(60.3±12.8)岁。259例接受3D打印指导下的F/B EVAR(3D组),146例通过传统方法行F/B EVAR(传统组)。相较于传统组,3D组患者的腔内手术时长更短[116.3(89.8,146.5)min比106.0(82.0,132.5)min,Z=-2.095,P=0.036],术中分支重建失败率更低(8.9%比3.5%,χ^(2)=5.358,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比2.3%,χ^(2)=0.434,P=0.535)。3D组与传统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5(13,30)个月和27(14,32)个月。相较于传统组,3D组分支动脉闭塞发生率(7.5%比3.1%,χ^(2)=4.127,P=0.042)、内漏发生率(13.0%比6.2%,χ^(2)=5.527,P=0.019)及再干预率(14.4%比7.7%,χ^(2)=4.554,P=0.032)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随访中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比1.5%,χ^(2)=0.143,P=0.706)。结论3D打印技术引导下的F/B EVAR相较于传统的F/B EVAR,腔内手术时间更短,分支闭塞发生率、内漏发生率及再干预率更低,是一种可靠的主动脉病变全腔内治疗方法。
潘朝晖付东生韩月雪段剑锋孙莉莉李文东郭世奎陈志丹刘仁贵华正东黄景勇于浩苏奕明李晓强刘昭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多中心
3D打印指导下开窗/分支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开窗/分支支架技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repair,F/B-EVAR)血管腔内修复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3月全国范围内69家医疗中心采用3D打印技术指导医师自制支架行F/B-EVAR修复胸腹主动脉病变共31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2~60个月),随访丢失24例,随访率92.4%(292/316),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4.9)d,共重建胸腹主段分支动脉944条。术中11条分支动脉重建失败,成功率98.8%(933/944)。术后30 d内,死亡8例,死亡率2.5%,随访中死亡6例,共死亡14例,死亡率4.4%(14/316)。脊髓缺血11例(3.5%),无永久性截瘫。术后肾功能损伤19例(6.0%)。术后26例患者检查中发现内漏,内漏率8.2%。结论3D打印技术可对分支动脉位置个体化精准定位,同时简化手术流程,缩短学习曲线且临床疗效较佳。
韩月雪金怡付东生胡健航段剑锋孙莉莉王冕于浩苏奕明华正东陈志丹郭世奎化召辉李晓强刘昭
关键词:3D打印
不同微创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为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MS Group,n=66)、右胸前外侧切口组(RLT Group,n=59)及胸骨正中切口组(SMS Group,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组、RLT组及SMS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41.3±13.97)min、(36.99±10.84)min,三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78);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22.54±9.08)min、(19.23±6.92)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为(7.45±1.54)cm,LMS组患者为(5.58±0.8)cm,RLT组患者为(5.96±1.48)cm,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宋杰王波宋来春金晶许铭华正东张达雄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
左心房多发肉瘤一例
2012年
患者女,56岁。间断心悸、乏力1年,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不伴发热、胸闷、胸痛等不适,也无晕厥病史。因症状加重遂来院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好,心界无扩大,心率68次/分,律齐,心尖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粘液瘤,
冯学国陶凉华正东张真路
关键词:左心房粘液瘤心脏超声心动图肉瘤多发收缩期杂音
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右室双出口合并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介绍我院修复该畸形所采取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双心室修复右室双出口合并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
陶凉金晶华正东曾祥军周宏周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