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能银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吸虫
  • 2篇血吸虫病
  • 2篇吸虫
  • 2篇吸虫病
  • 2篇基因
  • 2篇肝细胞
  • 2篇病因
  • 2篇病因学
  • 2篇虫病
  • 1篇凋亡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硬变
  • 1篇原癌基因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十二指...
  • 1篇原发性十二指...
  • 1篇粘膜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粘膜

机构

  • 4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刘能银
  • 4篇段君英
  • 4篇彭海峰
  • 3篇杨镇
  • 2篇阎玉矿
  • 2篇裘法祖
  • 2篇郑通标
  • 1篇龚时文
  • 1篇何善述
  • 1篇李德宁
  • 1篇李大鹏
  • 1篇闫玉矿
  • 1篇曾惠锋

传媒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咸宁医学院学...
  • 1篇1987年第...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8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细胞凋亡与原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2005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凋亡与肝硬变及原癌基因的关系。方法  取正常人及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肝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并检测其凋亡细胞及原癌基因表达。结果 肝硬变患者肝组织内的凋亡细胞及凋亡指数高于正常人;肝组织原癌基因c myc,c fos和bcl 2均呈过度表达,而正常人肝组织则无表达。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变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原癌基因c myc,c fos和bcl 2参与肝细胞凋亡的调控。
阎玉矿彭海峰刘能银李德宁段君英杨镇
四氯化碳、血吸虫病和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细胞死亡的模式被引量:14
1999年
为研究四氯化碳(CCI4)、血吸虫病和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细胞死亡的模型, 以大鼠CCI4 肝损伤、兔血吸虫病和人肝炎后肝硬变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形态学、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 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凋亡, 并以免疫组化法分析凋亡的调控因素。结果表明:血吸虫病肝、CCI4 大鼠肝、人肝炎后肝硬变肝细胞有凋亡和坏死两种死亡模式, 二者形态不同, 但往往同时存在, 凋亡指数或比率分别为(8.74±2.40)% , (5.74±2.41)% 和(3.06±0.79)% 。免疫组化: 正常肝Bcl-2、c-m yc、c-fos、TGF-β、TNFα、iNOS均为阴性或弱阳性, 肝损伤模型中均呈阳性或强阳性。结果提示: 凋亡和坏死是肝细胞死亡的两种死亡模式, 并同时存在, 肝细胞凋亡受一系列基因和因子的调控。
杨镇刘能银李大鹏裘法祖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炎病毒四氯化碳肝硬化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1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行节段性肠切除,手术死亡1例,术后15个月死亡1例、19个月死亡1例,生存3年者2例,5年者3例;7例行胃肠或胆肠吻合术,分别于术后3~11个月死亡;3例仅行探查活检,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患者,应作相应特殊检查,确诊后及时手术。
段君英彭海峰刘能银阎玉矿曾惠锋郑通标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
胃手术后输出袢肠套叠4例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肠套叠 (ELI)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 1998年收治的 498例胃大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出现输出袢肠套叠 ,3例手术治疗 ,1例于胃镜下复位 ,均治愈。结论 胃手术后输出袢肠套叠的原因为肠蠕动紊乱。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一旦确诊 ,应及早手术 ;如果起病时间短 。
郑通标彭海峰段君英刘能银龚时文
关键词:肠套叠病因学胃切除术副作用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直肠粘膜胆碱酯酶定量诊断
刘能银林惠钧何善述
关键词:直肠肠粘膜先天性疾病巨结肠临床化学
兔血吸虫病肝细胞的凋亡及其调控
2002年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兔肝细胞的凋亡及其调控 ,并探讨凋亡在血吸虫肝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以腹部敷贴法建立家兔血吸虫病模型。以感染尾蚴 12周的兔 2 0只为实验组 ,正常家兔 5只为对照组。采用普通病理学、透射电镜 ,TNF-α、C- Fos和 i NOS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免疫组化 :TNF-α、C- Fos和 i NOS强阳性反应均位于细胞浆内 ,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 ,以虫卵和虫卵肉芽肿周围多见。透射电镜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形成 ,流式细胞术示血吸虫病兔肝细胞凋亡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血吸虫病兔肝除了肝细胞坏死外 ,同时还确有肝细胞凋亡。 TNF-α、C-Fos和 i NOS参与血吸虫病时肝细胞凋亡的调控和作反传导信号。
彭海峰闫玉矿段君英刘能银杨镇裘法祖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调控动物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