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理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长江干流悬浮物中元素相态组成与环境指示被引量:6
- 2012年
-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水库内悬浮物地球化学组成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相态分析表明,在长江重庆至南通段干流悬浮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在酸不溶相和酸溶相所占比例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变化,Ca和Mg在酸溶相中比例相当高,而Al、Fe、K、Na等元素主要赋存于酸不溶相中。长江悬浮沉积物元素组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主要受流域风化物质的来源、风化程度和水动力环境控制。重金属元素组成研究显示,在三峡库区及下游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Pb、Zn、Co、Cu等在悬浮沉积物中呈现明显的累积趋势。三峡水库内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均一性导致水体中元素组成的垂向变化。
- 曾辰杨守业王磊王皓刘晓理
- 关键词:悬浮沉积物长江
- 长江下游近代洪水事件重建的新证据被引量:15
- 2010年
- 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重建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长江下游一个稳定江心洲上沉积剖面的粒度和有机元素组成分析,清晰地揭示出主要粒度参数、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可以指示洪水事件沉积,而沉积有机质的TOC/TN因为反映大洪水期间,长江流域强烈的地表冲刷将大量降解不完全的碎屑有机质带入下游,也成为洪水事件的较好示踪标志.根据210Pb堆积速率,研究剖面的粒度及TOC/TN比值清晰地记录了长江干流1850~1954年期间的若干次特大洪水事件,与历史文献和水文监测资料吻合.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显著增强,尤其是大量水坝兴建,将大量粗颗粒泥沙和沉积有机质蓄积在水库中,而显著改变长江下游干流的悬浮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组成,因而难以可靠地指示近50年来的洪水事件.
- 展望杨守业刘晓理李健伟Choi Man-Sik
- 关键词:洪水事件长江沉积物粒度参数
- 百年来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及其对人类活动历史的示踪
- 展望杨守业刘晓理李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