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捷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病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室
  • 2篇预后
  • 2篇折返
  • 2篇折返性
  • 2篇折返性心动过...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双径路
  • 2篇消融
  • 2篇疗效
  • 2篇梗死
  • 2篇冠心病
  • 2篇房室
  • 2篇房室结
  • 2篇房室结双径
  • 2篇房室结双径路

机构

  • 9篇莆田学院附属...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刘文捷
  • 5篇卓建伟
  • 5篇林俊敏
  • 4篇林国钦
  • 3篇蔡金明
  • 3篇沈清来
  • 1篇吴梅芳
  • 1篇许春萱
  • 1篇林国贤
  • 1篇林海滨
  • 1篇刘福星
  • 1篇吴国盛
  • 1篇林玉英
  • 1篇许开祖

传媒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 1篇海峡药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Tei指数结合BNP评价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安装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经皮冠脉内支架安装术后患者不同级别心功能Tei指数和NT-ProBN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将入选者分为4组,选择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病变达50%~70%无须植入支架的且心功能I级的患者为对照组,心功能Ⅱ级者为A组,Ⅲ级者为B组,IV级者为C组,每组40例,A、B、C组均为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冠脉内支架安装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Tei指数;同期取血检测BNP浓度。结果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Tei指数与BNP逐渐增加(P<0.05),4组的Tei指数分别为0.46±0.08、0.52±0.05、0.64±0.08、0.81±0.07;4组的NT-ProBNP分别为(270.18±15.38)ng/L,(297.21±21.38)ng/L、(850.70±35.12)ng/L、(2254.52±71.91)ng/L;4组LVEF分别为64.23±7.20、61.25±5.20、52.85±9.73、38.50±8.46,对照组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B组、C组,AC、B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E/A分别为0.84±0.18、0.83±0.20、0.80±0.19、0.68±0.31,对照组与A、B组之间,AB、B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BNP呈正相关(r=0.92),LVEF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58),E/A与BNP无线性关系(r=0.25,P>0.05)。结论 Tei指数与NT-ProBNP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与LVEF相比较,它们是一种无创、简便、敏感、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的新指标。
林国钦刘文捷蔡金明林俊敏吴梅芳卓建伟
关键词:TEI指数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病死率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病死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10例AMI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0—2009年共检出AMI合并DKA患者10例;起病前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者6例(60%);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昏睡、谵妄)者6例(60%);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者5例(50%);起病时出现气促者4例(40%)。6例(60%)于入院后5h明确诊断为DKA,3例(30%)患者死亡后明确合并DKA。Killip分级入院时6例(60%)处于Ⅱ-Ⅳ级,4例(40%)处于I级;治疗后9例(90%)属于Ⅳ级,1例(10%)I级,好转。治疗上基本上能按AMI及DKA原则处理,注重补液量,补液速度快,AMI保守治疗,经抢救治疗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9例(90%)。结论 AMI合并DKA病死率高,主要原因与疾病本身重,且与治疗措施不当有关。
林国钦刘文捷蔡金明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冠心病
人工肝支持系统大样本治疗重症肝炎疗效研究及临床应用
林玉英林海滨刘文捷刘福星林国贤
人工肝支持系统利用各种血液净化手段,清除肝衰竭相关的毒性物质和异常血清成分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通过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更彻底清除脂溶性和水溶性毒素,清除体内病理性产物,减轻病肝和其它脏器受到损害,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重...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工肝重症肝炎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左室肥厚的作用
2010年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有糖耐量减低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以及左室肥厚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口服1日80~160mg)和贝那普利组(口服1日10~20mg),每组60例,均治疗10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161/102至135/79mmHg;159/105至138/82mmHg,均为P<0.01);替米沙坦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8.5±0.9)至(7.2±0.7)mmol.L-1,(11.94±0.9)至(7.1±0.6)pmol.L-1及(5.2±0.5至4.1±0.7),均为P<0.05〕,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11.9±0.9)至(7.1±0.6)mm,(4.9±0.5)至(4.2±0.2)mm,均P<0.05〕,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244±91)至(198±75)g.m-2,(152±45)至(118±38)g.m-2,均为P<0.01;贝那普利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的变化,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亦无明显的变化,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251±38)至(228±38)g;(149±51)至(131±45)g.m-2,均为P<0.05〕。结论替米沙坦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的同时,使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
林俊敏刘文捷林国钦
关键词:替米沙坦高血压左心室肥大胰岛素抵抗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电图QRS宽度影响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蔡金明刘文捷吴国盛林俊敏林国钦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AMI患者 2 0 6例 ,分为单纯AMI、合并高血压 (HT)、合并 2型糖尿病 (DM )以及DM合并HT组。观察其心功能 (Killip)、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差别。 结果  ( 1)无DM的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出现率为 4 8 2 % ,多见于女性病人 ,梗死部位多为前壁 ;( 2 )合并显著血糖应激反应的单纯AMI患者其预后较无应者差 (住院死亡率 :2 5 %vs 3 4 4 % ,P <0 0 5 ) ,而与AMI+DM +HT或AMI+DM者相近 (住院死亡率 :2 5 %vs 30 77%vs 31 2 5 % ,P >0 0 5 ) ;( 3)AMI患者预后与早期血糖水平、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成正相关 (血糖r =0 19,心功能r =0 14 ,恶性心律失常r =0 4 0 ,P均 <0 0 1)。结论 AMI早期血糖增高 ,提示预后差 ,尤其对合并DM、HT及显著血糖增高者 。
刘文捷林俊敏卓建伟沈清来
关键词:AMI血糖增高预后恶性心律失常DM
自发而未能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1例射频消融疗效观察
2007年
卓建伟刘文捷沈清来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观察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临床疗效
溶栓后抬高的ST段早期恢复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2006年
卓建伟许开祖刘文捷
关键词:预后溶栓心电描记术
电生理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生理不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射频消融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人完成的 89例AVNRT中电生理不典型的 12例 ,分成三组进行观察。A组 :心房心室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 (AVNFC)连续 ;B组 :心房程序刺激AVNFC连续但心室程序刺激反应曲线不连续 ,C组 :有自发而未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结双径路 (DAVNP)患者 ,均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结果  3组病人经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射频消融慢径 ,无一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随访 1~ 5 8个月 ,均未复发心动过速。结论 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消融慢径的方法适用于典型和不典型的AVNRT的消融 ,且对不典型的AVNRT的患者安全、可靠、有效。
刘文捷卓建伟林俊敏沈清来许春萱
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电生理心动过速
共1页<1>
聚类工具0